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人工流产伦理分析
2020-09-06鲁宗芳简红江
鲁宗芳 简红江
【摘 要】 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国内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以了解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现状并揭示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为相关文献主要来源,配合参考文献追溯,以一定标准对文献做清洗。获得有效文献后利用Excel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计量学统计,对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检索得文献363篇,经筛查、补充后得有效文献100篇。结论:目前国内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研究核心群体仍未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尚存脱节、研究内容多限于国外观点讨论、研究角度较为单一。从而提出:以学术交流促成研究核心群体、以理实交融推进研究实践效果、以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观启迪研究的本土化等思路,使人工流产伦理研究更有宽度与深度。
【关键词】 人工流产;伦理;文献计量
文章编号:WHR201910224
[Abstract] Objective: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s to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of induced abortion ethics research. It is aimed at comprehe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ced abortion ethics research, reveal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Methods: The CNKI, Weipu, and Wanfang databas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t is tracing back to the reference literature as a supplement, and dealing with literature with certain standards. After obtaining valid literature, Excel is used to perform data statistics on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 literatur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Results: 363 articles are obtained by searching, and 100 effective articles are acquiring by screening. Conclusion: At present, induced abortion ethics research i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Research has not been formed a core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still out of line,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partly limited to foreign view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elatively simple. Thus: promoting the core groups of research through academic exchanges, advancing research practice effect by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spiring the research ethics of indigenization through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and so on. Those commit to broadening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induced abortion ethics research.
[Key words]Abortion; Ethics; Bibliometrics
人工流產伦理是探讨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工流产伦理的讨论,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生命价值原则的诉求。事实上,关于人工流产的伦理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希波克拉底提出“不要给妇女堕胎药”的最早告诫,到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神学反对人工流产,无不渗透着生命伦理的足迹。尽管对生命伦理认识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将“人视为上帝的肖像,谁都无权剥夺生命”的论观,使生命价值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工流产的伦理争论愈演愈烈,毫无休止,终无定论。尤其在西方,形成了3大主流派别:1)主张无条件人工流产的自由派(pro-choice),认为“胎儿不是人,至多不过是母亲腹腔中的一块组织,甚至与阑尾差不多,还不如狗、马等高等动物。”[1]此观点完全否定了胎儿的生命,从而也就否定了胎儿的生命价值,为不符合伦理的人工流产提供了理论依据;2)否认任何人工流产的保守派(pro-life),认为“胎儿就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因而,一切形式的人工流产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是犯罪,应该受到惩罚。”[2]虽然保守派忽视了胎儿“类生命”的把握,但从“种生命”视角肯定了胎儿生命存在的合法性,为符合伦理的人工流产提供了理论来源。3)从两个极端向中间移动形成的折中派(respecting difference),折中派的观点肯定了胎儿是人,享有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权利是相对的,当胎儿的权利与母亲权利起冲突的时候,应该服从母亲的权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具有可成活性的胎儿才能享有人的权利。虽然折中派观点不极端、多种选择,看似完美,实际上争论更多。自由派、保守派和折中派各执一词的高低相争,不乏引发学界对人工流产伦理的深入思考。
人工流产带来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可抹杀的社会现象。人工流产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和导致继发不孕,对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造成严重损害;有人流史者怀孕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危害母婴安全;人工流产引发的继发不孕还将影响家庭和谐幸福[3]。由此可见,人工流产所引起的伦理问题,不仅是生命价值问题,而且会演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目前人工流产泛滥,暗示和支持了非治疗性人工流产,忽视了伦理道德,淡化了人们敬畏生命的意识,输出了一种消极的生命价值观。因此,本文作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并对内容做定性分析,梳理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现况、趋势和不足,以伦理审视人工流产中生命敬畏、生命价值的关照与选择,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本文以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为获取文献平台,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篇名”“主题”“关键词”为检索项,以“人工流产”“堕胎”“伦理”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始于建库,截止至2018年12月25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63篇,经补充检索、阅读筛查和参考文献追溯后,去重并排除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非学术性文献、与主题明显不相关的文献,最终保留有效文献100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计量学统计,并对内容进行定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分析
2.1.1 文献类型分布 对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00篇。其中,期刊文献82篇,硕博论文18篇。从表1数据显示,硕博论文数量较少,尤其是博士论文只有2篇,由此可见,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未形成该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点。
2.1.2 期刊源分布情况 82篇期刊论文发表于49种期刊,平均发文量1.67篇,期刊分布相对比较分散。根据美国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对区域划分的研究结果,笔者对49种期刊进行区域划分,得到核心区的期刊及文献刊载量数据。如表2所示:核心期刊刊载的相关论文量较低,说明关于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论文期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核心期刊群,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在期刊分布上也呈现出多学科发展态势。
2.1.3 年载文献阶段分析 “学科领域发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清晰地描述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强度和不同发展阶段”[4]。因此笔者对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年载文献量进行分析(如圖1),文献数量整体呈锯齿状增长趋势,说明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处于不稳定状态。据图,笔者将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2个阶段:
1982~1999年为研究起始阶段,共17年,总发文量19篇。该阶段,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初见端倪。1982年吴珊珊发表了《人工流产、引产是否道德?》的首篇论文,作者从生物进化、胚胎学、人与动物的区别三方面对人工流产是否符合道德进行探讨,认为“用人工流产、引产作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补救方法是道德的”,因为这是“尽可能地使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自觉地相适应,是为了祖国地繁荣、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同年,孟继贤发表了《计划生育及节育、绝育技术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论文。作者从历史的辩证角度分析现代医学伦理观念,认为“为实现计划生育、为人类健康和幸福服务而做人流终止妊娠无论从目的还是手段,都是人道主义的”[5]。可见,作者把人工流产归结为人道主义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计划生育、人类健康、幸福服务”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价值观。虽然在人工流产问题上存在生命价值和个人权利的争论,但社会价值、社会利益也不应忽视,社会价值也应作为人工流产伦理评价的标准之一。正如“人的生命再生产及其存在,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一定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所能容纳和负担的前提下,它对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种的延续是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的。”[6]这里进一步显明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与经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然而,当计划生育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之后,期间年发文量处于低谷,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2000~2018年为研究发展阶段,共19年,总发文量81篇,且2011年达到峰值。此阶段,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年发文量起伏较大,年均发文在4篇左右。进入21世纪,虽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处于不稳定状态。2005、2014年仅有1篇相关论文发表,出现最低值。2011年发文量出现最高峰,达11篇。其中郭玉宇发表的《俗世生命伦理视域下对胚胎道德地位之本土化辨析》具有新颖性。一方面以俗世生命伦理肯定了胚胎有限的道德地位。认为“胚胎不是人,但具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不可以根据胚胎对实际的人的价值随意处置”[7],也不可以“通过强调胚胎的道德地位来保护胚胎,而是采用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尊重胚胎的潜能性,尽量避免人工流产”[8],此观点将争执已久的胎儿是不是人与胎儿的道德地位的关联相区别开来,对人工流产伦理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从道德观本土化角度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辩护。认为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解读应从中国本土伦理背景着手,“不能用西方国家的文化理论和当下政策指导中国的现实问题。”[9]虽然我国计划生育能被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这符合中国国情,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辩护不等同于人工流产滥用的一种隐形辩护。作者将人工流产伦理争论的根源归结为“道德异乡人”,提出“无需用自己的道德观去指责、非议其它的道德观,只要没有违背人类的善的终极价值,就应该尊重他们、宽容他们。”[7]这个观点的提出对转移并缓解各执一词的各派争论有一定的意义。2011年,我国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引起了2013年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第二高峰,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对其研究趋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2.2 作者分析
2.2.1 核心作者分析 笔者借鉴普莱斯(Price)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小发文量和最低被引频次,符合要求之一即为核心作者。从上文82篇期刊文献中可知,同一作者最大发文量为4篇,最高被引频次为38次,根据普莱斯提出的计算公式得出:Mp=0.749Npmax=0.749×4=3.00、Mc=0.749Ncmax=0.749×38=28.46[8]。按照取整数原则选择论文发表量在3篇及以上,或最低被引频次在29次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对符合以上两个标准之一的作者进行统计并查重,最终确定崔瑞兰、许志伟、甘绍平、周启昌4位为核心作者(表3)。核心作者共发文7篇,占总论文数8.54%;共计被引频次120次,占总被引频次43.96%,反映出这些作者对人工流产伦理做了较深入研究。从表3中可看出人工流产伦理研究高端专家较少,领域深入研究的高端专家数量有待于进一步培育。核心作者中崔瑞兰从事相关研究相对深入持久,其在2000~2003年共发文4篇,主要观点有:一是肯定了女性在人工流产问题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主体地位,同时要兼顾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从而提出“社会价值才是进行人工流产伦理评价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9]的论观;二是肯定了胎儿是具有一定生命价值与生存权利的潜在的人,从而提出“任何时期的人工流产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10]的鲜明主张。
2.2.2 作者合作撰文情况 82篇期刊论文涉及作者122位(含外籍作者2位),31篇论文由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其中,跨国翻译论文2篇。合作度与合作率分别为1.49和37.80%。通过对合作论文的分析:1)由于对该领域认识所限,整体合作程度相对较低;2)由于跨国合作条件有限、国际化合作意识薄弱、语言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跨国合作撰写的论文十分缺乏;3)合作论文观点凸显了尊重病人、病人利益放在首位、社会繁荣和发展与人工流产道德关系的判定、在具体情景中权衡人工流产伦理的利弊。
2.2.3 作者单位分布 以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为标准,82篇期刊论文(排除无单位论文3篇)的发文单位共66个。首先,高校45所,占单位总数68.18%,共发文54篇,占发文总量65.85%。其次,医疗机构16所,共发文17篇,占单位总数24.24%。最后,科研机构5所,共发文9篇,占单位总数7.58%。由以上数据可得:1)高校是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主力军与主要贡献者;2)有待增强医疗机构对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意识;3)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较为薄弱。
2.2.4 作者研究领域分析 虽然人工流产属于医学领域问题,但人工流产与伦理学的结合必然涉及哲学、宗教等多学科领域。由此,笔者从医学、哲学、伦理、宗教、其它五个方面,对100篇论文第一作者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类。整理得出95位作者中,1)41位拥有医学背景,占总研究者43.16%;2)13位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占总研究者13.68%,其中仅有6位拥有医学背景;3)11位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占总研究者11.58%;4)5位主要從事宗教伦理研究,占总研究者5.26%;5)其余25位主要从事新闻学、教育、法学等领域研究。由分析表明,1)拥有医学背景且从事伦理研究的人员较少;2)以伦理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作者中相当缺乏有医学背景者,从而导致伦理研究与医学实践、医疗行为的脱节较为突出;3)人工流产伦理引起了多学科关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伦理语境,正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2.3 内容分析
2.3.1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于文章核心内容的概括和凝练,高频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1]笔者经提取并标准化后得128个关键词,累计频次423次,最高频次66次。借用普赖斯(Price)公式确定领域核心关键词,得M=0.749Nmax=0.749×66=6.08,(其中M为核心关键词阈值,Nmax表示关键词的频次最高值)[12]。按照取整原则,最低频次在6次及以上为核心关键词,最终得16个核心关键词(如表4)。其中,“伦理”“人工流产”“生命权”3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伦理”“人工流产”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所以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多属于正常。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前诊断及畸形胎儿处理中的伦理问题、胎儿是不是人及生命的探讨、计划生育对我国人工流产观念的影响。
2.3.2 研究角度和内容分析 我国对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角度主要有5个:1)以生命伦理为理论基础,从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原则等生命伦理原则剖析胎儿的生命权和母亲的自主权孰轻孰重,此类文章最多,共51篇,占总发文的51.00%。2)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以人工流产是否道德为落脚点,探讨胎儿的道德地位、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社会利益等,此类文章共33篇,占总发文的33.00%。3)从宗教伦理的角度研究天主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教派对人工流产的立场,此类文章共10篇,占总发文10.00%。4)生命伦理和道德伦理理论有机结合的文章3篇,占总发文3.00%。5)伦理应用于临床的实证与环境研究的文章3篇,占总发文3.00%。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是基于人工流产伦理理论分析回归到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工流产影响。共发文27篇。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工流产目的,不是人工流产技术本身的要求,而是建立节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使胎儿的价值契合人类社会价值取向,实现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符合生命伦理观,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目标吻合。2)是讨论产前诊断技术所引起人工流产的伦理正当性。共发文13篇。①认为产前诊断主要目的是对高畸胎风险家庭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使他们在妊娠期对缺乏有效治疗的异常胎儿做出适当的选择,降低出生缺陷,实现优生。无论从胎儿生命质量还是社会利益考虑,都是与伦理道德准则相一致。②认为因患者及家属对产前诊断的信息缺乏慎重考虑,对轻微或后天可治愈的缺陷胎儿实施人工流产,背离了生命伦理观,与抢救生命、人人平等的基本准则相悖。3)是基于人工流产伦理问题,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探讨。共发文10篇。认为人工流产术是基于人的生命价值需求的存在,本是一种福利,毫无过错,但由于受到利益驱使,使人工流产术的本质与伦理产生了偏差,从而引起了潜在的伦理争论;医务人员在人工流产术分享福利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要求人工流产的女性,医务人员不以自身或医院经济利益为重,应从大局意识出发,详问患者的动机与背景,在伦理道德框架内,体现出对受术者本人、家属、社会的负责,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尊重。由此可见,唯有增强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感、职业的高度认同、社会的责任感,才能使人工流产术以良好的伦理姿态派对福利的归宿。
3 讨论
3.1 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核心群体仍未形成
由图1可见,38年间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锯齿状增长趋势,但研究核心群体仍未形成,主要表现在:1)作者合作度相对较低,合作智慧发挥不充分,合作化、集体化意识不强,核心作者发文量少且研究不持久;跨国合作论文十分缺乏,国际化合作意识薄弱,国际化视野狭窄;2)人工流产伦理研究机构不足,科研机构中的相关人工流产伦理研究活跃度不够,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弱;3)从作者研究方向看,虽然多领域、多学科关注,但研究机构和学者未集中优势,人工流产技术伦理研究的碎片化、单一化明显,未整合形成体系,未形成核心群体。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尚存脱节
人工流产伦理研究中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联系不紧密,主要表现在:1)多数作者来自高校和研究所,是人工流产伦理研究中的主力军,他们主要进行理论研究,自身缺乏临床实践经历,且与临床医务工作者沟通较少,对临床实际工作了解欠缺,理论与临床结合不紧密;2)医疗机构仅有17所,反映出医疗机构对伦理研究的关注度不高,伦理学理论在医务人员实施人工流产行为中指导作用不充分。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教育不足、医务工作者岗前医学伦理培训不够、继续教育中医学伦理教育欠缺等,从而导致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医学伦理意识;3)从作者研究领域分析表明,百分之五十的医学伦理研究者缺乏医学背景,医务工作者普遍缺乏医学伦理研究意识,伦理研究与医学实践、医疗行为脱节显著。
3.3 研究内容局限,研究角度较为单一
从梳理的文献可见,研究者以伦理为视角从宗教、生命、道德3个维度对妇女生育权和胎儿生命权、胎儿是不是人、产前诊断等方面开展了较丰富的研究,并且有多篇论文深入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工流产的影响,对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然而,从研究内容与角度看,仍存在不足,具体分析如下:1)对医务工作者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时缺乏实践调查,对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缺乏整体了解度;2)学者对西方伦理分析多而有余,对我国伦理分析少而不足,未注重文化差异对伦理判断的影响;3)目前,探讨人工流产是否符合伦理过于强调胎儿和妇女的权利,使伦理研究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权利辨析的思维模式,而漠视当事人的情感体验、忽视人工流产产生的生命伦理原因、对妇女身心的伤害和对引发人工流产源头的深入研究。
4 建议
4.1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成人工流产伦理研究核心群体
“学术交流是推动高校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13]因此,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必然参与学术交流。通过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拓展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强化以相关高校为主阵地的人工流产伦理研究,不断形成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核心群体。
4.2 形成理实交融观念,推进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实践效果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辨证观,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与临床医务人员的实践交流,以生命伦理价值为基础,相互合作,实现生命价值的互利互赢。增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医务人员自觉的伦理教育意识,不断实现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理实融合效用。
4.3 深化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观认识,启迪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本土化
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诞生了厚重的中华民族伦理思想。因此,人工流产伦理研究应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伦理观融入到人工流产医疗行为中。同时,将人工流产伦理研究与计划生育、健康中国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形成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本土化。
4.4 增强溯源观念,把握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人本诉求
溯源是探索人工流产伦理的根本环节,唯有对引发人工流产的源头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丰富的认识,才能为有效预防人工流产过程中发生的伦理问题提供指导。1)探讨如何将人工流产的罪恶萌芽扼杀在摇篮中,而不是只关注已产生的悲剧是否符合伦理;2)探讨如何将人工流产对女性身心的伤害降到最低,用关怀伦理去安抚当事人,而不是只停留于人工流产行为是否符合伦理的肤浅认识;3)探讨将焦点从胎儿和母亲权利争论转移到如何普及人工流产危害方面,纠正目前“三分钟无痛人流”的误导,使社会大众对人工流产利弊有一个正确认知,提高敬畏生命意识,而不是囿于权利和利益优先的争论。
5 小结
从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相关文献的外部特征看,我国人工流产伦理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虽然上文讨论与分析了一些突出问题,但研究力乏、浅表化、视野狭窄、重视不够等问题仍然值得探索。因此,为有效增进人工流产伦理观念的社会意识,引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对生命的敬畏,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建议学者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跨文化整合研究,跨区域多元研究,将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纳入现代医学发展逻辑语境中。
参考文献
[1] 刘学礼.试论生育控制的伦理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04):34-36.
[2]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国家卫健委.《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文件解读[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8,26(10):892.
[4] 刘昊,张志强.文献计量视角下政策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从政策量化研究到政策信息学[J].情报杂志,2019,38(01):180-186.
[5] 孟继贤.计划生育及节育、绝育技术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医学与哲学,1982,03(08):17-20.
[6] 唐凯麟,龙興海.简论生育控制和人的生命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4(03):5-8.
[7] 郭玉宇.俗世生命伦理视域下对胚胎道德地位之本土化辨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122-125.
[8] 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2):57-60.
[9] 崔瑞兰.社会价值是进行人工流产伦理评价的重要标准[J].医学与社会,2002,14(04):39-41.
[10]崔瑞兰.论人工流产中的有利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1(05):10-12.
[11]王庭照,许琦,栗洪武,等.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2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3,34(12):102-109.
[12]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词频分析法中高频词阈值界定方法适用性的实证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2(09):42-49.
[13]季淑娟,董月玲,王晓丽.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学科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2(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