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振兴花鼓灯艺术之道

2020-09-06王晓东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王晓东

摘 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花鼓灯艺术是淮河两岸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佳作乃是关键所在。在当代背景下完成花鼓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下一批能广为流传、延续后代的优秀作品,是振兴花鼓灯艺术的根本途径,是这一门艺术形式长盛不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关键词:花鼓灯;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3

中国花鼓灯流传于淮河流域,是汉民族最完整、最系统的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优美,流派纷呈,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民族文化个性和精神的生动体现,蕴含了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五四”以来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先生曾给予花鼓灯高度评价:“花鼓灯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花鼓灯是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人类珍贵的艺术遗产。”2006年,国务院将花鼓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造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让蕴藏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发展起来的花鼓灯艺术长盛不衰,打造精品力作乃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创作带来了繁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是要看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创作时代精品,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既是立身之本,也是中心任务。花鼓灯创作是花鼓灯繁荣之本,作品匮乏、创作疲软,花鼓灯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花鼓灯必须不断有新鲜经典作品问世,才可以造就演员,才可以培养观众、凝聚人气,才可以让这一艺术形式持续繁荣魅力永恒。

花鼓灯从诞生至今,数百年间始终处于流变与创造之中,花鼓灯的艺术传统、艺术精神也在坚守与更新中汨汨向前。花鼓灯在其衍生兴盛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赓续中华血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花鼓灯与其他艺术一样,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并且用心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风貌。一代代艺术家对花鼓灯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去芜存菁,创演了《治淮歌舞》《庆丰收》《接模范》《新游春》《双回门》《摸花轿》《小两口观灯》《抢板凳》《一轮明月照九州》《欢腾的鼓乡》《柳岸情长》《月夜练兵》《玩灯人的婚礼》等一大批既有传统韵味和特点,又有时代特征和风采的精品力作。这些优秀的作品在主题内容、表演形式、风格流派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在艺术变革中实现了自身的改革超越,无不体现花鼓灯创作伴随着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嬗变与转型,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有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檢验成为至今都被反复研究、学习、传播和表演的经典之作。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应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新面貌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文艺战线出作品、出人才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科学回答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为花鼓灯创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广大花鼓灯创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立足于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前沿高峰,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扎根人民,倾心投入,守正创新,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花鼓灯创作精彩纷呈,争奇斗艳,花鼓灯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一)创作思维活跃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阶段,正处于思想大活跃、理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转折时期,花鼓灯传统的艺术观念、模式、规范、程序都面临着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花鼓灯创作,可以说更为活跃。这在花鼓灯创作界老中青各个年龄层的创作者中都有所反映,特别是一批青年编导,思维敏捷,富有锐气和开创精神,展示出更加蓬勃的艺术生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还有部分中老年艺术家,他们有的是大器晚成,有的是进入创作生涯新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成功有多种因素,其中善于自我调整,更新观念,开拓新的思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作品题材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鼓灯创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阶段。花鼓灯题材更为扩展,更具有时代感。花鼓灯创作者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为不断开拓花鼓灯题材进行了锲而不舍又卓然有效的可贵探索。花鼓灯创作的理念更加广阔,艺术的视野更加敏锐,在题材选择的视角上,创作者的视角上不仅有了高度,而且有了宽度,既有历史题材、红色题材,又有现实生活题材;既有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传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人们心声,引领时代风尚。

(三)艺术风格纷呈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整体上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缤纷多彩,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创作者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去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艺术天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花鼓灯艺术的生命在于多样性,唯其多样,才变化万端,瑰丽多姿。近年来优秀的花鼓灯作品都是在继承花鼓灯艺术各流派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社会变革、社会风尚、审美需要和艺术思潮,赋予作品风格以时代、民族的具体内容。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对花鼓灯创作的推动,标志着将进一步走向繁荣。

(四)创作成果丰硕

文艺创作是时代的产物,时代赋予文艺以生命,文艺应对时代而繁荣。近年来,花鼓灯创作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时代精神,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手段,精彩讲述本土乃至中国故事,推出了一批敏锐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时代使命的精品佳作。如《淮河边的玩灯人》《远去的兰花爷爷》《淮水情·兰花湾》《赶灯场·扭啊扭》等。这些在时代审美视野下创作出来的花鼓灯作品,更多地融入了生活的感悟,融入了时代价值观,赋予花鼓灯新的高度和内涵。部分作品在“荷花奖” “小荷风采”、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文艺活动获奖频频。这是花鼓灯艺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是花鼓灯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表征,是花鼓灯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奋力迈进的重要标志。

二、创作促进了创新

创新是花鼓灯艺术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花鼓灯艺术打造创新力作,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花鼓灯艺术本身发展的需要。

(一)必须在继承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发展也是硬道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更是硬道理。离开继承去讲创新,这是忘根之本;不讲创新只讲继承,是故步自封。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花鼓灯艺术,它的创新必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继承是继承花鼓灯艺术的精华,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而创新包括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创新。

艺术的发展创新,毕竟有“规律”可循。梅兰芳有句“移步不换形”的名言。“移步”指的是创新;“形”指的是特质。就是说我们必须改革创新,但不能消解自己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传统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这些传统本身有着缺陷和局限,对其加之改造和创新是能丰富和发展传统,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不是用创新的东西替代或消除传统。近年来,我们有些编导打着创新的旗号,盲目追求对传统所谓彻底颠覆、解构和表面技巧,将花鼓灯搞得面目全非,非驴非马,远离了花鼓灯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理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任何创新都是来自对传统的全面占有、梳理、扬弃,从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当下,一批中青年编导创作的花鼓灯作品,既有深厚宽广的传统功底,又有鲜明突出的时代气息。如《淮河边的玩灯人》《远去的兰花爷爷》《淮河共乡土》等,这些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必须深刻洞悉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创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作为花鼓灯的创作者,重要的任务是把握当代人的美。美,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不发展美,不因地制宜地推陈出新,美就会腐朽、死亡。美的灵魂就在于不断创新;美的生命就在于永远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的眼界在拓宽,品位在提升,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要求更高。因此,花鼓灯创作要把握当代观众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找到花鼓灯与时代的契合点,以新的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艺术表达,在审美领域、审美标准、审美形式上不断有新的高度、新的突破,使作品形成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质。

美国教育家萨特有一句名言:创造者因其在创造,他确实得到这一喜悦,而这一喜悦是与观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近年来,花鼓灯创作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涌现出了《我的小棉袄》《练射击》《蓝天下》等一批既充盈着地域独有的文化气质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又适应新时代、新观众审美的创新之作,这些作品有着积极乐观的审美理想,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底蕴。它们以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使其受到启发,因此展现出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必须在把握当代表演艺术发展趋势的背景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审美情趣趋向多样化,传统花鼓灯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与现代欣赏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错位,创新势在必行。因此,花鼓灯创作在向姊妹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继承、融合、发展,从而壮大自身。近几年,花鼓灯创作围绕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表现形式上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营养。化他为我,同时追求表演方式、表演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系列创新,在表演形式上丰富了花鼓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将杂技、街舞等多种传统和现代艺术表演形式与现代声光电艺术创新融合,体现了时代特征,增强了艺术效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专家的认可,市场的接纳。

三、创作推动了传承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而传承的根本又离不开新创作品。花鼓灯的优秀作品是花鼓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支撑花鼓灯艺术传承流布的灵魂。留下一批能广为流传、延续后代的作品,是实现花鼓灯艺术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也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一)弘扬了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花鼓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扬着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它所包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道德規范、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当今提倡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纵观近年来表现新时代风貌和现代题材的花鼓灯作品,大多数都在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美德,这也是对花鼓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花鼓灯小戏《张家丰》、灯歌《小康梦》、舞蹈《舞动的淮河人》《小小传承人》等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家国情怀、扬善惩恶、扶危济困、忠孝仁义,见义勇为等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是非判断和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二)培育了受众群体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没有观众,花鼓灯的归宿就只能进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剩下提供研究样本。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说,保护传承花鼓灯的固有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但花鼓的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首先应该活在当下,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近几年,花鼓灯流域地区的党委和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观众、适应观众、培育观众,并结合艺术实践、艺术课堂、艺术与社会活动、艺术与旅游融合等途径,争取更多的观众,赢得更大的市场。仅安徽省蚌埠市每年观看和参与表演的群众人数就达40多万人次。而且青少年观众数量迅猛增长,观众的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这说明了花鼓灯创作不仅为花鼓灯艺术注入了新的力量,而且也为花鼓灯艺术培养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拓展了传播广度

花鼓灯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文化符号,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去推荐宣传,逐步扩大知名度,搭建发展平台,拓展传播阵地。进入新时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展演展示,学术研讨等活动,扩大了花鼓灯传播范围,推动了花鼓灯优秀传统艺术的不断发扬光大。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是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个常态化、专业化的品牌活动,是花鼓灯艺术的风向标和最具权威性的民族民间歌舞盛宴。来自国家级艺术团体、民间队伍、专业院校的花鼓灯艺术表演者互相竞技,争奇斗艳,创演的作品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鼓灯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释放和扩大。

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媒介传播和宣传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直播、各种音频、视频等渠道,以求扩大受众面的目的。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传播花鼓灯文化。近年来,花鼓灯艺术团体先后赴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了花鼓灯在海外传播。

花鼓灯是原生态的文化、大众化的艺术、先辈们的智慧、全民族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光彩夺目、不可或缺的花朵。让我们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举精神之旗,树凌云之志,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做时代记忆的传播者,让花鼓灯这朵艺术之花越开越红,越开越香。

参考文献:

[1]謝克林著.中国花鼓灯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版.

[2]资华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C].中国花鼓灯学术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