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9-06赵庆超
赵庆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和必然趋势。本文讨论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改善。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课,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素质为目标,通过多方位的改革实践,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讲义、回答、总结”的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室中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受益者。他们的思想观念违反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受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学往往通过书本教学,而使用多媒体时,只需将教材放在媒体上,无视教学操作,就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角色在改变位置改革中的具体态度是:一是改变教师角色。教师确立领导人、教室主办者和管理者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整体教育观念,放在权力之下,教育主体转移到学生,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二是改变教学方式。由于其功能的影响,许多复杂性理论都是通过可视化、直观的操作来实现的,这些操作被抽象化为图像,以演示、操作、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第三,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相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在现代计算机教育中,要做到“创设问题,创造一个艺术概念和师生互动。第一,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然后,在创设问题的激励下,通过“深层次讨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其影响下,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为本观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也应当积极践行以人为本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以学生为主。要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一)革新实践教材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
教材的更新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相匹配,尤其是在是在实践阶段,往往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计算机使用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取向适时地对教材进行改编,以此以提升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这是亟待改进的。第一,由于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素质及其全日制工作、职业等,在选择教材时,应少选理论性强的教材,使教学变得通俗易懂,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第二,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专业化,必须确保教材的使用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特征相结合,并确保教材适应职业的具体情况,以便纳入信息技术和职业技能。例如,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制作外科护理记录表和院外评价表。这些表经常被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受教学时间和学生需求的影响,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实用性和充分性为基准,根据各专业要求,适当压缩教学内容,提高操作性教学比重,删除理论知识,或远离学生知识生活,Excel表格处理,word文档布局的演示文稿,以加强教学。根据过去的知识理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新的技能,解释局域网,网络等,以及增加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如网上语言盲目、网上事件等。使学生能够深化对计算机的思考,丰富计算机网络世界,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提升学生兴趣。
(二)运用多模教学,满足学生求奇心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相比,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第一,案例教育。计算机教育的操作性很高。这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每个教育单元的开始。作为媒体的典范,展示例子。在学生确定了他们的总体目标后,他们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直觉感知、问题思考、任务指导、技能学习”的形式,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符合学生对知识和知识的渴望。二是分级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技能水平,能力的质量,性格特性有差异。在教育中,采用分层教育方法,按照学习能力、态度、个性等标准来区分学生,实施了不同的教育内容、问题设定、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方法。它不仅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实现了个体教育与综合教育的统一。三是集体教育或项目教育。把任务分配给学生,形成信息收集、教学生产、阶段操作、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主体,使学生关注教育,确认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价值,适应学生求知心理。
(三)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是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而言,太过于简单不仅是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十分的枯燥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是苦恼,因为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听课非常的吃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遭受到非常大打击,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学习的兴趣,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基于此,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做出合理化的决策。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最初阶段考核,然后根据考核所得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或者是分班教学,那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非常大的益处,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可以得到很好实现。
(四)遵循“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
“精讲”具体指的是不是对每一个知识都做详细的讲解,而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做到举一反三。尤其是对计算机课程而言,实际的操作更加的具有说服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需要对重点,难点进行重点的突出,让学生对知识的要领进行掌握,以及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操作,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动脑、动手的操作,进而使学生的可以对计算机得到迅速的掌握。并且学生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巡查,对其中不足之处要进行要采取及时的纠正,使学生得到良好性的学习。那么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对于今后的学习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知识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应用到方法非常的重要,良好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科要应用不同的教学原则。
(五)创设高效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力
良好的教室环境是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学习的外部条件。在开放、和谐、灵活的教室环境中,学生不仅能积极的进行课堂互动,还能使他们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教育方面,作为建立班级的有效手段,通过研究了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竞争教育:创办技能竞赛的竞争包括打字机、编辑、布局、表格、图表、幻灯片放映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感情评价:用积极和鼓励的方法识别学生的价值,鼓励学生尝试问题、创新。
在现代高等教育以及职业职业教育环境的推动下,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课程改变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变化,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育、方向性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得教育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潘傳利.互联网+视域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冶金管理,2019(23):150+152.
[2]吉爱亲,罗媛媛,杨斐斐.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