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2020-09-04黄晓炜
黄晓炜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四肢长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多由暴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四肢长骨导致[1]。上肢骨折后,患者操作能力丧失,并伴随不同程度疼痛感;下肢骨折可影响其活动能力,使其活动受限;骨折后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骨折处坏死组织可出现感染,并逐渐对其脏器造成损伤[2]。因此,对于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改善其活动能力的同时确保其健康。本院围绕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治疗开展研究,就64例患者采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8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及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四肢长骨骨折[3];②自愿配合治疗工作开展者;③均同意接受手术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②合并严重手术禁忌证;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④合并脏器肿瘤;⑤合并肢体残缺;⑥参与其他研究治疗。采用摸球法分为A组和B组,各64例。A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19~70岁,平均(44.4±1.4)岁,其中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32例;B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19~71岁,平均(44.5±1.3)岁,其中上肢骨折33例、下肢骨折31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A组采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辅助手术开展,于患者骨折部位建立3 cm切口,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实施牵引矫正治疗;在不影响liss钢板置入的前提下,采用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对骨折端实施固定,在透视下确定复位效果;上述操作完成后,根据患者上肢或下肢骨折长短选择合适的liss钢板,内外侧钢板吻合后,使用自攻螺丝对钢板进行固定,有效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伤口;手术完成后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可给予常规抗感染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B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创面实施清创及止血,给予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并给予消肿及骨牵引治疗;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对骨折部位进行观察,于骨折部位建立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向外侧插入L型钢板,向内侧插入T型钢板,并使用合适螺钉进行固定,确保固定良好后缝合切口。
1.3 研究指标:出院前1 d开展随访工作,观察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显效:经治疗,患者膝关节评分>85分,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经治疗,其膝关节评分84~61分,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膝关节评分<60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分值100分,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50分为重度运动障碍[5]。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评定步行能力,根据步行表现分为0~5级,对应0~5分,级别越高表明步行能力越好[6]。采用FDIP评分法评定躯体功能,分值100分,评分项目:肌力(四肢、颈部和躯干肌)、关节活动度、痉挛、感觉、协调与平衡功能、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心肺功能、泌尿和性功能等,分值越高表明躯体功能越好[7]。
1.4 数据处理: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无序分类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A组治疗总有效率95.31%(61/64),高于B组的75.00%(48/64),其中A组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3例,B组显效30例、有效18例、无效16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8.900,P=0.003)。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A组并发症发生率3.13%(2/64),低于B组的18.75%(12/64),其中A组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B组感染6例、骨折延迟愈合6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6.496,P=0.011)。
2.3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对比:A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表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表2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2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四肢长骨骨折在临床中是指上肢和下肢骨骼骨折,发生率约占临床中骨折患者总数的60%。据临床资料[8-9]记载,四肢长骨骨折后大多伴随骨外露、骨缺损、软组织挫伤等,病情较为复杂,且临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对其健康及病情造成威胁。
以往临床针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通过从骨折处建立开放式切口,有效扩大术野对骨折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其受损情况实施复位及固定,为骨折修复营造良好修复条件[10]。在临床治疗中虽然具有一定效果的,但手术操作建立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患者术后受手术操作影响恢复较慢,外加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不及,故而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法满足患者及临床对疗效的满意需求。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成为临床治疗骨折患者的主要手段,其中liss钢板属于一种新型材料,能够作为内固定器使用,且其具有自攻自钻的螺钉头部,可对患肢进行有效复位及固定,稳定性、安全性及可行性均处于较高水平[11]。在治疗中,仅需要建立较小切口即可实施操作,可准确减少手术操作对机体造成的负面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插入钢板引起的血管坏死,为其术后恢复营造良好基础。本研究结果,A组采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治疗总有效率(95.31%),高于B组的(75.00%),并发生发生率(3.13%),低于B组的(18.75%),表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患者治疗时间及肢体各功能恢复情况均处于较高水平,证实了采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的治疗效果。临床将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应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中,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对骨折端进行观察,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与之对应的liss钢板,有效减少钢板插入及手术操作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促使其术后尽快恢复[12]。综上所述,在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中采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对干预效果造成的影响,改善其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