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20-09-06王健

唯实 2020年8期
关键词:江苏文化遗产物质

王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多年以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工作,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拥有了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服务系统,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非遗保护场馆及保护基地建设逐步规范,非遗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鲜明特点

饱含丰厚的地域历史内涵。江苏所处的长江、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江苏地域在上古时代是分属《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灿烂文化。如民间文学中,南京的《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发生在南京溧水和高淳一带楚、吴两国交往的历史;淮安的《韩信传说》涉及楚、汉相争的史实;扬州的《隋炀帝传说》记载了隋炀帝驻跸扬州期间的民间故事。另外,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都蕴含着深刻的地域历史内涵。可以说,几乎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有关江苏各地区发展的一段经历,它们涉及文学史、城市史、军事史、工艺史、美术史、戏曲史、民俗史、宗教史等若干领域,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体现了鲜明的“水”文化特色。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长江横穿江苏境内,东西跨度达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718公里。江苏境内有淮河、沂河、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江苏独占其二。其中,太湖水面积2250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三;洪泽湖水面积2069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四。此外,江苏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69%和17%,比例高居全国首位。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鲜明的“水”文化特色,如连云港的《盐河的传说》记载了发生在古老盐河及其两岸的许多美好传说;《盐城海盐晒制技艺》《连云港淮盐晒制技艺》记载了两种沿海地区独特的晒盐工艺;苏州的“水乡婚俗”以水上礼仪活动为主体,以摇快船、出跳四橹、穿跳板、打照等仪式与活动为鲜明特点;兴化的“兴化木船制造工艺”是依据兴化的水乡特色而产生的一种造船工艺。

反映了一定的区域农业特色。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加上这一带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江苏许多非遗项目,同样体现了这样的区域农业特色。如江都的《邵伯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京的“骆山大龙”,在湖滩上载歌载舞,龙舞盘旋,以降魔驱妖,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苏州的“草编”是以稻草等为原料的一种编织技艺。这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江苏广大劳动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

彰显出相关区域间的文化关联。早在商周时期,太伯奔吴就与当地东夷部落文化长期交融,并形成了苏南太湖一带的吴文化圈。春秋时期吴国的强大,更是离不开楚、晋、齐、鲁、徐、越等国的文化参与。在江苏建立的王朝,无论是东晋、南朝“万国来朝”,还是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以文化礼待友邦,不以征伐掠夺为取向。江苏文化这种和平融合、多元共生的特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江苏现存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山东、安徽、河南等邻省也有存在。这说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存在流动现象,而在流动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文化变异和文化适应性。如剪纸、皮影戏、龙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梁祝传说、董永传说、泥塑、古琴艺术等项目,在江苏以外其他省市也有存在。而这些见于江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又培育出了一定的地方个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认知江苏先民文化吸纳能力和文化创造性的重要例证。

突出了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的鲜明民间性特征。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和群众参与性,展现了江苏先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苦中有乐的生活情趣。如“吴歌”“跳五猖”“秦淮灯会”“苏州端午习俗”“金坛抬阁”“南京赏梅习俗”以及各类庙会等,它们或产生并伴随于劳动的过程,或忙中偷闲以娱乐修养身心,或以歌頌丰收、感恩天地来表达实用而纯洁的情怀,真实传达了江苏劳动人民自然而淳朴的本质。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严格区分“劳心”“劳力”的标准不太一样,一些江苏官员不拘俗儒之见,他们中不少人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实践,善于打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隔,将知识融于生产和生活,不断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品位;普通劳动者也善于钻研知识,提升技艺。如织绣、紫砂陶、雕刻、雕版印刷等许多传统技艺,不仅体现出很高的精英文化品质,而且体现了大众艺术的鲜明审美特征。

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2004年7月起,随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出台,江苏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陆续成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并落实相应的保护责任。十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坚持以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率先立法保护,推行科学保护,强化活态传承,引导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整体性、社会化保护方向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科学保护为引导、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省级以上名录项目保护为重点、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目标的江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非遗代表性项目渐成体系。全省共普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28922个。其中,10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6项,省级非遗项目611项,市级非遗项目1640项,县区级非遗项目4591项。根据分级保护原则,列入各级名录的非遗项目都分别落实了保护主体、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省级非遗名录覆盖绝大部分县(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已纳入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并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传承。

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梯次合理、传承有序。与代表性非遗项目相对应,江苏共有省、市、县(区)命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446名。其中,入选国家级传承人178名(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省级传承人354名,市级传承人2597名,县区级传承人2317名。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江苏形建了基础厚实、梯次合理、规模适度、传承有序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

各类非遗传承(传习)基地相继建成。目前江苏共建成各类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傳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50个,省内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4个,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个,各类展示馆(厅)、传习所(传承基地)583个,对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交网络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信息生产和获取渠道极大丰富,一些非遗项目的存续面临诸多挑战,孕育、滋养非遗的传统村落、社区里井,受到城市扩张、拆迁改造、撤并乡村等多重挤压,一些文化遗产因而失去了生存土壤和存续空间。

个别门类项目受到现代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浓郁民族特色、乡土气息被当代流行文化所包围;个别门类项目因找不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而后继乏人,受众数量急剧减少;不少体现精湛手工制作技艺的传统生产工艺,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替代。

资源转化空间利用不充分。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点散面窄、各自为战的情况。一方面,市场品种少,档次低,因过度同质化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优质传统非遗项目缺乏有效串联和整合,缺少融入时代元素的创新设计,没有形成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局面。

传承发展的渗透力不均衡。一是非遗项目分布不均衡。“苏南强、苏北弱,苏南多、苏北少”的现象将持续存在;二是项目类别发展不均衡。总体上看,传统工艺、传统美术和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发展前景较好,其他类别项目的发展还亟待推动;三是梯次结构不均衡。国家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70岁以上的国家级传承人占总数的50%,省级项目和省级传承人的基数还不大,分别为浙江省的1/2和1/3。

四、推进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化传承保护理念,激发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进入新时代,江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更加绚丽的风采和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政府主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聚焦文旅融合,找准非遗保护传承定位。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文旅融合的天然黏合剂和催化剂。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传承有了更多的拓展渠道和发展空间。江苏体量庞大、品质优异的非遗项目和众多传承人群,是助推文旅融合、丰富旅游品质、增强旅游内涵的重要抓手。要借助文旅融合契机,进一步运用跨界互联思维,准确把握新时代非遗保护坐标定位。发挥非遗管理部门主观能动性,把以往的“+非遗”变成“非遗+”,以我为主,借船出海,乘势而上,把“小项目、小活动”变成“大平台、大舞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推进非遗保护的当代实践。依托“非遗+旅游”,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有效填补传统旅游项目的内涵缺失和内容缺乏。在全面盘点全省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对适合旅游开发或具有市场潜能的项目,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将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相结合,将各地非遗馆、传习所与推进集“文化展示、制作技艺体验、美食品尝、制品采购、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观光园区建设相结合,将非遗旅游路线开发与非遗扶贫工程相结合,做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通过试点和项目示范,分步骤统筹推进实施,打破项目、行业、单位、地区的内循环,推动条与块的双向用力,注重区域化、品牌化、一体化建设,将单个项目和传承人连接起来,鼓励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非遗与旅游体验活动相互整合,盘活非遗保护整体协同“一盘棋”。

强化传统文化引领,规范发展举措。非遗项目作为优秀文化遗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传统工艺美术类项目,经过产业化设计和包装而开发出的非遗衍生品,不仅能够丰富旅游市场,而且能够促进旅游产业链延展。如徐州市贾旺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为抓手,打造了大众香包主题客栈、展览馆、大舞台、大课堂、工作室等。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指导,游客自己动手缝制香包,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因此带动了本村200余名妇女创业。新时期的非遗保护工作,要善于把非遗资源融入寻常百姓生产生活,以文字、图像、实物等形式向民众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个性化产品持续带动外部消费,通过优质项目的示范效应、品牌效应,使其产生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原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省级《非遗保护条例》框架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重点制定新时代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突出奖惩机制、启动退出机制,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实行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突出加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总结梳理省内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研究出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有序规范的长效管理体系,促进非遗项目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拓展新时代新思路,创设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促进创新融合,推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提升非遗衍生品质量层次,建成一批具有江苏非遗特色的创意平台,形成一批创新研发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型文创单位。探索非遗保护与当代生活融合的新路径,探索非遗应用项目产品化、实用化、品牌化、名牌化、国际化路径,通过“创意—产品—品牌—名牌”的整体包装过程,改变江苏非遗项目的单调形象和地域概念,与现代生活、时尚艺术紧密相连,逐步让非遗项目变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社会号召力、生产促进力的活态传承。

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新路径。注重引导各地区、各单位改变过去粗放式非遗资源开发方式,突出重点,理清架构,统筹配置,采用“精耕细作”式的开发利用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推动非遗项目衍生品向旅游特色产品转化,积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传统工艺振兴新路径、新模式。整理国家级传统工艺项目振兴目录,遴选优秀案例,建立“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支持开展传统工艺品牌活动,推动旅游景区景点植入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习所等项目内容,以有特色的非遗活动丰富和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品质。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继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协调省内有关大专院校开办非遗研修培训,使非遗项目覆盖更多门类、惠及更多人群。采取政府组织、区域联动、定向招生等方式,联合非遗项目聚集地区定期开展非遗项目公益性普及培训,同时推荐更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省外专题培训班,以发展壮大非遗项目年轻传承群体和团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江苏作为文化大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8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江苏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图说江苏制造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