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漆器设计的胎体材料研究

2020-09-04刘经锋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漆胎体漆器

刘经锋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 350108)

漆是中国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使用至今的艺术媒材之一。漆因器而生,又保留了其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漆弓,到战国的弓箭甲胄等军需用品,从汉代的九子奁盒到宋元的雕漆器皿,从明清的螺钿镶嵌到近现代的研磨彩绘漆器,无论作为高端观赏器或是作为日常的日用器,漆器都以其无可取代的功用,深深植根于东方文化与传统生活中,它不仅以“器”更以“道”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

一、我国古代漆器文明发展概述

漆有着其他造物材料所没有的包容性,因此它是伴随着各种材质器物的演变而发展的。研究传统漆器,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也是对古代的生产力和人类生存方式的研究。研究古代漆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代漆器的设计,为漆器重返生活日常梳理思路,为漆器文明的复兴奠定基础。

近现代大量漆器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漆文明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漆弓,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正是由于大漆的保护我们才有缘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古代文物。再观从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出土的2件漆器残片,一件镶有金片和绿松石,一件表面镶满贝壳,便可推断出这种漆器基本上是奴隶主在主导制作的思路,用当时的货币贝壳等镶嵌主要是彰显自己的财富。而这种制作的思路,为后世漆器镶嵌工艺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从漆器的胎体、品种、数量、制作工艺到用途等各方面都远超前代,生活中所使用器皿“无一不漆”,而这一时期正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期,达到漆发展史上的普及度推广度的最高峰时期。

在此后,自由、开放、统一、上升使得唐代的造物设计别具匠心,此时漆器发展得以恢复并且走上奢华路线,从百姓常用之物变成上层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宋代漆器则透出了宋代极简的美学风,这时期素髹和雕漆盛行。明代,大漆与家具的结合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使漆有了新的方向,并发明新的漆器工艺如螺钿、百宝嵌以及金漆等等。相比较而言,清代漆器达到了战国、唐之后的另一个高峰——装饰高峰。由于满族是个游牧民族,所有的家当都带在身上,所以在满清统一中国后,这种的意识行为也逐渐的体现出来,器物的装饰上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均显富丽堂皇。同时由于漆器受到皇帝的推崇使得这一时期的漆器应用非常广泛。从象征帝王权力的宝座、殿堂和房间陈设装饰品、文房用品、宗教法器、家具、乐礼器到日常用的碗盘瓢盆等,这一时期,高端漆器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日用漆器形态也极大丰富,大漆材料的实用性与包容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二、当代漆器胎体材料研究

研究漆器文明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从墓葬出土的漆器文物,可从诸多博物馆及漆器收藏大家中获取相关信息,另一途径则是从记载有关漆器的文献资料,从《天工开物》《长物志》到明时期关于漆艺的专著《髹饰录》中获取相关漆器信息。学者们在研究漆器时发现漆器自古代中国到清朝都有足量的存在,从出土文物的形态、用处来看,漆器在当时的社会应该有很大的产量且品种繁多,虽说我们现有看到的基本是出土的鉴于保存环境较好的文物,但日常生活所用的漆器大都不复存在。

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没有现代化工业,且手工艺大发展的状态下,任何手工作坊都是正常的运转,制作都是非常的缓慢,所以漆器的制作其实和其他产业并无多大差别,仅仅只是在其他手工艺的基础上加了漆的工艺,却逐步成为手工业行业的领航者。由于当时漆器的生产与销售是常态化的,所以它的开发设计其实就是现代所谓的产品设计。

据记载,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1 月13 日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其中在学堂设置中明确提出“……工业学堂设应用化学、染色、机织、建筑、窑业、机器、电器、电气化学、土木、矿业、造船、漆工、图稿绘画等13科……”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了对工业设计的界定,也标注出漆工学科隶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由于漆的天然液体属性,使得天然大漆无法独自塑造成型,因此在漆的造物过程中,更要注重器物胎体的制作,古人从漆树上割取下天然液体,将它涂抹在各种器物上,从而发现它的耐潮湿、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殊的功能。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古人将漆当成一种保护剂、一种用来传递信息和装饰语言用的颜料,把生漆涂抹在陶器、铜器、木器等等之上,漆器由此产生。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胎体,给予不同的命名:陶胎漆器、铜胎漆器、木胎漆器等。但是此时的漆器基本上是直接在胎体上大漆,作用于器物的表面,主要起到防腐、加强硬度的作用,类似器物的衣服,与器物本身没有本质上的关联;而福州脱胎漆器技术的发明则打破了这一界线,大漆以一种主材媒介介入到器物形态的创作中,这为后世漆器的创作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当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漆器胎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福州脱胎漆器发展至今大约200余年,主要以布胎为主、石膏为辅,重量轻不易变形,但是耗时久,不适合现代社会需求下的大批量生产,为此笔者曾经对大漆材料做过实验,想加速大漆的快干时间,例如烘干、电窑烤漆等等,虽然时间加快了,但是却破坏了大漆的属性,失去了温润的感觉,粘附性减弱,与化学漆相差无几,这就失去研究的价值。漆胎的制作还是离不开传统的手艺,还得尊重大漆的本质属性,留给我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只是胎体造型设计与材料的选择及漆胎表层的装饰设计。

当代漆器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以日用为主可量产的生活漆器和以艺术品形式存在的当代漆器。其中量产的生活漆器对胎体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而以艺术品形式存在的漆器对材料则没有任何的约束。

1.木胎依然是量产漆器最好的胎体材料,在当代漆器设计与立体漆艺创作中,一些较为特殊的材料,如原木、漂流木、合成木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现代木工设备的提升加速了木制品的生产速度,木质的稳定性是现代漆器批量生产的最好选择。由于南北气候对木材的影响,北方干燥,使得南方木材上漆后到北方产生开裂现象;南方潮湿,北方木头上漆后到南方受潮产生涨裂现象,因此在制作中必须对木材进行裱布加工,将开裂的系数降到最低,同时也会导致木材无法呈现原有的材质和色彩。

2.泥胎也是值得推广的胎体工艺。根据多年陶艺学习实践的经验,发现泥胎具有许多优势:其一,成本低可回收再利用;其二,可塑性高且容易修改;其三,在脱胎过程中容易清除与清洗。因此建议在生产批量化的漆器时可采用陶瓷的制作工艺,通过拉坯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或雕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器物创作或立体造型,翻制磨具后采用注浆工艺进行批量化生产泥胎,待泥坯干后按漆器的制作工艺直接上漆裱布制作漆胎,将干透后的漆胎浸泡在水中去泥后获得所需的漆器胎体。实践证明这比福州传统石膏胎体更加简单和有效。早期的夹苎技术即采用泥塑的手法制作菩萨泥身,后上漆裱布制作,区别在于没有泡水去除内部的泥土,可以说是最早的泥胎漆器。

3.现代科技的发展给设计带来便捷,电脑设计软件的升级及3D打印技术的成熟加速了产品设计的速度,也给漆器的设计制作带来新的领域。SLA光敏树脂材料、FDM热塑性塑料等等,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技术跨界的应用,采用3D软件设计方案后通过3D打印输出SLAFDM产品,可直接在产品上上漆裱布制作漆胎。这种科技比较适合量产产品,不易变形,成功率相对最高,但是成本也是最高。特别要注意的是胎体打印的厚度,最好大于3毫米,否则上漆后在高温天气下容易变形。也可以将产品做成模种,翻制硅胶外模生产批量的塑料胎以降低成本。

图1 吴永平作品《寒武纪》

当代材料科技的发展、综合材料的介入,多元化材料为当代的漆器与漆艺术创作拓展了许多可能,使漆语言与各种材料语言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形式,超越传统漆器的造型限制,展现出当代漆艺语言的多重可能性。新材料中还有砼质材料、玻璃材料和混合材料等等。1、传统福州漆器讲究器物要轻,但有时也需要重的漆器,这时可制作硅胶外模,在模具内注入砼浆(混凝土的专业称呼),干后上漆裱布制作,其优点和缺点都是重。2、也可以将大漆与玻璃结合制作当代艺术品,台湾的黄宝贤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3、混合材料其实就是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拼接,其中一部分以传统大漆为主,另一部分保持材料的本色。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吴永平教授创作的作品《寒武纪》(图1)就是将三种材料进行结合,其中作品主体部分采用原木创作胎体,采用大漆工艺裱布上漆进行制作,在点睛部位采用不锈钢工艺制作后拼接,该作品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漆器的感观,突破了当代漆器对材料的约束。

三、当代漆器的成型方法研究

大漆制作的时间成本非常之高,漆器的创作分为三大部分:漆器形体的设计与制作、器型漆胎的制作、漆器表层的装饰设计。艺术家要创作或开发一件作品,必须从头到尾完成这三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很讲究,时间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至一年。特别要强调的是创作的第一步最为关键,器型的设计与创作是漆器的核心。如何缩短器具设计及成型所花费的时间,也是需要讨论的重点。

当代漆器胎体的成型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各有利弊:

1.借助实物、直接在现成的器物上上漆,例如陶器、木制家具、竹器等,这是大多数漆器制作的最初设计思维。这类做法比较省心,容易复制与借鉴,弊端在于缺乏漆器的原创性。

2.借助器物的造型,采用其他工艺技术进行跨界嫁接,进行材料的转换设计,这是当代漆器设计中的良策。例如可以将雕塑磨具结合脱胎技术创作漆雕塑,这类做法适合艺术家和设计师介入进行跨界设计,通过材料的转换给作品新的生命力,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弊端在于还是无法突破造型的原创性。福州脱胎漆器就是典型的案例。

3.讲究胎体创作的原创性,根据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漆器创作,这是未来漆器应当大力推广的上上策。这类做法最适合艺术家跨界创作以艺术品形态存在的当代漆器,通过艺术展览的形式进行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国漆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弊端是创作的时间偏长。

当代漆器设计应该吸收古人制器的方法,并遵循产品设计开发的准则,将自己创作的作品结合大漆来重新创作,不仅要考虑漆器的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及质感的呈现,还要思考如何从纯工艺化转换到当代的应用价值。在创作中,设计师们的思维应该更加多元化,并积极地探索和实验造型语言,摒弃传统平光亮的审美标准及理念,去追求各种偶然的视觉效果。

结语

大漆材料和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大漆与不同胎质材料语言的结合,可以塑造出不同于其他传统媒材的艺术感觉。当代漆器的设计肩负着漆器文明的复兴使命,我们应当关注漆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所呈现出的极具东方特色的当代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与未知性。对于当代漆器而言,最根本的是器物的精神性,创作者应当加强对媒介材质的深入思考;当代漆器创作可以充分运用当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当代设计与艺术的造型语言,在传统用材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才能使材料的突破与作品的精神得到新的统一。

猜你喜欢

大漆胎体漆器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李凤作品
蒲美合作品选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WC添加对热压铁基预合金粉末胎体性能的影响
基于混料设计的WC基复合胎体性能研究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