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1年来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5.5.R2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0-09-05李龙飞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武术文献体育

李龙飞

近21年来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5.5.R2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李龙飞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以CNKI数据库中近21年来有关武术国际传播为研究主题并载在CSSCI期刊上的137篇论文信息为研究数据基础,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5.R2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在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及阅读的基础上,对近21年来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其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有关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CSSCI文献非常的少;载文刊物极其单一;研究核心机构群尚未形成;基础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武术国际传播与文化、国家战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为文化传播视角的武术国际传播、国家形象构建角度的武术国际交流、“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对外协调发展。

武术传播;国际;CiteSpace.5.5.R2;计量可视化分析

“从量数、数据、普适记录、人脸识别、以图搜车,到雾计算、城市大脑、单粒度治理、无匿名社会、量子思维……”[1]。如今数据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亦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众多的科学研究者也开始愿意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关注前人的研究基础和成果,并在梳理、分析、总结前人厚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研究的动态、揭示研究的趋势、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相关研究提供精准的方向和丰富的养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具有民族气质的武术国际传播,并成立了诸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等机构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进行科学规范的研究,以期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坚实、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以来,研究者对武术的国际传播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然而遗憾的是,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对近21年来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关该方面的高质量论文如刊载在CSSCI期刊上的文章少的可怜,仅仅只有137篇(虽然研究最初设定搜集文献的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但检索结果却显示有关主题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98年,因此把检索时间及研究年限改为1998—2019即近21年)。就研究的样本数量而言,虽然整体看来似乎偏少,但这些文献在研究武术国际传播方面却有着极高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文献体现了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最高水平,因为从目前国内研究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对CSSCI期刊的认可度来说,无不以把个人或单位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该类期刊上作为同行认可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研究者们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时也多把CSSCI期刊作为主要的查阅及参考文献之一。所以为了较为准确的把握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和他人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提供基础,认为有必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因此借助CiteSpace.5.5.R2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有关研究武术国际传播并刊登在CSSCI期刊上文献的发文年限及走势、期刊来源、作者机构分布情况、高频关键词及主要主题内容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探索出当下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揭示出当前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内容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1 研究方法、数据的获取及统计分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5.5.R2是 CiteSpace 软件的最新版本,它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应用 Java语言开发的一种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2]。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 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的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科学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探测[3]。本文将利用 CiteSpace.5.5.R2软件来研究近21年来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进展、热点及前沿问题。

1.2 数据的获取及统计分析

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武术国际传播”“武术国际化”“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武术走出去”“武术国际发展”“武术国际推广”“武术跨文化”“武术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国际交流”“功夫国际传播”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精准匹配),检索年限限定为1998—2019年,文献来源选择CSSCI期刊,在剔除不符文献后,共检索、下载到相关文献137篇,以此作为CiteSpace.5.5.R2分析的基础数据。

1.2.1 文献的年度走势 图1是知网上给出的从1998年到2019年有关研究武术国际传播文献发表在CSSCI期刊上发文示意图,共计137篇。在图上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最早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文献发表于1998年,最高峰时期在2014年,发文量达到18篇,整体上来看,发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图中曲线现实的情况看,相关研究的发文情况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998-2006),快速发展及爆发期(2006-2014),逐于平常期(2014-2019)。

图1 武术国际传播相关文献发表年限示意图

1.2.2 期刊的来源分布 期刊载文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研究主题的分布范围和该期刊的喜好特点及水平,以此可以判断该主题未来的研究走势。根据相关关键词检索,知网给出了载文量在4篇以上的CSSCI期刊分别是:《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科学》、《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天津体育学院》。其中《体育文化导刊》发表为文献最多,共24篇。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10种CSSCI期刊共发表论文115篇,占总比的83.39%,具体载文分布见图2。由此看出,体育类高质量论文发表在体育类CSSCI期刊上的占了绝大比例,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其他类的CSSCI期刊对体育类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体育类高质量论文的影响力。这种结果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源于某些“人”内心对体育及体育从业人群的“轻视”,如由于高考及考研中体育专业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导致他们认为体育从业者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缺乏“文化”方面的功底,当然,这也与一些体育的从业者时常以自己是“搞”体育的自居就理所应当的忽略文化方面的学习给“他们”留下了不良印象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另一方也可能的确是研究者本人的写作水平不够,所写出来的文献尚不能达到其他领域期刊的发文要求,如一些体育从业者长期只注重技能,忽视理论,而导致自身写作水平较低。

图2 期刊来源分布示意图

图3 核心期刊发文机构分布图

2 可视化考察及主要主题探讨

2.1 关键词可视化考察

众所周知,关键词是学术研究文献中最能表达研究主题的词汇,某种程度可以说是研究文献的灵魂所在,它包含了文献题目、中心思想等等,是文献的高精度提炼。在对一个研究领域科技文献的分析中,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热点,且关键词中心度较高同样被认为是研究热点的重要佐证,其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6]。运用CiteSpace.5.5.R2绘制出武术国际传播文献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共得到31个关键词节点和43节点之间的连线,且网络密度为0.0925。从图4中找出了共现频率排名前15位和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武术、国际化、中国武术、武术文化、武术国际传播等,中心度最高的分别是中国武术、武术、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等等,详见表1和表2,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些词是当下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

图4 研究检索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情况表

表2 中心度³0.1的关键词列表

2.2 主要研究主题的内容探讨

2.2.1 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对图4、表1及表2的分析得出,武术、中国武术、中华武术、武术文化、国际化、国际传播等关键词节点相对较大,出现频率较高,中心度较强,且供词连线较多,即是说它们共同代表了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研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发现近21年来有关武术国际传播基础理论领域的主要关键词有武术、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传播理念、传播目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客体及效果等。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播的理念、目的、价值、内容、主体、方式、客体及传播的效果等方面。主要观点有:(1)就传播的理念而言,认为武术运动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武术运动的国际传播的理念就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7]及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应是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8];(2)针对传播的目的提出是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认同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可,最终并为全世界民族服务[9];(3)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传艺,树立起智慧、美好、向上的中国形象应是武术国际传播的集中价值体现[10];(4)认为传播的内容应该是“体育运动”形式的武术作为外在传播的表现,文化作为传播的内核,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和践履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11];要适当的改变武术对外传播内容中技术和文化“权重分配”,要从偏重技术的“体育竞技化”改为注重“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构建的传播[12];(5)武术国际传播的主体应包含组织与个人,就组织而言具体应是国家及国际武术联合会,个人主要是民间武术传播者和“意见领袖”,不同的传播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应全力打造武术传播的主体[13],因为传播主体是传播的第一动力;(6)关于传播的方法虞定海[14]、杨晓斌[15]、白蓝[16]等人则分别从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推广、军事交流、打造武术品牌等方面为武术国际传播提出了多种建议;(7)武术国际传播中必须明确客体即国外受众的喜好,满足他们生活所需及切身利益之所在,清楚不同阶层水平,遵循层次分明、方式多样的文化传播规律进行武术推广[17];(8)龙国强[18]、孟涛[19]等人分别对武术在欧美等地区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武术在这些地方的传播效果不太尽如人意,表现为:虽然在这些地区遍地开花,但都是各自为政、各自经营,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规模的、品牌式效应,且由于较为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导致传播中文化底蕴也严重不足,提出必须注重武术传播效果的研究,因为只有知道效果如何才能及时的改进传播其他方面。总的来看,以上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武术国际传播。但相比其他领域来看,有关武术国际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基本的概念研究,仅有张茂于在其论文中把武术国际传播的定义简单概述为“是武术越过国界、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在不同民族、国家、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交往和传播推广”[20]。更多的研究则多是从其他视角探讨武术的国际传播,如文化、国家战略、语言等。这就需要研究者们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因为基础理论是研究和推进武术国际传播得以长期进行的根基。也许正是由于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缺失”,才导致了实际的武术国际传播定位不够清晰,最后阻碍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健康发展”。

2.2.2 跨文化、跨区域视阈下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区域文化想要和别的区域文化交流碰撞,进入到别的区域文化中进而让其他区域文化的“人”所接受,就要求这种文化必须具有跨区域、跨文化发展的宽广视野。在同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文化个性又要在影响其他文化的同时适当的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有为我所用,以促进自身和其他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21]。在图4中出现的能够体现跨文化、跨区域视域传播特点的核心关键词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即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国际传播、美国、中化武术、身份认同、归化、异化”等等。对此部分学者也进行了一些专门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李志远、郭志禹、冯慧、孙喜莲、朱东、郏孙勇等,如李志远、郭志禹从跨区域的视角研究认为:岭南珠三角作为中国最早将武术向外传播的地区,应以其独有的地理及历史人文优势,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把该地区的武术文化积极充当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急先锋”,促进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22]。朱东等人则在《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就提出应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取东西方不同视角即跨文化视角对武术国际传播存在问题的不同看法,以较为全面的提供解决武术国际传播问题的方案[23]。郏孙勇也从全球文化视角出发,对中西方武技文化背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探索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之道,提出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突破心理定势,理性选择本土与国际化的支点等方法,以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24]。这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武术的国际传播需要具有跨文化视域的全球眼光,否则武术的“国际传播”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也始终在注重努力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的采用不同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文化同世界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合作,以促进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同进步。武术作为我国传统区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首当其冲的被用来作为文化交流的“排头兵”,为此我国曾多次派武术队、专职教练到其他区域进行交流或教学,以推动我国武术在其他区域的发展,进而让当地“人”接受我国文化[25]。

2.2.3 武术国际传播与国家战略 我们知道,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某种发展目的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它整合了国家的优势力量,对推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强国”和“一带一路”目前是我国国家战略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如何利用这两个战略为武术国际传播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武术如何积极的应对这两个战略带来的挑战,推动武术“走出去”,实现更为高效、良好的国际传播及对外展示民族文化、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是相关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强国”战略郭玉成等研究就认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是我国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的应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塑造国家形象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对外传播中担负起展现中国国民的良好形象及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责任[26]。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推动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实现国家形象的塑造是需要明白的另外一点。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②为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了绝佳的“平台”[27],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便利条件积极的向沿线国家推广我国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文化并使“他们”所接受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兴趣。如解乒乒等[28]和卢安等[10]分别从“一带一路”战略为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动力、武术文化吸收借鉴它国优秀文化和健康发展开辟了新渠道及武术在“一带一路”中有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承担着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的使命两个方面论述了武术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了应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契机,加快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王国志等则从武术如何应对战略带来的挑战方面研究提出:我国武术应搭乘“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展战略便车,主动的扭转传播偏向,努力的推动我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着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29]。在图4中较为凸显的“国家形象”“中国武术”“武术国际传播”“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走出去”等词就充分说明了国家文化形象、文化传播、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同武术国际传播之间的紧密关系。

2.2.4 语言及其翻译和武术国际传播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文化得以传承交流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没有语言人类文化将不复存在。著名语言学家罗朗·布洛东就提出“语言是每个种族的人的基本特征和连接各个群体的纽带”。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区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要让不同民族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交流,要首先解决“语言”问题即要让“本语”和“目标语”之间能够产生“融合”。我国武术在对外推广传播中同样面临语言障碍,尤其是源于中国形象思维中产生的众多武术专业术语更是让擅长逻辑思维的西方“受众”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当下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的研究者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以破解武术国际传播中的语言障碍问题。主要有:只有积极主动的进行武术语言翻译,消除武术国际传播中的语言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障碍才能真实的推动武术国际化传播[30]。归根结底的来讲,武术国际传播中的语言隔阂是中外文化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传播者要着重从中外文化的交流学习、加强武术翻译工作及武术语言自身的改革等几方面入手,为武术能够快速的国际传播扫除语言障碍[31]。武术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实际上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武术文化传播和交流,但由于存在着中外社会文化及思维上的差异,话语信息不同,所以交流的双方很可能会按照本人的文化语境做出不同理解,这就要求传播者在传播时,既要考虑到双方所处的共同语境,又要从受众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背景动态地理解所要交流的内容是否恰当、准确[32]。刘毅等更是从武术在网络文学中的译介与传播出发,提出对武术传播的翻译应借鉴“武侠世界”的译者们对武术的传播策略、跨文化认知及对武术专业术语(名称、武术器械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全面发挥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武术的国际传播[33]。

3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主题的演进及趋势

3.1 研究主题的变动及分布

根据前期文献检索显示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8年,但在运用CiteSpace.5.5.R2对研究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研究热点时区共现分布示意图中却发现实际上真正对该内容进行研究是开始于2002至2003年之际。从图5中也可以清晰直观的得到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变,当然,根据不同时段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凸显变化情况也直接的观察出不同时段研究热点领域及相关研究视角的变化。这期间出现了“武术”、“国际化”两个标识较大的图标,且它们与后续出现的研究词汇连线非常紧密,这就表明武术国际化、武术国际推广等一直是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象。在随后出现的“文化”、“传播”、“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身份认同”、“归化”等高频主题词则表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前沿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图5 关键词研究热点时区共现分布图

3.2 研究趋势

针对研究主题的核心词汇数据,运用CiteSpace.5.5.R2提供的膨胀词探索技术和算法,对主题关键词的词频变化分布时间进行考察,把众多关键词中词频变化较高的词探测出来,根据词频的变化趋势及结合词频的高低,共同来确定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34]。

3.2.1 趋势一:文化传播视角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热点时区共识图中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期间,最先凸显的词汇就是“文化”,之后出现了“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等关键词汇,这说明这些方面是当时研究者对研究主题关注的焦点。这也与2007年十月党的十七大部署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时间节点相契合。传播学的理论表明,任何事情的传播最终落实的维度都是文化,虽然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外显的物器作为媒介,如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借助武术为对外传播媒介,但归根到底的来看传播的最后依然是隐藏其中的文化。正如某学者谈到:没有或失去文化的传播根本就算不上传播,或最多算是一种徒有其表的传播,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研究者们在对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中很早就开始关注内隐其内的文化因子,并在不同时段强调对武术的国际传播研究必须时刻注重隐含其中的关键因素——文化。只有把对“文化”的研究作为研究武术国际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把握住传播的关键所在即文化[35],才能真正的促进武术乃至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国际传播交流。

3.2.2 趋势二:国家形象③构建角度的武术国际交流 2012年党的十八就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把文化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塑造国家形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中更应把塑造国家的形象作为重点之一。当然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也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身份本质”,以免被其他的文化同化或异化,出现对塑造国家形象有损的一面。郭玉成等研究就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传播武术文化对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36]。关键词研究时区图同样显示了,“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美国”“武术传播”“武术国际化”“身份认同”“归化”“异化”等是2012-2016年间凸显度较高的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形象同武术国际交流的关系极为紧密。

3.2.3 趋势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2017至2019年之间出现凸显度较为高的关键词分别是“一带一路”“体育管理”“武术国际传播”“孔子学院”“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等。“一带一路”战略虽然在2013年被提出,但比较集中出现在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高质量论文中却在2017年,仅2017和2018两年间涉及到“一带一路”和武术国际传播的CSSCI论文就有8篇,占本研究论文总数的5.83%,充分表明了这一时段“一带一路”在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中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程度[38]。在国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运用体育管理学的思维,借助孔子学院的平台大力传播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传统武术成了研究武术国际传播的热点之一,根据研究的惯例及国家目前的战略来看,这些方面在未来也必将被研究者持续关注。同时这样的变化也较好的推动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协调发展,为武术的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

4 结束语

武术国际传播已成为当下武术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通过对获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CiteSpace.5.5.R2处理和分析,发现有关该主题研究的CSSCI文献非常的少,发文的刊物也极为单一,研究核心机构群尚未形成,且现有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该主题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另外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所致,从新中国成立至1998年之间没有关于该研究的相关文献,出现最早的文献时间是1998年,而真正相对集中对该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出现在2003年,2014年达到峰值,而后趋向平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武术国际传播与跨文化的关系、国家战略的关系、语言的关系等方面,但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理论类研究较多,实证类研究较少,特别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微观层面受众的视角研究尤为缺乏。基于此认为:首先,未来国家、相关部门应更加积极主动的引导域内及域外学者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关注和研究(通过springer、ScienceDirect等检索发现有关研究武术国际传播的外文文献也非常的少,如以“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为主题词在ScienceDirect中进行检索,所得到文献也仅仅有16个),展开纵向或横向的合作研究,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域内外不同学科的高水平期刊多刊登有关该主题的学术论文,为武术国际传播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扩大该主题的影响范围。其次,研究者应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底蕴及写作水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自己”的深厚实力改变其他领域“人”的“认知偏见”,拓宽发文领域,增强武术国际传播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力。最后,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和丰富研究方法,改变传统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和“高谈阔论”式的研究方法,如从微观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传播中受众接受的情感、认知、接受情况进行研究等。此外,国家也应不失时机的运用行政手段和舆论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进入武术传播行业人员的“门槛”,特别是进入从事武术国际传播人员的入门“门槛”,以便快速的提升武术传播从业者的“水平”,更好的促进武术国际传播的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相信,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支持和引导下,在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武术国际传播的明天会更美好。

[1] 林毅夫. 人民日报新媒观察:大数据开发运用方兴未艾[EB/OL].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10-11(14).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 2018/1011/c1003-30333609.html.

[2] Chen Chaomei, Song Min. Science Mapping Tools and Applications[J]. Springer, 2017.

[3] 陈 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4] 纪谦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卷缺失(04):116~120.

[5] 刘从德,谭春霞.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的定量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50~54.

[6] 邱均平,张晓培. 基于CSSCI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J]. 情报科学,2011,29(10):1441~1445.

[7] 陈振勇,郭志禹. 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06):51~54.

[8] 蔡月飞.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34~38.

[9] 陈永辉. 中国武术国际化再认识[J]. 体育学刊,2006,13(03):58~60.

[10] 卢 安,姜传银,周田芬. “一带一路”上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和使命[J]. 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5.

[11] 董 刚,金玉柱.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与路径选择[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4):364~368.

[12] 孙鸿志,王 岗. 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理念的缺失[J]. 中国体育科技,2011,47(03):80~83,88.

[13] 王 林.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8):32~36.

[14] 虞定海,张茂林. 基于孔子学院的武术推广模式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1):83~87.

[15] 杨晓斌. 军事交流——武术国际化发展新途径[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02):125~128.

[16] 白 蓝. 基于品牌认知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推广与品牌打造[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05):595~598.

[17] 温 搏,焦艳菊. 论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三个支点[J]. 体育文化导刊,2018(06):6~9,35.

[18] 龙国强. 中国武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及国际化发展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06):27~30,90.

[19] 孟 涛,蔡仲林. 传播境况与因素解析:中国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动力与阻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4):297~303.

[20] 张茂于. 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09):31~34.

[21] 邱丕相,曾天雪,刘树军. 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04):50~53,57.

[22] 李吉远,郭志禹. 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断想——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实[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03):56~60.

[23] 朱 东,马克蒂姆,姜 熙. 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 体育科学,2010,30(06):20~29.

[24] 郏孙勇. 中西方武技比较视域下的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6):37~42,48.

[25] 邱丕相,郭玉成. 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体育学刊,2002,9(06):59~62.

[26] 郭玉成,刘韬光. 文化强国视域下武术国际传播方略[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04):7~11,21.

[27] 丁传伟,李 臣.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3):127~133.

[28] 解乒乒,史帅杰,丁保玉. “一带一路”战略下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17(06):1~5.

[29] 王国志,张宗豪,张 艳.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偏向与转向[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7):70~74,87.

[30] 段红萍. 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J]. 外国语文,2011,27(01):112~115.

[31] 杨耀华. 语言隔阂: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之藩篱[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06):713~716.

[32] 孟 涛,唐芒果. 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03):52~57.

[33] 刘 毅,张佐堂. 网络文学中武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以北美网络翻译平台“武侠世界”为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6):98~104.

[34] 陈瑶瑶,倪依克. 2008年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 Ⅲ的计量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16,52(02):12~18,48.

[35] 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11(02):82~85.

[36] 郭玉成,范铜钢. 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的武术文化传播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04):83~87.

[37] 王 岗.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07):872~876.

[38] Theeboom M, Zhu D,Vertonghen J. ‘wushu Belongs to the World’. but the Gold Goes to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017, 52(01): 3~23.

Research Progress,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21 Years——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5.5.R2

LI Longf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Based on 137 paper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in CNKI database in recent 21 years and published in CSSCI journals,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5.5.r2 was used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obtained data, on the basis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re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 in recent 21 years, and discuss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its research.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very few CSSCI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the publications are very single; the research core organization group has not yet formed;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also relatively weak. The research topic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national strategy and language, etc. The trend of future research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under the “one belt and one way” strategy.

Martial art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iteSpace.5.5. r2;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G852

A

1007―6891(2020)04―0001―07

10.13932/j.cnki.sctykx.2020.04.01

2020-02-22

2020-03-3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名称:基于客居受众视角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编号:(18JYC89001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19TB007);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19D011)。

猜你喜欢

武术文献体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