报纸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创作中的“情”与“理”
2020-09-06刘臻
刘臻
摘 要:在报纸民生新闻中,“情”与“理”为两大重要元素,在新闻传播中缺一不可。基于此,本文对报纸民生新闻的“情”与“理”展开分析,然后从新闻采访、分析和创作角度对“情”与“理”的把握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报纸民生新闻;采访与创作;“情”与“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1
在新媒體取得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而在众多新闻报道形式中,报纸民生新闻却维持了强大生命力,在受众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报纸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感染力,与其中蕴含的“情”与“理”密不可分。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创作方面,还应加强对“情”与“理”的分析与把握,继而使报道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一、报纸民生新闻的“情”与“理”
在报纸民生新闻中,强调的“情”实际为受众的情感体验,尽管不能对客观事实进行反映,却能使受众感受到报道内容真实性,在使受众得到精神上满足的同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1]。新闻中的“理”可以指理性,也可以指道理,要求新闻从业者从被采访者言语和行为中获得的有价值信息,并通过提炼、整合对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行揭示,以体现报纸民生新闻的传播意义。在报纸民生新闻中,不仅需要向老百姓传递关心的客观事实,也需要从百姓角度出发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制和正能量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单纯传递“理”往往无法引起受众共鸣,使得新闻不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一味强调“情”又容易导致新闻出现思想偏颇,造成新闻丧失价值。因此,还应加强“情”与“理”的把握,促使报纸民生新闻得到有效传播。
二、报纸民生新闻采访与创作对“情”与“理”的把握
(一)采访接触调动“情”
在报纸民生新闻采访方面,从业者还应在与采访对象接触时调动对方情感,从感性层面加强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以便使采访对象内心想法得到发掘,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为达成这一目标,采访时还应做到平等互动,成为对方情感倾诉对象,给被采访者带来良好心理体验。例如在围绕“医疗”问题对患者进行采访时,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感受患者的情绪,确保民众的真实心声能够得到反馈。作为报纸新闻从业者,还应避免将新闻采访当成是一次任务,而是从对话交流角度进行沟通,全身心地投入到沟通过程中,加深自身的感性认知[2]。将事实当成是新闻采访依据,将社会性情感当成是采访重要元素,才能避免新闻从业者在采访中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关心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在民生新闻中融入从业者应当具备的正义感、责任感等美好情感,使新闻报道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不同于新媒体,报纸民生新闻报道应当有正确的情感立场,能够从民生视角叙述民众生活,表达民众的希望,因此在采访中还应加强情感调动。
(二)新闻分析基于“理”
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新闻从业者还应做到理性分析,才能透过被采访者复杂的叙述抓住老百姓真正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并非是以小市民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或事件。民生新闻题材广泛,可以涵盖社区新闻、热线新闻等各种新闻,具有接地气、易阅读的特点。但如果报道的内容过于琐碎,无法体现真正的社会问题,将导致新闻丧失报道价值。因此在对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展开分析时,还应坚持做深、做透,能够实现深度分析和处理,促使报纸民生新闻层次得到提高。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从对“小民生”话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解读层次,围绕就业、养老、环保、扶贫、医疗等“大民生”问题展开分析,在“情”与“理”之间做好取舍,在体现新闻人文关怀的同时,能够从小事件中发现大问题,提高民生新闻格调,使民意得到充分反映。伴随着新闻讨论的不断深入,也能引导受众从对新闻的感性认知回归到理性思考,关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推动力。
(三)创作融合“情”与“理”
报纸不同于新媒体或电视,涉及受众范围较广,拥有较强的号召力,还应做到引导受众和积极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体现新闻的文化价值。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新闻创作还应做到融合“情”与“理”,在利用情感元素引发受众共鸣的基础上,面向受众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现报纸的社会导向作用。例如在报道“水污染”相关问题时,报道需要表达民众对此的强烈不满,以传递社会对污染水环境等行为的谴责,表达新闻报道的立场,阐释社会事实。与此同时,也要避免报道出现滥情的问题,及时从环境污染形成原因和国家采取的治理措施等角度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导受众反思污染问题的成因,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达到引导民众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目标,为社会提供正确舆论导向。实际在新闻创作中,在阐述客观事实基础上流露真情实感的同时,也要确保受众清楚认识“情知所起”。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理智情感,才能在新闻中做到为民所需和急民所急,承担新闻从业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结论
在报纸民生新闻采访与创作中,还应认识到“情”的作用和“理”的价值,才能使新闻得到有效传播。在实践工作中,还应注重采访中情感调动,并运用理性思维加强新闻分析,在创作中实现情感和道理的融合,从而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正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王丹.报纸民生新闻的采编特点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17): 57-58.
[2]周明杰.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选题[J].新闻研究导刊, 2019,10(1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