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茶文化背景下的中日现代银壶对比研究

2020-09-04王淑兰付丽萍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银器壶嘴壶把

王淑兰,付丽萍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一、茶与茶具的兴起

(一)中国古代的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云南,则是山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叶,从一开始的绿茶,发展到后来的黄茶、黑茶,再到唐宋时兴起的白茶,清朝出现的红茶等,这一片片小小的叶子,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并为世界各国、历朝历代,乃至今时今日的人们所享用。我们的祖先在发现茶的药用作用后,就开始利用茶叶。中国的饮茶起源于吃茶,发展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喝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从生吃当药、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到冲泡饮用。

(二)中国古代的茶具

在茶文化最早兴起与繁盛的中国,茶具的发展自然也是最早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较为简朴,一器多用为其特点,此时并没有专门的茶具;等到了阶级社会,陶器与石器的发展,逐渐演变出了专门用于贮茶、煮茶和饮茶的茶具。“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些为名茶良具所作诗词,体现出我国自古便有的茶具与茶饮共同出现之景,二者相得益彰。

陆羽所作《茶经》,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茶具,将烹茶泡茶的器具称为茶器;宋代时则将其合称为茶具;如今,我们大都直接以“茶具”称之。古代人煮茶泡茶方式繁杂,陆羽在《茶经》中就列有29件茶具,可以看出,到唐朝时,茶具的发展已十分可观。当时普通百姓多以当时盛行的青釉和白釉陶瓷茶具为主,而宫廷中的茶具则多以金银器为主。现在我们口中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杯、茶碗、茶碟、茶盏、托盘等喝茶时用的茶具。

我国茶具种类繁多,制作茶具的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原料,制作出了质地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茶具。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材质的茶具主要有:陶器、铜器、金器、银器、锡器、玉器、瓷器、木器等,均反映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中国的传统茶具,其造型或简洁大方,或雍容华贵;其色彩或明艳动人,或低调朴素;其纹饰或折枝卷草,或鬼怪神兽,均意味深长,令人百看不厌。且各个朝代、不同地区、不同工匠各具特色,各有风尚。

二、尊贵的茶具——银壶

(一)中国古代银的历史概况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贵金属,在地壳中的占比较金多,较其他金属要少,约占亿分之五。《禹贡》一书中有“唯金三品”之语,是把银与金、铜并列,可见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国便发现了银,是人类最先发现的金属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金属银就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金银矿得到开采,从夏商周时期的银饰于物,再到西周时期银单品饰件的出现,战国时期银器皿陪葬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贵金属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明朗起来。直到唐朝时期,银器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宫廷内的银制品极尽艺术与奢华;再到宋朝时期,银制品不再只是皇家贵族的独宠,一些富庶人家也逐渐开始使用银质器皿。最后,到明清时期,由艺术工匠所创造的银器更是丰富多彩,使银器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巅峰。

(二)银在古代茶具中的应用

古代的银器主要分为八类,分别是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可见,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银来制作煮茶、饮茶用具。现在已知最早的古代银壶出土于现宁夏地区的李贤墓,是一件北周时期的鎏金银壶。其壶身上的纹饰为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而制作则属波斯工艺,后在我国宁夏地区出土,这件银壶的出土可谓是中国、古希腊、古波斯三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银作为贵金属,在古代通常只会出现在皇室贵族的日常器物中,而银的独特性质使得中国古代的人们都向往拥有一件实用美观的银质器物。宋朝时期大量出现的金银器民间工坊为唐朝之后的盛极难继写下了续章,后期陆续出土的富人墓葬中的银器则证明了其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

(三)中国银壶的发展现况

古代的银质茶具品类多样、功能齐全,银壶作为古代的水器、酒器与茶具,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茶具类型逐渐减少,我国的银壶制作也出现了断代现象。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银壶热”最初也是由于日本的银壶销售大热,中国的消费者们才争先去买日本的银壶。紧接着中国的手工匠人们发现了这一商机,也开始模仿日本的银壶。虽然做传承、做创新的匠人也存在,但依旧是很少一部分。那么,中国古代便存在的银壶为什么在现代却鲜少为人所知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国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之源远流长,其思想之意义深远,定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企及的。而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仍有许多断代与失传,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以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手段,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手工艺进行继承与发扬。

(四)日本银壶的发展现况

日本的银壶设计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匠人产品”,其作品已世界闻名、远销各国。日本银壶所具有的独特民族气质,体现出了自从唐代茶文化进入日本之后,其茶文化的优秀传承。日本的金属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二战前就开始发展,到1913年后达到强盛期,至今为止,日本文化的传承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独有的海岛地理环境,养育出了众多具有浓厚民族气质的匠人;而且日本国家面积小、资源少,成就了当今日本银壶设计风格独特的简洁洗练与含蓄高雅。日本的茶文化由我国唐代时期传入,发展至今基本没有出现断代,其茶文化的绵延造就了现在银壶设计的传统风格。而且日本这一民族独有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已经成为“日本制造”的代名词,其银壶设计的轻薄灵动便是其代名词的完美体现。

三、中日银壶造型的对比分析——以中国李小白银壶与日本大渊银器为例

中国传统银壶的制作经过几代匠人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年其发展轮廓逐渐明朗起来,出现了以寸发标、段六一、李小白等为代表的传统匠人。而日本的银壶制造,近几年风靡全球,出现了多个堂口,更有大渊武则、石黑光南、森川荣月、早川进等著名的手工匠人。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银壶分为煮水壶与泡茶壶两类,通常以700ml为分界,700ml以上的银壶称为汤沸,700ml以下的则称为急须。下文以李小白银壶与大渊银器的汤沸和急须为例进行中日银壶造型的对比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与整理

本文主要从两位大师的作品中选出造型各异的60个银壶作为样本进行造型的分析。每位大师选取15件汤沸、15件急须共两组,对其进行部件的拆分,然后以紫砂壶及现有市场上常见的称谓对各部件进行命名。本文将一个银壶拆分为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五个部分,壶身主要分为圆形、四方形和自然形,其中圆形又分为丸形、筒形、袋形、截断形圆,自然形又分为苹果形、南瓜形、立筋纹;壶嘴主要分直流、炮口、S型弯嘴;壶把主要分为提梁把、圆把、多边形把、横把;壶盖主要分为截盖、压盖、嵌盖;壶钮主要有环形、圆珠形、花苞形等其他造型和玉、木等其他材质。然后以上述各部件造型为标准,将60个样本与之相对应,得到以下各表。(表1—10)

表1 样本1:李小白银壶之汤沸

表2 样本2:李小白银壶之急须

表3 样本3:大渊银器之汤沸

表4 样本4:大渊银器之急须

表5 样本1的壶身、壶嘴数据

表6 样本1的壶把、壶盖、壶钮数据

表7 样本2的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数据

表8 样本3的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数据

表9 样本4的壶身、壶嘴数据

表10 样本4的壶把、壶盖、壶钮数据

(二)表格分析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样本1中的汤沸:壶身造型以丸形为主,接着是袋形与南瓜形,筒形和截断圆形也有用到,其余壶身造型没有用到;壶嘴主要用炮口造型,S型弯嘴也有用到,直流并未用到;壶把全部使用提梁把;壶盖主要用压盖与嵌盖,二者平分秋色;壶钮则多用圆珠形与环形,其中圆珠形将近一半都用到了其他材质。

从表7可以看出,样本2中的急须:壶身造型以苹果形居多,接着是南瓜形与丸形,立筋纹也有用到,同时也有少量涉及到四方形与袋形;壶嘴主要用直流和炮口造型,二者所占比例相同,此外,S型弯嘴也有用到;壶把使用最多的为圆把,横把也有用到;壶盖主要用压盖,截盖与嵌盖都有用到,且占比相同;壶钮多用圆珠形与其他材质搭配,还出现了少量的其他造型。

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3中的汤沸:壶身造型以丸形和袋形为主,其他壶身造型均未用到;壶嘴全部使用S型弯嘴;壶把全部使用提梁把;壶盖主要用压盖与嵌盖,二者占比几乎相同;壶钮则多用圆珠形,其他造型的壶钮也多有用到,且占比较高,花苞形也有出现,但占比较低。

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样本4中的急须:壶身造型以袋形居多,其次为立筋纹与南瓜形,丸形、筒形、截断圆形也有用到;壶嘴全部使用S型弯嘴;壶把使用最多的为横把,提梁把与圆把也有用到,且占比接近,同时还出现了多边形把;壶盖主要用压盖,截盖与嵌盖都有用到,但占比都较低;壶钮多用其他造型,其次为花苞形,圆珠形也少量用到,没有用到环形及其他材质。

(三)小结

将样本1与样本3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传统造型的汤沸还是日本传统的汤沸,造型都不是很多变,大多使用丸形壶身、提梁把、压盖与嵌盖及圆珠形壶钮。但二者对于壶嘴的使用却大不相同,李小白银壶多使用炮口造型,而大渊银器的银壶则多采用S型弯嘴;前者的壶身造型比较多变,而后者则只对其中两种较为钟情;而且前者喜用其他材质的壶钮,后者则并不使用。

将样本2与样本4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急须作为一种小容量的银壶,其造型十分地丰富,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传统银壶,壶身所用到的造型都达到了6种之多。而在壶嘴的设计上,李小白银壶则涉及到了3种壶嘴造型,大渊银器的壶嘴却只钟爱S型弯嘴一种,可见日本传统文化中对于简洁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对于壶把的设计,二者虽然喜爱不同,但也较为多样。有趣的是,对于壶盖的选择,二者近乎相同。在壶钮的设计上,二者又明显不同,李小白银器依旧喜爱从明清时期便盛行的银器以玉石为装饰的特点,而大渊银器则多为树、鸟、鱼等贴近自然的其他造型,从这一小小的壶钮中,便足以看到中日文化的不同。

通过对中日两种不同规格的银壶造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上的银壶造型整体并无创新,怎样将新兴的元素融入当代银壶的设计中,是设计师与工匠师傅们今后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中国对于银器的使用可能并不是世界最早的,但是,我国对于银器传统的绵延,一定是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银壶作为银在茶具中的杰出应用,在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但其传承却是断代的。相比当今大热的日本银壶,中国银壶只有在总结中汲取经验,在传统中寻找突破,才能让“中国质造”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彩。

文中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猜你喜欢

银器壶嘴壶把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紫玉飘香
——生活中的一点诗意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历 练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