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中音乐桥段的分镜头剧本制作
2020-09-06许勃森
许勃森
摘 要:电影中好的电影桥段既能作为一段经典镜头驻留在大众记忆中,还能在互联网时代光速传播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音乐桥段作为电影的名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音乐桥段的历史入手,探讨音乐桥段本身性质,在结合制作分镜方式具体分析,探究音乐桥段的分镜制作。
关键词:音乐桥段;分镜剧本;剪辑点;音乐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02
音乐桥段不仅突出电影主旨,传达电影思想,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本身还作为电影名片被观众所铭记。这里的音乐桥段特指电影中主题曲出现的场景。通过对于音乐桥段历史及其特征、分镜头制作流程研究,希望对音乐桥段的分镜制作有所启示。
一、由歌舞片进化的电影名片
电影中音乐桥段的进化贯穿了整个有声电影的历史。可以说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的过程中,音乐桥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就是一部歌舞片,从这部电影之后,之前数量庞大的无声电影在短短三年时间就被取代,直至销声匿迹。
但像电影《雨中曲》中展示出的一样,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片时代中,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新技术代表着新的流程,不但场景搭建、拍摄方式、表演方式、摄像机运用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要推倒重来,现代电影工作时的大量规则都是由此时建立的。比如默片时代一个电影棚可以同时拍四部戏,每一面都能搭建电影场景,各个剧组在同一个摄影棚只要不入镜就不会相互影响;但是有声电影一个棚只能一场戏,否则现场收音会杂乱无章。同时,默片拍摄现场也是喧嘩无比,演员也没有收音设备;而有声电影要求开拍后肃静,还要通过收音杆来具体收音;甚至有声电影刚开始如何记录演员现场台词都是巨大问题,因为把麦克风安在演员服装上实在太过巨大还会记录下演员的心跳,这对于关于作品本身的制作方向都是不小的难题。
所以,歌舞片作为世界最开始有声电影类型也是当时技术限制条件下的解决问题途径。过去默片时代建立的一切都要重新设想。而在这个过程中,百老汇戏剧、歌剧对于有声电影的完善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作品构建思路上歌舞片和百老汇歌剧一脉相承。
但歌舞片这种类型也有谢幕的时代,在经历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繁荣后,本身作品重复度太高,没有新意,粗制滥造的赶工和不经思考拙劣剧情让大部分歌舞片变为只有歌曲的画面拼凑;而其他类型片的不断出现也冲击着歌舞片市场。在五十年代后歌舞片这种类型电影不断被边缘化,到现在很少有完整的歌舞片上映,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当代电影中音乐桥段出现。像迪士尼动画在动画中是非常爱用音乐桥段的,像《冰雪奇缘》中《Let it go》还入选当年十大金曲。而二十一世纪后,音乐桥段用得最多的是宝莱坞电影。印度电影每部必有大量音乐桥段也显示印度人民对于歌舞的热爱,甚至在印度电影中音乐桥段已经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担当了展示电影中人物内心独白、电影中人物蜕变等重要作用。
而当代电影中音乐桥段不仅要求音乐本身情感和电影中主旨贴合,还要作为电影中重要一幕烘托气氛、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甚至成为人物“弧光”的爆发点。比如《Let it go》作为爱莎公主独自深入雪山,抛弃世俗眼光,勇敢接受自己,完成蜕变就担当了人物弧光的爆发点,同时成为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好的音乐段落一定会成为一部电影的名片被大众铭记。
二、音乐段落的分镜的特殊性
正常电影段落分镜首先要保证场景中叙事,然后再以分镜剧本为基础进行拍摄,后期整体剪辑。而剪辑完成后,再以电影画面为基础进行配乐。而这时音乐作用更多是烘托气氛,保证情绪连贯。因为正常电影段落里有台词和音效来进行视听叙事,即使关闭音乐通道,画面加上台词和音效也足够让叙事成立。
但在音乐段落中,音乐本身成为最重要元素。场景本身叙事要在配合音乐分镜的基础上展开。音乐桥段分镜要同时考虑叙事和音乐配合,考虑配合音乐的剪辑能分成几段,再构想如何在这几段里传达叙事,安排场景,表演。场景的主旨是靠音乐的歌词来传达的,同时音乐完全占据了视听中听觉的比例,如果镜头的剪辑点没有卡在音乐的拍子上,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而音乐桥段和MV的分镜区别在于叙事性的要求。音乐MV仅仅是剪辑卡在鼓点上,镜头本身和镜头之间并没有产生情节,可以说是没有叙事性的画面拼凑,这并不符合我们对蒙太奇的定义:上下镜头产生新的信息,所以说单纯的音乐MV分镜是另一套规则,和音乐桥段的分镜规则相去甚远。
好的音乐段落分镜必须同时满足音乐结构的同时保留叙事性。
三、音乐段落分镜制作分析
因为音乐桥段的分镜是在歌曲之上制作的,所以首要考虑是根据歌曲本身来安排剪辑点的位置。这需要从音乐本身结构来分析。音乐结构的基础是拍子,通常歌曲四个拍子为一小节,而这四拍根据重音位置不同能划分为正拍,反拍,切分音。而音乐结构和分镜能匹配为统一框架的基础是时间。音乐中结构最小单位的拍子组成的小节和镜头剪辑单个时长的对应。
(一)首先我们要确定剪辑点
比如通过分析音乐找出音乐中每一小节结束或者重音位置,将音乐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节,然后分镜的镜头时长按照整小节时长的倍数来进行分割,这是音乐段落分镜的基础。以4/4拍为例,我们应该把每个镜头时长分割成4拍的整倍数,比如4拍的镜头时长,8拍的镜头时长,如果这段音乐是正拍且重音强度大,那么镜头时长也可以变成6拍,要让剪辑点和重音重合,但是如果是切分音,就可以考虑剪辑点在可以在强弱两个音符之间游移,甚至为了剪辑节奏更有律动感可以把剪辑点安排在切分音的弱拍上。
(二)根据剪辑点和场景叙事要求共同确定场景段落长度
我们根据音乐设置场景时,要考虑音乐本身的节奏感觉。场景的设置应该和音乐节奏相匹配,同样的拍子,不同的拍子时长是不同的音乐感觉。比如通常曲子是4/4拍,4个拍子作为一个小节;一首音乐中每个拍子的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拍子的时间单位延续。但是,歌与歌之间的拍子时间设定不一致。比如快歌每分钟120拍,慢歌每分钟90拍,一首歌的单位时间拍设置不同,这也导致每首歌的感觉不一样。
所以,分析完音乐节奏快慢后,以整小节或者半小节为基础单位,根据叙事要求设定需要几个场景,根据确定的音乐时长分割成为相应场景段落时长。
(三)根据场景剧情结合剪辑点分配场景中单个镜头的长度
场景叙事要求明确后,大概用几个镜头讲述,再依据镜头数从场景时间分割出单个镜头时间,镜头时间基础上考虑在剪切点上镜头之间的转换方式,根据效果考虑是动態镜头接动态镜头,还是依靠视觉上位置对应或者叠化来剪辑来达到想要效果。
这个要考虑如何与音乐传达的感情相符合,比如主题曲是中国风格的弦乐,音色婉转悠长,同时没有明显的重音,那么制作分镜时为了符合音乐感觉,应该设计的镜头时长更长;同时根据弦乐没有鼓点的特点,画面切换也应该维护这个音乐组成的悲伤柔软感觉,所以,镜头切换可以用叠化,而镜头叠化时机也尽量选择一个小节结束的时间。
(四)基础镜头时长确定后,根据时间设计场景调度、表演方式等元素,同时也可以根据效果进行反向调整单个镜头时长
比如镜头中表演为例,很多镜头中动作的“重音”、动作物体“接触点”可以安排在音乐小节的重音位置。比如配合打戏,如果重音一拍不是的一个四分音符,而是两个鼓点是“哒 哒”两下,让节奏听起来速度更快更激烈,那么,是一个拍子中有“哒哒”这两个八分音符,同时,为了表现效果,可以让动作在这两个音符点稍有停顿,这会增加动作力量和节奏感,加强打戏的表现力。
很多时候剪辑的视觉顺畅不只是视觉上位置对应,相似动态接动态,也是把鼓点作为剪辑手段一种。在这个完整的镜头时长框架下制作前期的分镜头台本。就好像盖建筑首先把框架搭好了,这个框架是不能改变的,但是至于建筑中家具装修内容是可以自由发挥的,就好比单个镜头时间确定,但是其中装修风格可以自由发挥。
四、音乐段落剪辑点成立的原因
在讲关于剪辑的书籍《眨眼之间》中对于正常段落剪辑能够成立的原因做过推测,是因为人类天然会眨眼,这个生理机制不仅意味着我们要保持眼睛湿润,同时也是思维转换的标志动作。当人类思维转变时会下意识眨眼睛作为切换,比如我们看电影时,一个镜头信息接收完毕我们会下意识眨眼睛,这时正好和剪辑点重合,最后效果就是看不见的剪辑点,这也是《眨眼之间》这部书名字的由来,电影剪辑追求的正是这种剪辑点存在,让我们意识不到剪辑存在的效果,形成符合思维的流畅。
而音乐段落剪辑点追求的也是流畅而不着痕迹的剪辑,所以我们会将剪辑点安排在小节结束和重音位置。而关于这种安排能够成立而有一种猜想,是因为我们人类大脑只能从复杂信息中提取单一信息进行处理。如果剪辑点和重音同时出现,我们意识到重音出现时,其实也就弱化了对剪辑点的注意。音乐小节结束也同样如此,都是分散我们对于剪辑点的注意力,最后效果也是接近看不见的剪辑点,虽然剪辑点客观存在,但是配合音乐结构可以让我们意识不到。
五、结语
总之,电影本身是视听艺术。在有声电影的出现后,人们天然就要求画面和音乐必须有良好的匹配。但百年来不仅是电影在发展,音乐同时也在发展。音乐本身新的风格音色也在不断更新,比如“陷阱”说唱和电音。基于前人丰富的手法积累上,将音乐结构和剪辑结构更紧密结合成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自由的添加新的形式,同时这个框架还会大大增加叙事的表现力。但我们在增加新的表现元素时要更明确这个视听框架的骨骼边界,否则我们最终会迷失在各种元素中,而不是将新的元素作为新的手段为我们所用。
在叙事目的下,剪辑结构中不同节奏的段落和音乐中不同节奏的段落匹配,音乐段落情绪和剪辑段落的情绪匹配、音乐段落音色和剪辑叙事方式的结构的匹配,歌词本身和分镜画面内容匹配,这些都将让画面结构和音乐结构高度匹配成为一体的框架,创作者运用这个框架成为表达自己概念的手段,增强创作者讲故事方式的变化,也让表达手法不断突出新意。
参考文献:
[1]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