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鱼米之乡振兴
2020-09-04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314000沈顺华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314000)沈顺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基础。2018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以“兴旺秀洲”打造为重点,以农业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改革等为抓手,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科技兴农,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业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1.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学界和业界的表述虽有差别,但都包含了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科技含量、生产组织形式、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方面。结合秀洲实际,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核心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提高和动力的增强,实现百姓富裕。
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在提升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同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其次,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更多安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是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的有力回应和满足;第三,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确立产业振兴的基础地位和优先位置,为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有利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极为突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优化升级,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
2.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农业经济持续提升 2019 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5亿元,同比增长2.9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02 亿元,同比增长2.4%。区域合作不断推进,联合4 区(金山区、宝山区、吴江市、秀洲区)7 镇(桃源镇、盛泽镇、黎里镇、枫泾镇、新塍镇、王江泾镇、油车港镇)建立长三角毗邻区农业农村合作联盟。2019年签订农业项目12个,总投资27.26亿元。农业发展要素保障显著加强,与金融机构签订130亿元专项贷款与授信。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聘请省内外专家,组成“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成立秀洲乡村振兴学院及五镇分院,为人才培育提供强大保障。
(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粮食、瓜菜、水产、水果以及农旅结合、稻渔综合种养的“4+1+1”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稻米全产业链成功列入省级示范链,获得首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区金奖;瓜菜产业立足优势发展湿地农业,获评“中国菱乡”“中国田藕之乡”;水产产业获评“中国青鱼之乡”;水果产业提档升级,“秀洲檇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王江泾镇荷塘叶色跻身全省“最美田园”百强榜;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在全省前列,已累计推广12 539 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稻鳖共生模式亩收益超2万元,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一等奖。
(3)平台建设覆盖全区 以平台的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省级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全覆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及省级菱果特色强镇和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同时,秀禾现代农业、桂荷生态农业、北部湖荡整治、圩区整治工程等现代农业项目和生态治理项目得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各项支农资金超10 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05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7,土地流转率达75.81%。
(4)融合发展有效推进 注重“点、线、面”有机结合,打造美丽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全域融合发展。点上开展A级景区村庄、特色精品村打造;线上构建梅林果乡、吴越梨乡、古镇稻乡、湿地荷乡、画里菱乡5条农旅精品线路;面上推进“1358”美丽乡村规划布局和“32118”现代农业平台发展融合。累计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4个,创建景区村庄39 个。创建省级休闲渔业基地6 个,发展农(渔)家乐30家,启动创建美丽渔场10家、特色渔村建设2家。深挖梅花节、荷花节、农民丰收节、渔文化节、湿地文化节等四季节庆元素,2019 年共接待游客425.9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86亿元。
(5)经营体系全面提升 农业主体提档升级。全国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培育龙头企业48 家、家庭农场575家、合作社274 家,累计注销“空壳社”75 家,组建区域性联合社1 家、行业性联合社5 家。其中天禾职农星创天地获评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健全。依托“绿秀洲”区域公用品牌,有效建立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小生产和大市场相衔接的桥梁。稻米、青鱼、田藕三条全产业链产值均超3亿元。农旅结合产业全省首创“五化五A”农业基地量化分级机制,累计创建区级示范基地32家。
3.主要问题
(1)要素保障不充分 建设用地用于农业项目、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较少,设施用地保障不够,财政配套奖补政策压力较大,农业投入大回报慢,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低。务农人员年龄老化,新生代主体占比过低,对专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低,农企科技投入少,农业领军人物匮乏、示范带动作用弱,农业发展“后继无人”问题日渐突出。
(2)产业转型进度慢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及农药化肥施用习惯较为普遍,尤其是小农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离“机器换人”、美丽农业的要求有差距。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对农业带动不强,绝大部分农户、主体参与“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欠缺。产业转型弱项多、进度慢,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3)产业融合水平低 小农生产仍是主要形式,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占比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不够,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合作社等组织示范作用不明显,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同质化竞争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慢、产业链短、商品率低,美丽农业与美丽乡村融合度低、农文旅结合不紧密、三次产业融合度低。
4.思路与举措
(1)加强示范引领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科学布局农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设施用地,有效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提高项目落地的精准性。形成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力。二是强化农业主体示范作用。重点是培育具有较强带动力、较广辐射面、规范运作的新型农业主体,形成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为核心的共享、互补、联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农业全面发展。三是强化产销市场带动作用。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农产品营销等信息的提供,增强农业主体尤其是小农户市场意识,带动小农户奔向大市场。
(2)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进一步优化资金保障。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农业多元投入格局,健全引导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农业金融授信方式创新,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资金投产速度。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育吸纳。以“农创客”“秀洲农匠”“吴越绣女”等计划和品牌为骨干,积极提升涉农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吸纳科技人才、返乡下乡人员等新生力量投身现代农业。三是进一步提升土地管控能力。用足用好农村建设用地两个百分之五的政策。管好农业生产用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产业规划引导,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推进闲置农房(宅基地)激活试点。
(3)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构建区域品牌体系。强化“绿秀洲”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形成多层次多品类的区域品牌体系,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安全化产品、高端化产业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构建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以“三品一标”为基础,大力推动订单农业,引导完善“农—社”“农—超”对接,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集群。三是加强农旅品牌建设。加强镇村文化、产业、生态、生活等资源的融合发展,使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旅项目和品牌生根、发展、壮大,助推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功能拓展。
(4)做深两美融合 一是深化全域秀美。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开展问题整治,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模版,实现农村环境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深化示范创建。强化村庄特色挖掘,严格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找准定位,积极融入乡愁元素,打造特色鲜明、配套良好、运维管理水平高的景区村庄。三是深化产村融合。充分利用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精品农业、特色产业等为基础,以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为依托,进一步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集聚独特创意、农耕体验、农业科普、休闲采摘、度假娱乐的农旅结合区。
(5)健全三大体系 一是加快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深化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出台区级示范性合作社认定办法,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范化发展,加强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培育,创建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物联网基地。二是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着眼于育、繁、推、种、养、加、藏、运、销全产业链建设和支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提升粮食(粽子)、青鱼、莲藕等三条全产业链价值和影响力。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强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以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抓手,创新农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