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促小康的蝶变

2020-09-06彭雷

唯实 2020年8期
关键词:攻坚村民群众

彭雷

贵州省安顺市平坎区塘约村,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新时期脱贫攻坚之路,形成的“塘约之路”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写入2017年贵州省第十二届党代会在贵州全省推广。“塘约之路”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通过中组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榜样》栏目向全国宣传推介。

塘约村蜿蜒在一片山坳中,总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921户、3393人。据当地干群描述:2013年的塘约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农民收入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一是生存环境差。抬头是山,低头是泥,路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二是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低,讲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村民普遍存在得过且过思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2014年6月,一场洪水冲毁了塘约村房屋和道路,也冲开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大门。村党支部破釜沉舟、因势利导,在村支书左文学带领下,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巧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巩固集体所有制,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七权同确,抓基层打基础,激活一池春水。一是摸清实情。在上级指导下,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成立确权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精准丈量。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林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财产权和水利工程产权“七权同确”。让村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调解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保持确权过程公平公正,针对占用集体资产的村民,采取劝其交还或购买的方式处理。针对耕种集体坡地或占用公房的村民,采取无条件完全归还集体的方式处理。二是确权颁证。实行公示认可,对公示结果没有异议的,由农户签字认定。有异议的村组派专人进行重新核查。实行产权建档,根据每块土地的形状、面积、位置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形成数据库,对确权成果进行动态管控。实行颁证确权,通过确权和颁证,明确了土地权利的归属,稳定承包关系,从而确保土地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三是盘活资产。开展折价入股,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全村土地全部入股,农民变股民。开展水权入股,塘约村水务公司通过全村农田灌溉工程和保障农村居民饮水獲取水费,收益与村集体共享,与村民分成。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金土地合作社”,产权归集体所有,按照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原则,“金土地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构建扶农惠农新模式,办理信贷、抵押,由村集体出面统一提供担保,利率在同档次的基础上,根据办贷项目下浮10%至15%。

统分结合,抓经营促发展,找寻源头活水。一是股份合作。带股入社,以村“金土地合作社”为龙头,实现户户进社、户户参股。国家财政补助直接入合作社,接受社会捐赠形成的集体资产,平均量化到每一名成员,通过参股入社打造新时代的股份制农民。设立机构,全村股民组成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选举和罢免理事长、执行监事,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制度,建立股权管理制度和股东个人档案,根据参股数额发放股权投资证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入社土地统一由村集体经营,不向村外社会经济组织流转。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合作社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充分保障每名社员的收益。二是集体经营。建经营平台,合作社下设股份合作、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综合培训、营销信息、权益保障“六大中心”,形成体系化服务,有效解决各级各类相应问题。建创业平台,在合作社内部组建劳务公司、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和创业平台等经营实体。建发展机制,全村实行“六统一”:乡村统一建设、土地统一规划、资金统一核算、干部统一使用、产品统一销售、遇事统一操办,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配置资源。三是调优结构。做精农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围绕“科技进园、水果进山、苗木进田”,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幅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防范风险,在每年的利润分红中,由村集体抽取一定数额,作为金融担保资金,为村集体各类所有权的抵押提供担保,防止逃贷情况发生。

党建引领,抓治理强组织,汇聚尺山寸水。一是实行“网格化”服务。村党总支将村民小组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把党支部建在网格里,形成村级党总支领导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党支部负责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将上级的政策、通知传递至村组农户,村党总支与网格党支部定期交流沟通,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做到与群众心连心。二是实行“驾照式”考评。考核党员,将考核任务下放到网格单元,由村民和党小组每月进行打分测评,考核内容涵盖履职尽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三大类27项。如果考核连续三年不合格,党支部将劝其退党。考核干部,对村干部考核更加细化,采取年终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做到每天有记录、每月有分析、每年有公示,并把考核绩效作为干部待遇和奖励晋升的依据。三是实行“条约式”治村。“红九条”规范村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陋习,通过村民集体协商,颁布了九条村规,简称“红九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涵盖守法、诚信、公德、忠孝等内容,作为规范全体村民行为的“红线”。对于违反“红九条”的村民,一律拉入“黑名单”,给予3个月考察期,考察期内不享受村内补助和奖励,3个月后视其表现,由群众评议认可才能恢复权益。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到“塘约之路”最重要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了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塘约之路”是贵州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对苏北片区的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构筑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也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摆脱贫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将其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深化拓展,使“干部驻村”“南北合作”“村企挂钩”“五方挂钩”“结对帮扶”等特色举措发挥更大效应。特别是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普遍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乡镇扶贫办由书记牵头并配备扶贫专干,力量进一步充实、资源进一步汇集,规模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20年是我省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仍需关注因病、因灾返贫问题,目标再聚焦,底线再兜牢,以民为本统筹兼顾,选好产业审慎推进,立足自身推动发展,严守底线防控风险,构筑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提高脱贫后的“抵抗力”。

要以民为本统筹兼顾。天下之大,黎元为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指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高水平全面小康最根本的要看群众的获得感,特别是要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2019年我省已基本完成省定扶贫目标任务,2020年主要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成色。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脱贫攻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要针对江苏扶贫工作所处的新阶段,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苏北地区,要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入手,完善公共服务,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查漏补缺,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对账销号;苏中和苏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要制定高于省定的扶贫标准,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更高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相关部门要选择部分区县围绕2020年后扶贫政策转型开展试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谋划,以脱贫实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我省扶贫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成色,关键在人,核心是干部队伍。农村要发展,能人治村是关键,本地干部队伍是依靠,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干群基础,用好“有公心”的能人,才能带出一个村级好班子,才能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才能盘活农村发展这盘棋。苏北农村的脱贫攻坚必须发挥好“领头雁”作用,一方面,在存量上做文章。选好、育好、用好带头人,打破身份、行業和村域界限,从大学毕业生、能人乡贤、退伍军人乃至邻村能人中,广泛遴选村级带头人。另一方面,在增量上求突破。选人用人事关全局,要拓宽视野、畅通渠道,广泛动员区县或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年富力强、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同志到村里工作,只有让有志于农村工作的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谱写出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

要选好产业审慎推进。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调研发现,基层选择较多的脱贫方式是光伏发电、建标准厂房、购商铺门面房等,靠吃政策、吃补助、吃租金来壮大集体经济带有普遍性。也有眼睛向外、立足本土,采取“飞地同创”“抱团发展”等方式致富增收的,但总的来看,发展思路未能打开,工业项目偏多,农业投入不够。还有少数地方把致富经念歪了,通过招揽企业、引进项目或是调动社会资源到村发展产业,通过政府行为流转土地给他们,有的变相搞开发,蚕食农民的土地资源,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给政府带来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产业发展起来了,其实并没有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对脱贫攻坚贡献不大,村集体和群众也没有得到多少收益,其结果往往是“富了一个人、伤了一大片”。

产业振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脱贫攻坚才能稳步推进。选产业、上项目要在农民愿意、农民得益的前提下进行,屁股决定脑袋,只有坐在群众的板凳上,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改革、发展和稳定三方关系,决策才不会失衡。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时期,选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至关重要,我们要重点做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四篇文章。一方面,要选准产业项目。产业扶贫是个精细活,种什么、养什么,哪些项目增收、怎么才能可持续,要有系统化思维。要着眼未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有基础和特色的产业作为重点,选一些接地气、门槛低、易推广的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好联结机制。渠道畅、产业兴,让好产品有好销路,才能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益。从多年的实践看,产品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各地扶贫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需要有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带动,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

要立足自身推动发展。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总的来看,政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还需进一步强化。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已经开始发挥出一定作用。比如:泗阳县依托残疾人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养老、助残、抚幼一体的“扶贫互助公舍”,辐射不少社会组织、企业、个体户等定期向贫困户捐钱捐物。淮安市淮阴区设立幸福驿站,打造群众的学习、培训、就业平台,成立志愿者队伍,免费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引进小微劳动密集型企业,方便留守妇女就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基层干部也反映,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对贫困户、薄弱村“造血”带动不够,志愿服务和社会慈善氛围不浓,仍是脱贫攻坚的绊脚石。甚至还有少部分人戴着贫困的帽子“遮风挡雨”惯了舍不得摘,在检查组走访时隐瞒收入、虚增支出,害得扶贫干部背处分。基层直言“这样的人不能帮扶”。也有扶贫干部建议,帮扶要控制好度,不能盲目服务做保姆,特别是扶贫政策,不能随意提升标准吊高胃口,从而引发一些新矛盾和问题。

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勤劳致富的主体,尤其要处理好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关系,“双轮驱动”事半功倍,一线干部要组织群众、引导村民树立起当家做主的责任意识,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真正把群众资源运用起来。一方面,要注重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引导、支持返贫群众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破除“每月领补助,脱贫靠政府”的不良风气,培养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另一方面,要营造扶贫助贫舆论环境。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家、民间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建设好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要严守底线防控风险。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打赢脱贫攻坚仗、重构新型城乡关系是时代所趋。“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是江苏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也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剩下的大多是因病、因残、因灾和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群众。就苏北五市而言,连云港占比达40%,宿迁、淮安、盐城也均高于30%,徐州也有20%以上,尤其是重点区域返贫现象较为突出。2020年,我们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带动脱贫减贫。

决战决胜,核心在胜。确保脱贫攻坚胜得彻底、胜得全面,确保成果过得硬、经得起群众检验、得到老百姓好评,需要上下齐心久久为功,既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更要严守底线防控风险。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苏北地区部分村级组织社会资源少,干部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效益的能力也不是很高,这种现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从扶贫工作推动来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就是“三多”: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贫困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苍蝇式”腐败,单个案件金额不大,危害不小。从干部队伍建设来看,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机构改革中扶贫的力量不能弱、队伍不能散,有条件的区县还应合理增加一些扶贫工作人员,把扶贫的力量整合起来。同时还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关爱,用好“三项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要在坚持耕地红线不突破、土地性质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进行,牢固搭建信用担保、财政补贴、政策兜底等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努力让农村贫困人口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攻坚村民群众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攻坚脱贫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