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及成因初探
2020-09-06于赛赛
于赛赛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何谈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文化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过度重视目的语文化,即英美文化的输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失衡,使得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准确自然地用英语表达出中国的特有文化,因此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对该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主观和客观成因,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加深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英语 中国文化失语 成因
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与2004版的要求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而当前高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多数教师都偏向于英美文化的教学,而中国文化的输出几乎被忽视,很多中国学生使用英文来表达母语文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对该现象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探究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以期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国文化失语”的提出
“失语症”(aphasia)源自希腊语,由a(意为not)和phasia(意为to speak)这两个词根构成,意思是“unable to speak”,即为无法说话。它最初来源于医学界,指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听说读写等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后来渐渐突破了医学这一界有了其他的引申义。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文化失语”(Chinese Culture Aphasia) 一词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最早于2000年10月提出的概念。他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指出:“因为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學、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他还指出,中国外语界中一直不太重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忽视了中国作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导致英语学习者不擅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需要每个教学层次的英语教育者共同努力,将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应用渗透到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中。
2.高校英语教学中的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语的教学从以往只关注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写作技巧等),到现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即便如此,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还是太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中国文化该如何输出。比如,很多学生在和外国人聊天时,可以轻松地谈论西方的宗教历史、节日风俗、经典名著,甚至西式饮食和热映的电影电视剧等,但是当外国人想要学生们来介绍下自己的家乡、中国传统节日或美食等时,他们却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只能说出一些大概的拼音或者求助于在线词典,而不知道如何用英语传递自己的文化。再比如在上课的导入阶段,让学生根据照片猜测一些休闲运动的单词,学生很快就答出soccer(足球),parkour(跑酷),Bungee Jumping(蹦极),yoga(瑜伽)等,对于中国传统的踢毽子、书法、中国象棋等却吞吞吐吐,慌乱之下只能想到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kicking,writing等,词汇的匮乏和偏向性可见一斑。课堂上如果讲到节日,问学生“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大多会回答Valentine's Day,Christmas,甚至还可以哼唱两三句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Jingle all the way,小部分同学会说spring festival,教师再具体问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和元宵节的表达,大概率会遭遇冷场,可能个别同学会小声地进行猜测,却也是完全没有说西方节日时的自信满满,诸如此类的尴尬现象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可见学生平时积累的中国文化表达实属有限,导致不能用英语准确流利地表述和传播中国文化。
3.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文化的有效教学,据此,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才能进而寻求解决方法。究其复杂的多种原因,可归纳总结为两个方面,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3.1客观原因
3.1.1经济不发达导致弱势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尤其如此。近代以来,西方如英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形成强烈对比,基于此,西方在全球范围向其他国家输出其强势文化,导致在过去中国文化语言文字都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接受着各种外来的“洋文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容小觑,仍有小部分中国人看待西方文化时自带滤镜,误以为西方的进口的一切就是高级的、先进的,这种文化被蚕食的社会背景使得本该是双向的跨文化交际变成了“单行道”,也使得我国社会的外语教育环境呈现出了轻母语、重外语的不良状态。
3.1.2教育政策指导不够成熟。除了早期的经济因素,“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教育界都认同文化教育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其实,文化得到教育界的重视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的,时间并不久,目前,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对英语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要拿到英语四级证书才发毕业证的规定已几乎被取消,但是大多毕业生找工作时还是要过英语证书这个门槛。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学或者学习时,自然更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留到母语文化表达上的精力少之又少。除了政策的偏向性,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2007年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用英文描述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可否认,这是对当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一种努力补救,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细则、概念指导和执行方案,实际教学中它只能以一种笼统的指导思想存在,却无法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导致无法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