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下斜桩基础受力特性研究
2020-09-06顾维扬
顾维扬
扬州市邗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江苏 扬州 225009
桩基础是最常用的一种基础,常受水平循环荷载的作用,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周土的强度、桩-土相对模量均发生变化,水平循环荷载使得桩身产生累计变形,甚至导致桩基发生倾斜事故,影响上部海洋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而斜桩基础具有一定水平承载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基础。
国内外学者针对桩基础水平循环特性开展了较多研究,模型试验法能够更直观地认知其水平受荷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桩基础的水平循环特性[1-4]。Qin和Guo(2016)[5]对单桩进行了水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分析了加载频率对其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Chandrasekaran等(2010)[6]采用双向水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对群桩基础的桩数、桩间距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循环荷载幅值和循环次数对群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Yoo等(2013)[7]则通过离心机水平循环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桩径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并考虑了循环频率和循环次数对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张志昊[8]进行了斜桩基础循环加载试验,发现斜桩桩身水平位移小于竖直桩。
1 试验概况
1.1 模型制作及设置
试验在自制模型槽中进行,循环电机实现水平循环加载。通过改变电机下的砝码位置改变循环幅值大小,钢绞线上的轴力计可对水平力大小进行实时监测。自制带钢珠加载平台实现模型试验中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的耦合,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模型缩尺比例为1:50,模型桩直径为30 mm,壁厚3 mm,桩长800 mm,桩表面经过打磨粗糙处理。桩顶嵌入承台深度为40 mm。地基土样采用细砂,相对密度2.68,内摩擦角34°,最大干密度1.56 g/cm3。试验中,为分析边界效应的影响,在模型箱边界处粉土内布置压力盒P1、P2,试验过程中压力盒数值均在0.1 N以内,因此可忽略边界效应。
图1 模型试验装置图
1.2 试验过程
群桩为4桩基础,入土深度为700 mm。水平荷载方向与斜桩倾角方向一致的斜桩可称为正斜桩,反之为负斜桩。通过单桩斜桩对比试验发现正斜桩水平承载力高于负斜桩,因此本文聚焦正斜桩的相关水平循环试验,其中竖直桩为前排桩,斜桩为后排桩。
作为对照组分析,开展了斜桩群桩水平静载试验,将地基土面水平位移达到0.15倍桩径时的水平荷载作为静力水平极限荷载。试验采用低频循环荷载,确定荷载循环次数为60次,试验过程中控制作动杆的加载频率在2Hz和4Hz,荷载位移幅值1mm,2mm和3mm。
试验时先施加频率为2Hz时,位移幅值为1mm的水平循环荷载,观察斜桩群桩基础的荷载响应,其后再施加4Hz频率,每级循环荷载完成后,需重新填筑地基土。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选取循环次数为30次时的群桩基础水平循环加载试验结果,分析位移幅值对土表处桩身位移变化,如图2所示。荷载位移曲线非线性较为明显,随着水平位移幅值由1 mm增加到3 mm,其非线性越来越明显,土表处桩身位移和滞回圈面积也越来越大;斜桩土表处桩身水平位移小于竖直桩,而竖直桩的残余水平位移大于斜桩。
图2 荷载-位移曲线
2.2 桩-土水平割线模量
桩-土水平割线模量可定义为水平荷载与土表处桩身水平位移的比值,其值一定程度上反映桩周土体的变形模量,如图3所示。桩土水平割线模量随循环位移幅值的增加而减小,初期循环时,桩土水平割线模量急剧增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可见水平单向循环荷载能够大幅提高桩土水平割线模量,主要由于水平循环荷载使得桩前侧土体挤压,进而提高了土体变形模量。循环位移幅值由1 mm增加至2 mm,3 mm时,桩土最终割线模量分别为45.9 N/mm,34.7 N/mm,29.1 N/mm,降幅分别为24.4%,36.6%,可见桩土水平割线模量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而减小,而斜桩桩土水平割线模量随着斜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大于竖直桩,这是由于正斜桩桩前土体更利于被压实,且倾斜度越大,土体模量提高越显著。
图3 桩土水平割线模量
3 结论
(1)斜桩土表处桩身水平位移小于竖直桩,而竖直桩的残余水平位移大于斜桩,斜桩土表桩身残余水平位移亦随之斜度的增加而减小。
(2)群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水平割线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位移幅值由1mm增加至2mm,3mm时,桩土割线模量逐渐减小,斜桩桩土水平割线模量大于竖直桩,并随着斜度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