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

2020-09-04肖达黄彩兴刘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肛肠肛管静息

肖达 黄彩兴 刘艳

直肠癌是原发于直肠黏膜上皮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由饮食、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直肠癌发生率日益升高,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1]。临床治疗直肠癌以手术为主,以往常用的Miles手术存在创伤大的缺点,不适合推广,近年来保肛治疗成为直肠癌治疗的发展方向,且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与推广,直肠癌保肛治疗也得到新的进展[2,3]。本研究探讨直肠癌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70例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 例,女 14例 ;年龄 35~75 岁,平均年龄 (59.32±9.86)岁;病理类型:低分化11例,中分化18例,高分化6例;TNM分期为Ⅱ期27例,Ⅲa期8例。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9.18±8.93)岁;病理类型:低分化12例,中分化16例,高分化7例;TNM分期为Ⅱ期25例,Ⅲa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②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未累及肠壁外组织;③耐受手术;④精神、认知正常;⑤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②合并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③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消化道出血、急性肠梗阻;⑤合并肠旁淋巴结肿大;⑥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8 h禁食、4 h禁饮、备皮、消毒等准备工作。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按照标准开腹流程进行手术,常规麻醉消毒铺巾后选择下腹正中腹白线处为切口位置,绕过脐部再向上延长3~4 cm,术中找到直肠癌病变组织并将之切除,吻合之后将切口关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截石位下对患者进行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压力维持 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开孔置入腹腔镜,开孔位置在脐下方10 mm处,然后于麦氏点与脐水平左右腹直肌外缘做切口,于切口置入手术器械,镜下仔细观察肿瘤部位情况,并在其引导下使用手术器械夹闭、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血管,游离乙状结肠并扩肛,然后充分暴露肛管切开肛管黏膜、分离括约肌,往上游离至直肠,将其拖出,切除肿瘤并将结肠残段缝合,最后重新建立气腹,完成冲洗腹腔、放引流管、缝合切口等处理,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血管、神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记录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②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消化道动力检测仪(合肥凯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XDJS8B型)测定两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等肛肠动力学指标。③观察评估两组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恢复效果。肛门功能评价指标包括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便意感、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评分≥9分为优,评分 7~8分为良,评分 5~6分为一般,评分≤4分为差[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肛门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5 2.16±0.49a 9.93±1.07a对照组 35 3.58±0.62 13.85±1.21 t 10.631 14.358 P 0.000 0.000

2.2 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 术前,两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肛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 (±s,mm Hg)

表2 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 (±s,mm Hg)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肛管收缩压 肛管静息压 直肠末端静息压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观察组 35 112.53±12.64 107.61±8.29a 48.57±8.96 40.79±4.36a 3.54±0.89 3.25±0.59a对照组 35 113.06±11.87 101.56±9.87 48.82±9.34 29.41±5.28 3.51±0.93 2.94±0.45 t 0.181 2.777 0.114 9.832 0.138 2.472 P 0.857 0.007 0.909 0.000 0.891 0.016

表3 两组肛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n(%),%]

3 讨论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通过手术治疗虽能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改善,但不同手术方式疗效不一,因此针对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手术治疗直肠癌通常会切除肛门,并在结肠部位开展造口术,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开放手术下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也相应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5]。

近年来保肛治疗已成为直肠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成熟,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逐渐成为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术式,可通过于腹腔置入视镜,将腹腔内病变充分显示出来,并在多角度观察下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有助于减轻对腹腔、自主神经造成的不利损伤,有效保护肛门,促进术后快速恢复[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认为盆底肌、肛门内外括约肌、括约肌支配的神经组织等共同协调作用是人体正常排便的主要机制,参与协调的各个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变化均会影响肛肠动力学,对患者排便功能造成破坏[8]。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术后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类指标均为评估肛门排便控制能力的常用指标,由此可见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有助于减轻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有助于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效果提高,究其原因正如上述所说,该术式微创、手术操作精确等特点可减轻机体损伤及对肛肠动力学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保留了肛肠功能,维持完整的直肠反射弧。

综上所述,针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促进肛门动力学改善及肛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肛肠肛管静息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肛肠微波理疗椅对混合痔术后局部症状的应用效果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肛肠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效果
手术室护理应用不同体位摆放配合肛肠手术的效果观察
各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在肛肠外科短小手术中的对照研究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