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和“实践”思想应用研究

2020-09-05张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8期
关键词:综合图形与几何领域

张媛

【摘 要】由于图形与几何模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学习此模块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几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初中及以后的数学几何模型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想要学好数学,不仅仅要学好函数之间的运算,更要学好图形与几何的运算。经过近些年来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也多次提出,希望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所以学校以及老师应当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本学校学生身上认真落实。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和“实践”思想应用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实践”;应用

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基础,更要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学生主要学习的三大学科之一,相对其他两门课程来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通过不断地练习让他们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新课标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要求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明确强调: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规律,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将数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的对数学进行学习。其次,还强调教师在对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最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与他们之间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和“实践”思想的应用

(一)合理设置探究的“频度”

在学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不规则的橡皮泥和梨的体积(通过实验,发现梨会在水中浮起,用鹅卵石替换梨)。为了强化和提炼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可先将如何求一团橡皮泥的体积作为次探究。学生带着次探究中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再求出体积所获得的转化经验进入主探究——如何求出鹅卵石的体积。在自主探究中,学生通过把鹅卵石放入装水的量杯中,观察水位的变化,把鹅卵石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从而求出鹅卵石的体积。教材中的“想一想”就可留给学生思考及课外实践,不必在课堂上继续探究了。另一种思路是直接从主探究开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经历求橡皮泥和鹅卵石的体积的过程,總结出课本上使用量杯,用“总体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然后,教师再改变探究条件,设计一个次探究——只有长方体的玻璃缸(无刻度)和一些水,怎么测量鹅卵石的体积?学生可以延续主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如长方体玻璃缸的长、宽和水位上升的高度,通过计算求出鹅卵石的体积;还可以先把玻璃缸装满水,把鹅卵石放进去,水溢出后再把鹅卵石取出,计算出水位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鹅卵石的体积。这个次探究是主探究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会方法不唯一,但本质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突破知觉障碍时进行动态想象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是需要借助学生的直观操作去加以验证的。但有时这种“静态”操作反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障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其中“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常常会产生视觉错觉,认为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宄其原因,主要是直观的学具本身有宽度,再加上,学生心里想围成一个三角形,所以在操作中,左边挪一点,右边挪一点,再将上面两根小棒慢慢往下压,最后两根小棒的端点碰在了一起,仅从视觉上判断,很难让学生相信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尽管有的老师对实验材料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并大大减少了操作的误差,但还是很难让人信服。因此,如何突破“静态”操作中的视觉误差所产生的知觉障碍,就需要适时地展开“动态想象”:将头脑中己有“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重合表象,在语言的描述下进行旋转变形,两条短边在上拱的过程中缺口会越来越大,激活学生的经验,想象出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在头脑中完成思想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设计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从学习的多元化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时,教师将“长方体的顶点、棱、面分别有几个?由一个顶点能够引出几条棱?”这样的题目作为基础作业,将“图形补充和折叠图形”可以作为强化题目,而在设计探究类型的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如果将某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有一根铁丝长72cm,现在要将这根铁丝制作成一个正方体,那么请你思考该正方体每个单面的面积是多少呢?”“用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多少种?”这样的问题,既体现了问题的拓展性,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作业内容设计的层次性,满足了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学生需求,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运用“综合”和“实践”思想,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持久的学习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4}(11):116.

[2]陈志平.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94):61-62.

[3]刘延琴.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84):69-70.

猜你喜欢

综合图形与几何领域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民用飞机机电综合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