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如何提升灾难报道的影响力

2020-09-06罗筑娟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影响力传统媒体

罗筑娟

摘 要:人工智能和公民记者的出现为灾难报道注入了活力,也是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强化受众意识,把报道做得全面深入,培养专业化记者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提升灾难报道的影响力。

关键词:传统媒体;灾难报道;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02

一、引言

新时期的灾难报道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升了灾难报道的时效性,公民记者的出现拓宽了信息来源,这些情况既是对灾难报道的促进,也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要认清形势,扬长避短,着力培养专业记者,注意资源整合,强调报道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并运用新技术将报道做得更加生动可感,以此来提升灾难报道的影响力。

二、灾难报道出现的新情况

(一)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了灾难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率

新技术的发展给灾难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无人机和写稿机器人的使用将对传媒业的生态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灾难现场大多环境恶劣、交通阻断,记者即便到达灾难现场,也只能记录身边的画面,无法反映灾难全貌。无人机可以突破人类身体的局限,奔赴火灾、洪灾、地震等灾难现场,从高空俯瞰,展现全面、清晰、精准的灾难场景。写稿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一大突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写稿机器人率先发布消息,地震报道用时仅25秒,内容涵盖了地震参数、人口数据、周边情况及地震历史,图文结合,丰富翔实。机器人动作迅速、内容全面,非人力所能抗衡,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使灾难报道的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公民记者的出现拓宽了信息来源

信息时代打破了之前媒体独揽话语权的局面,谁在现场谁就能报道,普通人也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灾难突如其来,媒体记者赶到现场时往往错过了事件发生的经过,现场群众记录下来的图片和视频则成为了宝贵的信息资料。2019年12月11日厦门吕厝路口地面垮塌,大部分媒体使用的现场素材是市民的行车记录仪所拍摄的画面。

近年来,不少新闻事件是由普通民众率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地方媒体跟进调查报道,再引发其他媒体的关注和大范围报道。这种全新的新闻生产路径以网络技术平台为载体,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扩大了受众的信息渠道,拓宽了媒体的新闻来源,使现场资料空前丰富,也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公民记者还能提供灾难中的亲身经历及其感受,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

新冠肺炎爆发后,武汉一名志愿者开车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将其见闻制成视频上传网络,内容涉及医务工作者遇到的困难,市民生活物资采买情况,其他志愿者被感染后自己的担忧等,直观地展示了武汉封城后的情况,获得了很高的关注。

三、传统媒体灾难报道的提升策略

(一)带着受众意识做报道,强化内容的针对性

受众意识是指传播者明确意识到受众的存在,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传统的灾难报道陷入了一种固有模式,把灾难报道做成了救灾报道,把救灾活动当成重点,而灾难本身的情况报道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传统媒体要打破灾难报道的固定模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场景,要充分挖掘现场素材,不断调查求证,以专业化的原创内容来构成自己的竞争力。受众意识体现在采访环节,不仅要采访救援人员,也要采访灾民和遇难者家属,让他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受众意识体现在事实选择环节,是指记者要明确哪些是受众迫切想了解的内容,了解情况要尽量全面,如灾难中的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开展了哪些救援行动及其进展、灾民的生活情况如何、对其他地区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等,达到“记者带着受众看现场”的效果。受众意识体现在报道环节,就是要学会“讲故事”,叙述语言上少用专业术语,深入浅出,语言风格要朴实和接地气,不要把灾难报道做成简单冰冷的数字汇报,而是要讲述幸存者在灾难中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把灾难的影响具体到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当中去,让受众体会到灾区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改变。

媒介从业者心中有了受众意识,报道就会有情感有温度,灾难报道围绕“人”来展开。首先是强调对民生的关注,改变固有报道模式,重点报道救灾情况及灾民的生存条件,不仅让受众知情,还能让灾区的紧缺信息及时传递出去,為救灾发挥信息沟通作用。其次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遇难者,不卖惨煽情;不要只使用官方数字来表示灾情,“一人死亡”的报道不会引起受众的重视,但如果报道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襁褓中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年轻的妻子失去了依靠,记者走进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就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另外,还要对个人情感的认同,采访家属时尊重其意愿,不搞强迫式采访,也不要一拥而上地进行轰炸式采访;提问要考虑对方的情绪状态,让报道成为“对伤痛最温柔的抚摸”,理解和尊重幸存者的特殊心理状况,不做野蛮采访,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经历,倾诉情感。

(二)做“全”做“深”,提升灾难报道的水平

近年来,自媒体异军突起,是传统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自媒体利用的是碎片化时间,受到手机屏幕的限制,无法容纳太多文字,更无法展现深入的思考,而这正是传统媒体所擅长的。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分工细致,采编制播各部门共同协作,拥有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借助专业平台,合理调配资源,在灾难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上做文章,提升报道质量。记者深入灾区采访,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往往也受条件局限,只能对自己身边的事件有所认知,无法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判断;编辑部在后方坐镇,对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进行整理,同时汇总各方信息,对记者的采访方向及时进行调整,并通过对信息的组合,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大餐。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和使用便捷性上相对落后,要注意扬长避短,不必在时效性上硬拼,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度上,并力求内容准确无误。

灾难报道的全面和深度首先体现在角色的转变。以往的报道局限于救灾和灾情,媒体处于观察者的角色,其实媒体还应该承担起救援者的角色,勇于承担媒体责任。用自己的力量为灾民提供服务,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传授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媒体要充分发挥传声筒作用,将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最需要的物资情况传递出去,把全国各地的支持鼓励带到灾区,起到传递声音和抚慰精神的作用。

全面性是指媒体有义务向公众提供报道对象各方面的事实、情况和意见,要求对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全方位的灾难报道,不能局限于零星事件,一叶障目,而是要将探究精神贯穿其始终。新冠肺炎爆发后,各地都对湖北进行物资援助,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主题是歌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众多报道中,《贵州支援鄂州蔬菜拦在仓库》一文独辟蹊径,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该文并未人云亦云,报道物资抵达的热闹表象,而是将目光投向物资抵达后的保存和分配情况,报道简短却发人深省。灾难来袭,各地纷纷支援,这些物资去向如何?有没有落到实处?一线工作人员和灾民有没有获得帮助?他们还急需哪些物资和救助?这样才能使事件的完整面貌得以显现,不仅让受众了解真相,也能为政府的救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灾难报道要做“全”做“深”,就需要对灾区投入持久性关注。要对灾难事件从多侧面、多层次的进行反映,注重报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仅要尽量完整的还原事件,还要解读事件的因果关系,总结经验,培养防灾意识,讨论防灾减灾的办法,为以后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灾难事件是新闻的富矿,媒体往往一拥而上,但随着灾情的减轻,报道的热情也随之消散,灾区也逐渐被人遗忘。事实上,灾难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经验,灾难过后,灾区重建工作如何?生产生活是否恢复?百姓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次灾难能积累到哪些经验?这些都是事后回访才能了解到的内容,也是极具价值的信息。

(三)有意识地培养对口记者,让灾难报道更专业

灾难报道通常是由媒体临时指派记者进行采访,媒体也无意培养专门从事灾难报道的记者。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的开放和受众意识的提升,对灾难报道也日益重视。大灾大难关系到公共利益,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独占鳌头,值得媒体在其报道上花功夫,培养从事灾难报道的专业化记者。

灾难报道记者要具备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完成。灾难涉及的范围广,涵盖了医学、地理、气候、救援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专业性较强。记者缺乏知识储备,对专家的说法照搬照抄,报道晦涩难懂;如果一知半解,甚至会误导受众。而具备专业理论的记者,不但能把报道做得深入浅出、直观生动;还有机会与专家对话交流,把大众最关心的问题阐述得更彻底。

灾难报道要做到专业化,需要记者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在紧急关头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灾难报道是对新闻伦理和临场应对的巨大考验,记者首先是社会人,要遵循公序良俗,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而记者的本职是灾难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要将灾难的真实情况报道出去,这就需要记者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迅速做出反应:遇到救援场面,可以先记录现场情况,等待恰当时机再补充采访;看到惨烈场景,要考虑受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新闻伦理,把握好报道尺度;遇到自身情绪波动,要注意把握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不能让自己“抢戏”,而要让受众的注意力放在灾难事件与灾民身上……

灾难记者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大数据的技术背景给新闻业提供了资料查询的便捷,但实际对记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提供的大数据不是为报道量身定做的,引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其调查背景与报道背景是否相符;还需要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核实,甄别信息的可信度;尤其要对灾难事件的细节进行核实,不能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尽可能找到信息源进行核实,并找到当事人补充采访;对灾难事件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分析。2020年3月30日,京广线马田墟至凤渡站下行区间发生线路塌方,T179次列车脱轨倾覆,大部分媒体只做了简要的报道,并未做出分析。新京报通过梳理媒体报道,整理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线,发现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注意,一是警方接到村民报警是事发前11分钟,二是信号员接到广州调度所电话是事发前2分钟,这期间存在着9分钟的空档,记者提出其背后是否存在拖延怠慢问题,或者信息传递上是否存在漏洞,并探讨当地公安与铁路公安之间的联防和反馈机制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记者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却能够利用媒体报道对事件进行还原和探究,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让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四)運用新技术,让灾难报道直观可感

灾难事件过程多变,起因复杂,要注意把握报道方式,尽可能深入浅出,便于受众理解。一是要合理运用各种图表来说明问题,图表能将事件发展过程表现得更加直观,如新冠肺炎每日新增病例、疑似病例数量可以做成柱状图,疫情总体走向可以做成曲线图,各地区感染情况做成对比图等,一目了然。二是要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微信的作用,这样既能及时发布灾难的最新进展,解决纸媒时效性滞后的问题;还可以弥补纸媒在视听效果上的短板,充分利用动画、数字化模型、音频、视频等方式来进行报道,让报道更加直观生动。

四、结语

灾难报道备受关注,也是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媒体形象的关键。传统媒体要把握好新时期的受众需求,及时调整好报道方向,通过培养专业化记者,做出全面深入高品质的报道,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童兵,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2]熊萍.主流媒体灾害事件传播难点与策略[J].青年记者,2017(12).

[3]李茜.灾难性新闻报道:责任伦理与影响力并重[J].经济视角,2010 (006):62-64.

[4]刘贤.如何加强“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以重大突发事故灾难中的舆论调控为例[J].新闻世界,2013(11):225-227.

[5]高阳.浅析电视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和功能[J].新闻传播,2010(002):66-67.

猜你喜欢

影响力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My Hobby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星空榜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