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干预对减少留置胃管患者自行拔管的影响分析
2020-09-05陈小艳陈香通讯作者
陈小艳 陈香(通讯作者)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1220)
留置胃管是护理人员常见的操作技术,胃管能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还能通过胃管注入食物、药物,达到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作用。在置管后,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置管时间较长时,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忍受,而自行拔管。最终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影响。为此,为研究分析这个问题,将选择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6 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对留置胃管病人治疗的影响,其具体研究分析的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进行医治的66 名留置胃管神志清楚的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征得这些患者允许的情形下,将这些病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只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33 例,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认知心理干预的患者33 例。对照组患者男20 例,女13 例,年龄在20 岁~55 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6±6.3 岁,患者的病程在1个月~32 个月之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8.5±3.8 个月。干预组患者男18 例,女15 例,年龄均在21 岁至56 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2±6.6 岁,患者的病程在1 个月~38 个月之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8.7±4.3 个月。在性别、年龄等差异上,以上两组患者的基础病情信息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我院为两组病人均进行插管治疗,插管方式一样,插管深度均到38cm ~48cm,并且成功置入。对于对照组,给其一般的留置胃管常规护理,定期护理并做好记录。干预组除了给予以上的护理外,还需要另外给予认知心理干预,具体探究方法如下所示。
(1)置管前的评估:清醒患者插管前最轻易陷入紧张恐惊状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主要利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此外,应该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目的以及重要性。通过置管前的心理干预,让患者能更好地配合[1]。
(2)置管时的注意事项:操作中应鼓励患者增强信念,调动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按捺不良情绪,配合插管。置管过程中,通过和患者聊天来分散其注意力,以便可以快速地插入,并且在言语上称赞患者,告诉他们马上就好了。
(3)置管后的护理措施:置管后,患者由于不适或者对留置胃管重要性等的认知缺乏而发生自行拔管倾向,并且陪护家属也不了解自行拔管的危害性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留置胃管的清醒患者,护士应多与其沟通,加强胃管护理知识的宣教,讲解留置胃管的目的、重要性以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另外,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推拿背部、肩颈部,以减轻因头颈部制动及被动体位带来的不适,也可采取让患者多听舒缓音乐的认知心理干预措施,让他们减轻或者消除内心焦躁的情绪,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2-4]。
1.3 治疗效果评定
我院在对病人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后,将患者的自行拔管例数作为研究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数据结果分析,所应用分析的软件是SPSS22.0。用(%)表示计数单位,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自行拔管数为5 例,自行拔管率为7.58%;干预组患者中自行拔管数为0 例,自行拔管率为0.00%。对照组病人的自行拔管数(率)明显高于干预组。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比(例)
3.讨论
经探究,我院采用两组对比的方法来治疗患者,在一个月的治疗后,干预组患者中无人拔管,而对照组患者中有部分人拔管[5]。
综上实验调查研究,干预组患者的自行拔管率为0.00%,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留置胃管患者的自行拔管率7.58%。认知心理干预在减少留置胃管患者自行拔管上,具有明显的效果,极大地减少了留置胃管患者的自行拔管数。因此,留置胃管患者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这些患者心理上的关心疏导,并且和他们积极沟通,驱散其紧张不安的心情,避免其因情绪不稳或者对置管治疗的医疗手段不了解而采取自行拔管的恶性方式,耐心帮助这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