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研究

2020-09-06张蒙

现代情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机理

摘 要:[目的/意义]理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为政府部门和网络媒体针对性引控网络舆情及化解公共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融知发酵理论,在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作用机理和动态演化机理。[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发酵母体、发酵菌株、发酵酶和技术支撑、发酵环境等发酵要素在发酵吧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舆情发酵历经酝酿、爆发、整合阶段,最后走向衰退或变异,不同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酵机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融知发酵;机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9.00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0)09-0020-12

Research on the Ferment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Zhang Meng1,2

(1.Business School,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s,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San Antonio 78249,US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By clarifying the ferment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volving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s to official agencies and online medias about how to gui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resolve the public crises effectively.[Method/Process]Based on knowledge fermentation theory,the fermentation elemen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ere first analyzed.Then the micro-fermentation mechanism and macro-fer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ere expounded,respectively.[Result/Conclusion]The ferment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health emergency was develop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fermentation elements which included fermentation bodies,fermentation strains,fermentation enzymes,technical support,fermentation environment,fermentation products in the fermentation bar.With the fermenting activities,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cubated,burst out,integrated,and finally dispelled or mutated.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fermentation mechanism;public health emergency;knowledge fermentation;mechanism

2016年8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然而,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屡屡产生,如H7N9禽流感事件、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事件等,对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短板。同时,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公众切身生命安全,公众对此类信息更为敏感、关注度更高;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真假难辨的信息,极易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形成持续发酵的网络舆情,占用公共资源,造成社会恐慌,冲击社会稳定。

高效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塑造网络健康生态、平息公众恐慌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高效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首要前提是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传播机理,以增强网络舆情管控的针对性。鉴于此,本文基于融知发酵理论,在剖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内在机理,旨在丰富相关研究的同时,对化解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危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1 相关文献回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述为: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互联网,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议题,就相关焦点问题所表达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情绪、观点和言论的总和[3]。近年来,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舆情特征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具有较强社会性与不确定性的紧急危害事件,其引发的网络舆情社会关注度高,极易滋生谣言传播[4];虞铭明等[5]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燃点低、触点多、突发性、放大性和影响大等特点;李诗悦等[6]有关动物疫情的研究认为,相关网络舆情具有刺激性、敏感性、高关注度和较长持续时间等特征。

2)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媒体类型、传播网络、网民情绪行为、信息内容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如Yoo W等[7]发现社交媒体类型影响用户信息行为意向;Desmarchelier B等[8]认为,网络结构关系对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洪巍等[9]认为,网民微博转发行为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重要影响因素;Chen S等[10]认为,媒体政府的回应和处置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3)传播规律研究:主要集中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过程、路径、机理等方面。洪巍等[11]通过建模仿真研究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马颖等[12]基于传染病模型研究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规律;李诗悦等[6]研究了动物疫情网络舆情的演变动因和演变路径;安璐等[13]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恢复期和稳定期;Feng Z[14]通过建立情绪计算模型以发现挖掘舆情热点。

4)舆情治理研究:Sopory P等[15]认为,政府、媒体、网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治理主体;许玉镇等[4]、丁利等[16]认为,政府治理研究主要有舆情监测预警、公众信任修复、法律法规建设、事件及问责信息披露等方面;Yu L等[17]認为,媒体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机制;张曙光[18]认为,网民治理研究要从克服恐慌、盲目从众等目的出发。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已经从不同角度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相关议题的研究尚少,未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究。本研究基于舆情的信息本质,将融知发酵理论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的揭示中,试图从新的视角解决以下3个问题: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有哪些;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之间是如何作用的?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是怎样演化的?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

2.1 融知发酵理论模型与假设

融知发酵理论最初由和金生教授提出[19],其结合仿生学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形成增长过程类比生物发酵过程,认为组织知识活动同生物发酵类似,组织知识的增长和迭代同样是在菌株、营养母体、酶、技术、环境和规则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20]。其通过分析研究生物发酵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了“融知—发酵”模型,为揭示组织知识的获取、转移、传播、增长、更新等活动的内在机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研究框架。

“融知—发酵”模型具体包括知识母体、知识菌株、知识酶、知识工具、知识发酵吧、知识环境等构成要素[21],并具有以下4个基本假设:1)“菌株”是新知识产生的前提,知识无法凭空产生,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菌株”即是可以引发发酵的现有知识;2)知识的产生需要至少1个主体和1个客体,否则“菌株”无法发酵和增殖;3)“知识发酵”是主体社会互动的结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菌株”得以在养分中复制和创新;4)知识发酵的效率和效果受知识条件、组织文化、管理方式、外界环境等的影响。

舆情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18],舆情的发酵伴随着舆情信息的生长、转移和传播。信息和知识作为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以将有关知识的理论借鉴到信息相关的研究中去[19]。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菌株”;2)网民、政府、媒体、公共卫生专家等利益相关者是发酵的主体和客体,即母体;3)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发酵母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菌株”得以复制和增殖,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增长甚至变异;4)舆情管控方式、主客体卫生安全知识条件、网络环境等影响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效果。可以看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满足“融知—发酵”模型的4个基本假设,因此,本研究以融知发酵理论为基础,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索性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并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解析

现有对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研究分别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等不同的分类。如张春华[22]认为网络舆情由主体、客体、本体三要素组成;唐涛[23]认为由主体、客体、舆情信息、舆情场四要素组成;黄微等[24]认为由舆情主体、客体、本体、媒体、舆情空间五要素组成。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或出发点对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且有细化深入的趋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种,其构成要素同样具有以上不同分类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融知发酵模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进行分解,得出发酵母体、发酵菌株、发酵酶、发酵吧、发酵技术、发酵环境、发酵产物7类要素,如表1所示。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具体如下:

1)发酵母体: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政府(卫健委、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企业、媒体、医学卫生和心理专家、普通网民等凡是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中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母体[3]。②从参与者的信息角色看,发酵母体可划分为:意见领袖、发布者、转发者、浏览者、潜水者等。发酵母体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来源,发酵母体的公共卫生知识素养、网络素养、情绪心理、态度行为等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重要因素。不同用户类型的母体,因其影响力的差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发酵菌株:“菌株”通常表现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政府有效治理等的政治和利益需求,是舆情发酵的触发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網络舆情因事件本身而起,以与事件相关的少数话题为起点逐步传播发酵起来,这些少数的话题即原始“菌株”。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包含类型各异的舆情话题,不同母体对不同话题具有差异化的倾向性。概括来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菌株具有以下特征:①敏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关民众饮食安全、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公众对此类话题尤为敏感,极易发酵;②刺激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突发性、疫病传染性等,常伴随公众焦虑、恐惧等情感的产生,菌株对公众心理具有强刺激性;③不确定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菌株的产生具有高度随机性;④负面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母体之间易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负面菌株滋生;⑤衍生性:母体之间矛盾冲突的频发,加之信息异化的作用,易产生菌株变异,引发衍生舆情。

3)发酵酶:类似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可以提高或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在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中,发酵酶影响发酵速率和发酵质量。具体表现为:政府和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控机制等。不同于其他危机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酶具有高度专业性、联动性、动态性、复杂性: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沟通和引导涉及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扩散、群体性疫病等的预防和专业治疗,以及公众心理危机的疏导等,需要专业机构、公共卫生专家、心理专家等多类母体的协同参与,具有专业性和联动性;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菌株的不确定性,导致发酵方向难以预测,发酵酶需根据发酵菌株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具有动态性;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中易出现母体冲突和谣言滋生,需要多样化酶的参与,因此具有复杂性。发酵酶在协调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发酵母体之间的冲突、修复发酵母体之间的信任、增强客观事件信息和专业医疗卫生信息的扩散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舆情发酵吧: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起的信息交流平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空间环境。具体包括门户网站、BBS、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发酵吧的规模、影响力、权威性、社会网络关系类型、信息传播形式等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产生影响[25]。如微博、微信多以文本、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抖音主要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速度、广度、深度造成差异影响;同时发酵吧的规模越大,潜在发酵母体越多,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酵菌株的刺激,有更多的发酵母体可参与到菌株的复制中去,当菌株被复制到一定数量,更易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异及爆发。

5)技术支撑: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具体为:数据库、基础设施、远程通讯设备、应用程序、移动终端等。通过技术的支撑,使发酵吧在界面友好性、系统易用性、信息形式丰富性、社会网络关系强弱、使用便捷性、隐私安全等方面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通过影响母体的持续使用意愿和信息互动共享意愿,进而影响母体的信息行为[26-27]。如不同发酵吧的数据库模式和通讯方式不同,则用户信息沟通方式和社会关系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母体的信任关系,进而影响母体的意愿和行为。如微信基于熟人的朋友圈设计,使得微信的圈群化现象更明显,情感依赖和信任关系更强,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公众则更倾向于从微信中寻求心理支持;另外,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推送技术,可根据网民用户画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精准推送,从而实现舆情发酵的治理引导[28]。

6)发酵环境:舆情发酵的内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生态六大方面。外部环境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制度、政府公信力水平、卫生行业发展状况、医患关系状况、历史相关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等。如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的控制和在欧美国家的扩散,网络舆情发酵的重点从国内疫情逐步转向国外疫情;而历史相关事件则可唤醒公众的记忆功能,若处置不当,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可加速母体的聚集,缩短舆情预警周期;内部环境如发酵吧内的舆情发酵氛围、意见气候、互动联结频率、人际信任等,如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网络舆情的发酵中,多数话题均源自信任关系和情感依赖更强的微信,而后转向社会关系松散的微博进一步发酵[28]。

7)发酵产物:网络舆情发酵的结果。具体有显性产物和隐性产物两类,其中显性产物为发酵吧内舆情信息存量的增长,正面信息存量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传播、群体化疫病等预防与治疗知识的增加,负面信息如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谣言信息、虚假信息在发酵吧内的留存;隐性产物主要分为负向和正向两种结果,负向有:社会心理危机产生、公众焦虑恐慌加剧、政府和媒体公信力受损、社会矛盾激化、医患关系恶化、行业发展倒退等;正向有:公民恐慌情绪消除、公众信任水平提升、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公共卫生知识传播、网民卫生知识素养提高、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增强等。

其中发酵母体、发酵菌株、发酵酶是最关键要素,影响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方向、程度、结果;发酵吧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必要条件,为舆情发酵提供网络场所;技术支撑和发酵环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重要要素,为舆情发酵提供软硬件支撑和环境;通过上述要素的相互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短期或长期反复发酵,最终形成负向或者正向的发酵产物。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

机理是由特定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规律和原理[6]。因此,本文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定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之间互相作用,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规律和原理。本研究在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的基础上,从微观舆情发酵要素作用关系和宏观舆情发酵动态演化两个方面,揭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

3.1 微观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作用机理  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是各发酵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发酵母体受到菌株的刺激,同时在酶、技术工具、发酵吧等内外环境要素的影响下,发生信息行为,促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发酵;若部分发酵产物成为新的菌株,则刺激相关舆情发酵活动循环发生、持续进行。发酵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发酵母体、菌株、酶决定着信息的产生,是最关键要素,因此,本部分重点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母体的行为产生过程和发酵酶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的作用机理进行阐释。

3.1.1 微观发酵过程研究

发酵母体行为是促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酵母体在发酵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转发、评论等发酵行为,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具体作用过程如下:

1)菌株产生: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刺激,出于自身动机产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有效处理等需求(发酵菌株),部分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发酵吧),发酵菌株产生;一般负面情绪、谣言、短视频、重大事件进展、政府回应处置等类型的菌株更易触发发酵。具体为:①从菌株情绪上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来临和发生往往伴随着焦虑、恐惧、悲伤等情感,这些带有负面情绪的菌株更能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更易发酵;②从菌株性质上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的模糊性、公众的情绪煽动和专业知识匮乏等,易造成谣言菌株的发酵;③从菌株形式上看,打着公共卫生专家旗号的短视频、图片等菌株更易传播发酵[29],如在新冠疫情舆情事件中,张文宏医生作为受公众欢迎和信任的医疗卫生专家,很多以其名义所写的名言警句或疫情分析等在发酵吧快速发酵;④从菌株内容上看,有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进展、群众意见、政府回应等类型的话题能够引起明显的话题共振,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的新“菌株”[30]。

2)菌株触发发酵:菌株引发发酵母体在由技术工具支撑的各种网络平台上(技术工具和发酵吧),通过转发、评论、点赞、浏览等行为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发酵过程),以获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寻求利益满足。例如:在新冠疫情网络舆情事件中,“新型冠狀病毒人传人”“武汉封城”等具有刺激性和敏感性的信息成为发酵菌株,菌株通过刺激母体心理,引起网民、媒体、医疗卫生专家等在微博、微信等发酵吧中广泛转发、激烈讨论的行为,触发新冠疫情网络舆情的剧烈发酵。发酵吧的技术支撑则通过发酵吧不同的信息扩散和用户联结方式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造成影响。如“央视新闻”抖音账号,依托抖音平台,基于刷屏式内容、流量池分配和用户画像精准推送技术,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短视频成为优秀健康菌株,吸引了百万抖音用户关注、减轻了粉丝心理焦虑、实现了疫情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和舆情发酵的健康引导[31]。

3)发酵产物形成:中央及地方政府、卫健委、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相关企业、媒体、医学卫生和心理专家、普通网民等母体,受到发酵菌株的刺激,基于不同信息技术搭建起的信息沟通方式,在发酵吧中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不同的舆情信息互动方式进行信息交流;频繁的交流互动,使原始菌株得以在发酵吧中迅速复制,产生海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信息、疫情防控信息、中毒预防与治疗信息、政府回应处置信息等;信息经过母体的吸收、加工和创造等活动,形成新的信息,并重新投入发酵吧。

4)新菌株继续产生: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重要事件发展节点信息、政府回应处置信息在发酵母体的互动中逐渐发布,同时当发酵母体的公共卫生知识素养平均水平偏低时,谣言和负面情绪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持续产生,这些新产生的敏感刺激性信息成为新的菌株,引发进一步的信息交换;若新菌株不断产生,则重复1~3的发酵过程,引发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事件持续发酵。

5)舆情发酵衰退:若发酵母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需求、生命健康保障需求、事件公平处置需求等逐渐满足或母体营养耗尽,即新的菌株不再产生,则信息互动逐渐减弱,最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衰退直至停止。

以上5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发酵吧内公共卫生知识、客观事件信息、谣言等存量得以增长和留存,社会心理危机、公众恐慌情绪、社会信任水平、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等随着舆情的发酵状况发生变化。

3.1.2 发酵酶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过程分析可以发现,即使没有发酵酶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依然可以进行。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敏感性、负面性、爆发性等特征,加之网络交流的自发性和随机性等[19],决定了发酵酶的缺失极易导致发酵失控,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发酵酶通过作用于发酵母体,刺激发酵母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舆情信息提供行为,从而产生新的健康菌株,健康菌株触发发酵吧内的新一轮发酵,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正确方向,达到及时阻止或压制恶变菌株发酵的目的,因此,发酵酶对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发酵触发时:网民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刺激,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话题。初期信息多为模糊状态,良莠不齐,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性和高危性,公众认知不足,心理恐慌加剧,容易发生以讹传讹,需要相应的信息发布机制对相关信息发布的速度、质量和透明度等进行管制;同时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容易引爆舆情发酵的话题,提前根据话题性质进行相应控导。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舆情事件为例,疫情扩散之初,“武汉SARS传染病”等信息在网络上发布转发,武汉市地方政府缺乏良好的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缺乏重视,未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同时武汉市公安机关面对舆情处置不当,错误的对“散布谣言者”进行处罚,为相关舆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发酵过程中:菌株触发舆情发酵后,媒体、政府、网民、医疗卫生专家、涉事企业或地方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发酵吧的发酵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参与动机等各不相同,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缺乏,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断,冲突协调机制作为发酵酶,对缓冲舆情的发酵烈度、速度等有非常大的调和作用;同时,众多的母体产生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易造成谣言菌株的复制,需要信息甄别机制和网络监管机制等净化信息质量,引导发酵的正确方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中,权威医疗卫生专家发言机制,对化解冲突、粉碎谣言等具有显著作用。如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大量医生护士在第一线抗击疫情,但部分网民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在网络上发布“医护人员会把病毒带回小区”等谣言,引起小区居民和医护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医护下班后受到居民阻拦无法进入小区;网民缺乏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专业认知,“喝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等谣言在网络中弥漫;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的相关公开发言,有效地阻止了以上谣言的进一步发酵。

3)再次发酵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容易发生异化,如公众关注焦点的偏移,导致其他相关舆情事件的爆发而使舆情脱离衰退的正常走势。因此介入引导机制,有助于保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在正常轨道发展。如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武汉市疫情处置能力、信息公开真实性等备受公众质疑,随着2020年2月7日上午李文亮医生的逝世,网络舆情发生异化,舆情的关注点由疫情发展转变为李文亮医生受到不当对待,一时群情激愤。不同于武汉市地方政府的处理方式,中央政府于当天下午1点迅速做出直接回应,宣布就李文亮医生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中央政府直面公众质疑,不躲闪不拦截,精准直击民众需求的介入引导方式,作为舆情发酵酶,避免了因疫情引起的更大范围的舆情异化和失控,引导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舆情发酵向正常轨道发展。

3.2 宏观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动态演化机理  从宏观视角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酵过程伴随着发酵母体之间信息互动频率、舆情信息存量、发酵菌株数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本文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过程划分为发酵酝酿、发酵爆发、发酵整合、发酵衰退或变异4个阶段,整体发展演化态势呈现钟形分布[32]。图2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动态演化模型示意图。

3.2.1 发酵酝酿阶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酝酿阶段,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或者公众担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发生时的初始阶段。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利益相关主体众多,疫病、疫情、食物或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发生地的企业、公众等担心自身生命安全、关心切身经济利益损失情况;非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发生地的公众担心疫病疫情扩散、有害食物流通等导致健康受到威胁。对公众而言具有刺激性和敏感性的事件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形成舆情发酵的“菌株”,“菌株”的刺激性属性挑动起网民的敏感神经,引发公众逐步在网络上聚集,形成一定数量的“发酵母体”。

通过舆情发酵的酝酿阶段,此时已经具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条件和要素。但早期阶段“菌株”信息较为零散,尚未引起利益相关主体的广泛关注,“发酵母体”数量、互动频率相对较少,发酵吧内有关事件的网络声音尚处于一种零散化、碎片化的状态。但随着“菌株”的复制,相关信息不断扩散,网民迅速反应聚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形成网络舆情,进入舆情发酵的爆发阶段。总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酝酿阶段具有以下3个特点:1)发酵菌株数量较少,零散分布;2)发酵母体信息互动频率较低,联系松散;3)舆情信息存量不足,舆情热度较低。在发酵酝酿阶段,畅通的信息发布机制和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为发酵酶加入,作用于发酵母体,能够增强网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获取的顺畅度,及时安抚网民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惧心理,弱化菌株的不确定性,进而减缓菌株的复制速度,实现舆情发酵方向的控制引导;反之,如果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选择封锁信息来源,切断信息传播途径,虚报、瞒报疫情疫病状况等,将滋生谣言菌株和负面菌株,舆情将迅速转入爆发阶段。

3.2.2 发酵爆发阶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爆发阶段,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网络平台上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态度、意见等累积到一定阈值之后,网络舆情发酵进入到的另一种爆发式井喷的发酵形态。在此阶段,网民对事件真相的持续深挖、媒體对事件报道的持续跟进、相关谣言的散布,造就了更多的新“菌株”,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涉事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媒体、卫生医疗专家、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等利益相关者,集结成为数量庞大的发酵母体,引发“菌株”在发酵吧中迅速地复制和创造,发酵吧内因此产生海量的互动信息。随着发酵母体情绪的持续高涨和互动频率的持续增高,舆情突破“燃烧阈值”,事态迅速扩大,甚至引发蝴蝶效应。

在爆发阶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发酵母体”迅速聚集,网络发酵吧内发酵母体互动频率显著提升,“菌株”迅速复制创造,信息数量急剧增长,引发持续发酵。如果此阶段负面、模糊、虚假菌株占据主导地位,而发酵酶没有发挥作用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则导致发酵吧内谣言泛滥、乌烟瘴气、群情激愤,形成大量显性和隐形的负向发酵产物,将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冲击。总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酝酿阶段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发酵菌株数量迅速增长,真假混杂;2)发酵母体信息互动频率增强,联系紧密;3)舆情信息存量暴增,舆情热度升高;4)发酵酶的及时介入和引导至关重要。此阶段,冲突协调机制、辟谣机制作为发酵酶及时介入、正确引导,促使政府部门、医疗卫生专家等发酵母体加快公开重要事件进展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迅速发布疫情疫病责任处置信息、科普专业卫生知识、科学辟谣等,保障发酵吧内产生更多健康、积极、理性、客观的发酵菌株,健康菌株数量得以增长、质量获得提升,则助于消解谣言菌株、负向菌株的发酵,避免舆情发酵失去控制,促使更多正向发酵产物的产生。

3.2.3 发酵整合阶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整合阶段,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一定形式的处理与解决、或者网络平台上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意见等达到峰值并处于相对稳定的发酵形态。经过发酵爆发阶段,普通网民、卫生事件直接受害者等的利益诉求、不满情绪较大释放,各大媒体对卫生事件的报道、政府的信息披露逐渐增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进入整合阶段。这一阶段“菌株”被反复识别鉴定,部分虚假“菌株”被识破逐渐停止复制,正面“菌株”占据发酵上风,发酵母体的行为趋于理性。发酵酶在这一阶段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关系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下一阶段是消退还是变异。

在发酵整合阶段,发酵母体互动频率、发酵菌株形成速率、发酵产物生成数量达到顶峰;发酵母体趋于理性;发酵菌株质量和发酵信息生成质量提高;发酵信息丰富且透明度高;发酵呈现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总体讲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整合阶段具有以下3个特点:1)发酵菌株数量达到最多、并趋于理性客观;2)发酵母体信息互动频率和关注度达到最高;3)舆情信息增量、舆情热度到达顶峰。其中权威医疗卫生专家发声机制在本阶段可以实现公共卫生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在爆发阶段中涌现出来的受网民拥护和热捧的权威医疗专家,获得了网民的信任,通过其进行疫情控制、疫病防治、中毒预防等卫生知识的科普,可以实现此类菌株的大范围复制,发酵母体通过参与菌株复制、讨论,吸收专业卫生知识,进而实现公众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此外,信息监管机制在本阶段同样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相关舆情可能在某种事件的刺激下走向变异,偏离预期消解轨道。

3.2.4 发酵衰退或变异阶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衰退或变异阶段,是发酵母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下降、网络平台上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和意见等由高峰逐渐回落直至为零;或者因为新菌株刺激,舆情发酵走向陡然偏转,整合阶段形成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重新发酵的状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消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1)经过发酵爆发和整合阶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透明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涉事主体、医疗卫生专家等积极处理和回应卫生事件相关问题和信息,发酵母体的信息需求和政治利益诉求逐渐得到满足,新的“菌株”不再产生;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较长,网民等母体在前期消耗情感、精力等过多,出现疲倦懈怠,致使发酵吧内“营养”不足,发酵无法继续;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各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出现其它种类的“菌株”,发酵母体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被其它舆情事件成功迭代,发酵逐渐停止。

在发酵衰退或变异阶段,发酵母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下降,互动频率降低,情绪态度趋于温和,发帖数、跟帖数、转发量、浏览量等越来越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逐渐弱化直至停止。而与此同时,若在发酵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因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其它新兴刺激性和敏感性菌株出现,则引发舆情发展态势的偏转,舆情发酵从消退态势转变为增长爆发态势,舆情发酵产生变异,引发新一轮的发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衰退或变异阶段的具体表现有:1)发酵菌株数量减少或新型刺激性菌株产生;2)发酵母体信息互动频率减弱或重新酝酿爆发;3)舆情信息增量逐渐减少直至趋于0或重新增长。网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事件具有记忆功能[6],舆情的消解并不意味着消失,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或相关刺激产生,则会成为新的菌株,引发网民的迅速聚集,进入新一轮的舆情演变,因此当舆情有变异倾向时,及时的介入引导对舆情的消解至为关键;同时此阶段若有信任修复机制等发酵酶的介入,修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民对政府、医疗卫生专家等的信任,利于弱化公众信任危机,减轻负向发酵产物遗留的记忆效应。

综上,从微观视角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刺激网络平台中出现相关敏感信息(菌株);然后,敏感信息蕴含着各主体的生命健康和利益保障诉求,引发网民的交流、互动、讨论;“菌株”随着网民的交流互动复制、传播和加工,信息产生增殖;同时,部分新产生的具有刺激性、敏感性等特征的信息,成为新的菌株,引发舆情的继续发酵;最后,当发酵母体需求得到满足或者营养耗尽,此时新菌株不再产生,则发酵逐渐消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整个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酶(信息发布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冲突协调机制、信息甄别机制、舆情管控机制等)在相应的发酵阶段介入,通过作用于发酵母体,刺激政府、卫生专家等母体产生新的菌株,新的菌株触发各类母体的信息行為,从而引发舆情发酵的新方向;发酵吧的技术支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影响发酵吧的信息互动方式,进而影响发酵母体的技术采纳意向和信息互动意向;发酵吧外部环境(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政府公信力水平、卫生行业发展状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等)和发酵吧的内部环境(社会互动联结、人际信任、系统易用性等)通过作用于发酵母体的心理行为等,影响母体之间的互动频率、新菌株数量及质量等,进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方向、速度、效果产生影响。

而从宏观视角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历经酝酿阶段、爆发阶段、整合阶段,然后走向衰退或者变异。不同阶段中菌株的数量和质量、母体的数量和互动频率等、酶的种类、发酵产物的数量和质量、内外部环境等各不相同,造成不同阶段舆情发酵热度的差异、发酵方向的差异、发酵产物的差异,推进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动态演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最终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公众需求的满足、参与主体的倦怠或参与主体注意力的转移等3种途径走向衰退。每一个阶段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各发酵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阶段通过差异化的发酵要素的具体作用,产生数量和质量不同的正向或负向发酵产物,其中各阶段不同发酵酶的适时介入,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具体的:酝酿阶段,帮助及早把控发酵方向,避免舆情迅速爆发;爆发阶段,化解主体冲突、阻止谣言传播、避免发酵失控;整合阶段,监控舆情导向,防止舆情异化,提高网民公共卫生知识水平;衰退或整合阶段,修复社会信任,引导异化舆情消解。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舆情的信息本质特征,引入融知发酵理论,首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七大基本要素进行解析,然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进行研究。微观视角通过对发酵要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作用机理模型;宏观视角基于对发酵要素作用强度和特征变化的研究,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动态演化机理模型。研究得出,在发酵母体、菌株、酶等发酵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历经酝酿、爆发、整合等阶段,然后通过3种途径逐渐走向衰退或变异。研究结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治理提供了些许启示,具体如下:

1)加强母体之间的协作,化解母体之间的冲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的参与母体众多,政府危机管理部门、疾控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新闻媒体等应持续联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置,要加快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响应和舆情研判速度、提升信息透明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处置违法个体及组织,并保障公民对行政问责的有效参与,尽最大可能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消解相关舆情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

2)提高菌株质量,控制发酵方向。特别注意谣言菌株的监控,及时发现及时辟谣,阻止谣言菌株引导下的发酵恶化。如推进新闻媒体问责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增强报道权威性和有效性;加强网络监管、依法追究造谣个人或组织、净化网络空间;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专家和网络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对公众进行正确的信息引领。

3)注重治理机制设计,发挥发酵酶的重要作用。发酵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可根据不同发酵阶段特征的差异化,设计差异化、阶段化的引导机制。如酝酿阶段,以舆情的预警和信息的发布为监管重点;爆发阶段,以信息发布、信息甄别、冲突协调并重;整合阶段,以信息甄别、网络监管、卫生知识科普为主;衰退阶段以网络监管和信任修复为重,以防舆情发酵变异和反复。

4)引导理性发酵氛围,弱化从众恐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受到多方面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关系公民生命健康,决定了相关舆情信息的敏感性,其扩散极易导致群体极化和公众恐慌,从而使发酵态势难以控制。营造健康的网络舆情信息互动环境和引领理性的思考方式,减少从众行为及不理智行为,增多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的正向产物,以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助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特殊性,其网络舆情的发酵容易引发剧烈动荡的负面舆情风暴,不仅加剧原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难度,且会产生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的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治理提供管理启示。但本研究同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发酵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演化机理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下一步将定量分析各发酵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强度,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演化机理进行实证研究,这也成为未来研究工作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china.cnr.cn/news/20160821/t20160821_523044689.shtml,2020-02-18.

[2]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條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

[3]丁学君,樊荣,杨锦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评述[J].电子政务,2017,14(6):47-56.

[4]许玉镇,孙超群.公共危机事件后的社会信任修复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6):33-42.

[5]虞铭明,朱德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扩散动力学机制分析——以“昆明PX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5,34(8):115-121.

[6]李诗悦,李晚莲.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演变机理:路径及动因——以动物疫情危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35(2):116-121.

[7]Yoo W,Paek H J,Hove T.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ontent-oriented Versus User-oriented Social Media on Risk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Health Communication,2020,35(1):99-109.

[8]Desmarchelier B,Fang E S.Social Media and the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A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on the Emergence of Food Scares[J].Kyklos,2016,69(4):559-583.

[9]洪巍,史敏,洪小娟,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微博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福喜事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67-176.

[10]Chen S,Xu Q,Buchenberger J,et al.Dynamics of Health Agency Response and Public Engagement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A Case Study of CDC Tweeting Patterns During the 2016 Zika Epidemic[J].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2018,4(4):e10827.

[11]洪巍,李青,吴林海.考虑信息真伪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仿真与管理对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37(12):3253-3269.

[12]马颖,丁周敏,张园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模仿传染行为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6):168-176.

[13]安璐,杜廷尧,李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在社交媒体中的关注点及演化模式[J].情报学报,2018,37(4):394-405.

[14]Feng Z.Hot News Mining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alysis Based on Sentiment Computing in Network Social Media[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19,23(3-4):373-381.

[15]Sopory P,Day A M,Novak J M,et al.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Dur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Events:A Systematic Review[J].Review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9,7(1):67-108.

[16]丁利,雷宇晶.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变及行政问责制实证研究——基于128个相关样本数据的分析[J].现代情报,2016,36(2):79-85.

[17]Yu L,Li L,Tang L.What Can Mass Media Do to Control Public Panic in Accidents of Hazardous Chemical Leakage Into Rivers?A Multi-agent-based Online Opinion Dissemination Mode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3(2):1203-1214.

[18]张曙光.传播要素视角下网络衍生舆情成因的多维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21 (4):56-63.

[19]刘国亮,张蒙,王雅薇,等.基于融知发酵理论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5):130-134,144.

[20]和金生.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63-66.

[21]司云波,和金生.知识经纪人与组织知识创新:基于知識发酵视角[J].情报杂志,2009,28(11):123-126.

[22]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0-113.

[23]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2014:12-30.

[24]黄微,李瑞,孟佳林.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38-44,62.

[25]李燕凌,彭明珠,李诗悦.网络舆情分众化差异化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39(2):83-91.

[26]朱多刚.电子服务质量对社会化阅读服务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研究——以移动新闻APP为例[J].现代情报,2019,39(4):76-85.

[27]丁水平,林杰.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持续信息共享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搜寻和信息分享的同步视角[J].情报科学,2020,38(4):131-139.

[28]李彪,郑满宁.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趋势[J].新闻记者,2014,32(1):36-41.

[29]匡文波,武晓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及特征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37(4):83-87.

[30]安璐,梁艳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话题与用户行为选择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40(4):33-41.

[31]朱颖颖.“央视新闻”抖音号疫情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构建[J].当代电视,2020,35(4):31-34.

[32]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网民行为:一个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25(11):16-20.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机理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雾霾机理之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