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融媒体时代党建微视频的创作技巧

2020-09-06陈鸿钊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微视频

陈鸿钊

摘 要:党建人物类专题片,是运用纪实手法,聚焦典型人物,对在基层涌现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反映,给人民启迪和教育的一种电视节目样态。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专题片也在逐渐向短、小、精转变,怎样在更短的时长内讲好故事、突出人物主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就成为广大媒体从业者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关键词:电视专题;微视频;党建人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2

《愚公 于公》该作品用8分钟的时间浓缩了北京市房山区一名普通党员于洪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义务为村民修建上山路的感人故事。21年间,他在遭遇了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癌症缠身、没有机械工具等一系列艰难困苦之后,不断地推倒重来、反复修缮,一个人扎实苦干、排除万难,用汗水堆砌了一条长1500米、宽3米、垂直跨度100米、由2700吨天然石块人工堆垒而成的山路,为村民上山取水、休闲游玩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排除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路修好了,村民受益,他却永远离开了。于洪福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用行动扛起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担当,用生命诠释了为民造福的初心不变。在他的影响下,村党支部建立了于洪福党员服务队,号召全体党员、村民向于洪福同志学习,默默接力起他未完成的事业,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各项事业中。

一、好的选题在基层,要有发现选题的敏感度

基层从来不缺乏好选题,选题就是记者的“子弹”,我们要像狙击手一样敏锐的发现选题里的“光”,才能打好每一枪。节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对象的选择,总要有区别于旁人的独特之处,让人看后有所感悟,留有可供回味和思索的东西[1]。这是我们在走访口头村采访时意外发现的选题,工作多年的敏感嗅觉告诉我这个故事能感动人,能立得住。一是因为它的独特性,从没有过类似的事迹。二是因为它的朴实性,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能够让观众有更强的共鸣感,感觉这些事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做起来难度还是很大:一是没有任何的文字、图片资料,只是有一条粗略的线索;二是主人公于洪福已经去世,我们只能通过采访身边人了解他的故事,怎样保证故事的真实准确是个问题;三是时间紧任务重,这条片子要求在6月底前交成片,而我们接到任务时已经是5月下旬,除去审片、包装、修改等环节,留给我的时间也就是半个月左右。

二、每一个细节的捕捉,将成为片子成败的关键

人物专题片的创作,除了要尽可能翔实的报道典型人物的代表性行为,还要深层挖掘思想层面的内涵,争取做到揭示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表现先进人物的思想品质[2]。当我踏上这条路,顿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长1500米,宽3米,垂直跨度100米,全部由天然石块人工堆垒而成,我初步估算大概有2700吨之多。这么庞大的工程就算请专业施工队也是很难修建的,因为这条山路附近不通公路,大型机械设备是无法运抵的,而且附近没有可用的电源,只能使用锤子、镐、铁锹等最原始的工具,即使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这条路却十分平整、十分坚固。

三、把感动化为创作力量,讲故事要走心

(1) 信仰坚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这条山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每天都有很多村民经这条山路去山顶取山泉水,有的老人还会带上自己的孙子孙女一同前往,但路况一直很不好,不但坑坑洼洼,而且遇到雨天常有碎石滑落,非常危险。村委会几次动过修路的念头,但由于资金、人力、技术水平等问题始终没有动工。于洪福是第一个提出来要免费为村民修路的普通村民,他的老伴刘奶奶告诉我“他说只要路好走就行,坚决不能说这是他修的,就算他死了也不能说”,他的好友于鸿林说“他就想我入党是为什么呀,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这一个念想,很朴素、很简单,支持他最后做到底”。

(2) 克服困难,坚守共产党人的奉献担当。于洪福老人从1995年起修这条路,当时他已年满50周岁步入晚年,他也并不是那种膀大腰圆的农村硬汉,1米75的个头只有120斤的體重,一般人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把上吨重的大石块搬动的。他并没有修路的经验,用他儿子的话说“这辈子连腻子铲都没碰过”,一切经验都是边修边积累,每一块石头都是硬着头皮铺上去的。21年间,中途虽然有人想帮他一起修,但都干几天就中途放弃了,而他却历经了2012年7·21暴雨、工具匮乏等多重困难,一米一米把工程向前推进,特别是在查出身患癌症后仍然不顾家人的反对继续修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3) 接续传承,坚守“愚公精神”造福乡里的不竭行动。于老刚开始修路时,家人也不是非常支持,有一个细节我记忆很深,他的老伴刘奶奶告诉我“为了节省时间,他中午不回家吃饭,天气正热的时候在山上凿石头,我跟他吵过几次怕他饿坏了,可他也不跟我吵,第二天还接着干,时间长了我也就不管他了”。我在村内采访了很多村民,起初他们非常关注于老修路这件事,但21年的时间,磨平了于老一双双的布鞋,也渐渐磨平了村民对于新路的期盼,大家对于这件事已经漠然甚至淡忘。直到2016年,整条路还剩50米即将修通,于老患病住院,大家才意识到,于老的事迹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口头村的历史上,“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扎进了每个村民的心里。于老去世之后,他的精神成了村子的一名旗帜,村党支部建立了于洪福党员服务队,号召全体党员、村民向于洪福同志学习,一起投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征程中。过去村里那些没人管、不愿管的事都成了大家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的事,那50米未修完的山路,也被村民们自发的你一锤、我一铲地修建完成,可以说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真正在口头村扎下了根。

四、找准切入点,破题稳准狠

前期采访回来,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没有任何修路时的照片,怎么展现修路的艰辛?主人公已经去世,情景怎么鲜活的呈现?故事点很多,时长有限,怎么取舍?于老的家人都不善言辞,采访时说不出话怎么办?片名应该叫什么?憋了三天这些问题还是想不出来,我决定再去山上走一趟。

第二天,我和于老的儿子、于老的堂弟一起顶着38度的高温,再次上山寻找答案。在山上,于老的堂弟把每一段路怎么修、為什么这么修、修每段要用多长的时间、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跟我详细地说了一遍,我拿着撬棍、大锤等工具亲身体验了一番,动了几下身上就全湿透了。休息的时候,于老的儿子跟我讲了许多心里话,从小他和父亲的交流并不多,父亲给他的教育都是通过做每件事传递的,于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胸怀祖国、胸怀对党的忠诚和感恩,于老经常跟他讲一些大道理,但直到于老去世,他才明白这些出自这位普通老党员话语的真正含义。望着山路尽头的夕阳,我感觉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经过几天的思索,我确定了整体思路:以时间为主线,选取开始修路、2012年7·21暴雨灾害、于老去世这三个时间点,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由于老的堂弟还原修路的全过程,辅助运用航拍展现山路全貌。经过8次稿件的修改,最终把片名定为《愚公 于公》,一语双关,一是于老有着像“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二是展现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党员风貌。

五、纪实手法拍摄,增强带入感

为了使片子真实感更强,我们决定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拍摄当天,气温高达39摄氏度,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于老的堂弟身着长衣长裤,身背百余斤重的修路工具,和我们一起在山上拍摄了近8个小时,摄像和我均已脱水、皮肤爆皮,于老的堂弟小腿多次抽筋,胳膊还有轻微擦伤,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航拍团体成员也相继中暑,这真是“艰难”的一天。第二天我们对于老的老伴、儿子进行采访,刘奶奶多次哽咽、泪流不止,我已经不忍心继续提问。我还记得刚工作时一位前辈跟我说:“有时记者采访更像是往人心上捅刀子,会让你不忍心继续往下问,但是不问你永远听不到那些让你感动终生的话”。采访持续了3个小时,他们泪流满面,我和摄像也哭成了泪人,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我们是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六、结语

作为一名新时代融媒体工作者,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不断“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把投身主题教育、激发初心使命,当作事业的推动剂、创新的催化剂、奋斗的强心剂,以强烈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努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走好新时代融媒体人的长征路。在全党广泛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以在党建微视频《愚公 于公》创作过程中记录的感人事迹,不断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张爱萍.人物专题片创作初探[J].剧作家,2016(1).

[2]蓝建雄.电视新闻人物专题片的创作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4,6(11).

猜你喜欢

微视频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视频”的理性使用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微视频的内容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