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2020-09-04谢卫华王世太薛建军
谢卫华,王世太,薛建军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了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显著[3]。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关节部件替换已损坏膝关节的治疗手术[4],但是手术的创伤性会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膝关节术后锻炼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术后给患者造成痛苦,不仅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还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降低,或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不利于改善预后。有效的术后镇痛会减轻患者的疼痛感[5]。目前提倡多模式镇痛,但是具体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6]。为进一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和效果,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减少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7],更为有效的镇痛方式受到了诸多的关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单次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研究对象为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0 例患者。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60 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0 例,男性12 例,女性18 例,平均年龄(54.6±4.2)岁,对照组患者30 例,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龄(56.4±2.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患者信息资料不全面;(2)精神异常者;(3)未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未签署同意书者。
纳入标准:(1)患者信息资料全面;(2)精神正常者;(3)患者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者。
1.2 方法
实施麻醉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对照组患者实施关节局部注射(即鸡尾酒疗法),有效注入得宝松1 mL+氨甲环酸1 g+罗哌卡因20 mL(规格:10 mL,89.4 mg)+肾上腺素4 滴+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
观察组患者实施单次股神经阻滞加关节局部注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穿刺定位。患者取仰卧位,高频线阵探头放置在腹股沟区中外侧,调整探头可显示出股动脉和股神经的位置,穿刺针接神经刺激器,将电流控制在0.4 mA,在大腿外侧,探头边缘外1 cm 处进行皮肤消毒,应用平面内进针的技术,由外向内朝向股神经,当针穿过髂筋膜,与神经接近时,股四头肌出现收缩,髌骨节律性跳动,回抽无血后,给予1~2 mL 局麻药,在超声下再次确定针的位置,有效注入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规格:10 mL,75 mg)稀释为0.375%,注射量控制在15 mL左右。实施麻醉前,需要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监测,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标准
治疗过程中,为两组患者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做好数据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的对比,利用VA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进行有效的评估,按照总分分值为10 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反之则疼痛感较轻。主要对术后4 h、6 h、8 h、12 h 的疼痛感进行有效的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2.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疼痛感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感的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感的对比(±s,分)
3 讨论
膝关节是由多条神经支配,包括股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经等。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大,膝关节疾病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更是不断上升,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8-9]。但膝关节这种疾病较为特殊,因此通常在治疗中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使得患者极易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不断的应用于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它针对膝关节的治疗已是成熟方案,在缓解膝关节病变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膝关节功能中具有良好的效果[10]。患者在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通常会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还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11]。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术后的疼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12-13]。临床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呈现剧烈疼痛的患者占到60%,还有中度疼痛患者占到30%,仅有10%呈现轻微疼痛[14]。疼痛不但降低患者的满意度,也可限制TKA 术后主、被动功能锻炼,延迟行走和住院天数。从病理生理上来说,疼痛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得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诱导体内高凝状态,使得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大大增加。目前有相关研究中将疼痛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形成的创伤而产生疼痛,第二个方面是由于手术过程中会形成创伤,其炎症因子也会导致疼痛产生。组织创伤及继发的炎症反应,一方面通过外周机制使疼痛阈值降低引发外周神经过敏,另一方面使得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升高而导致中枢过敏,从而在术后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因此,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患者实施镇痛处理,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控制炎症反应,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15]。术后完善的镇痛有利于患者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多模式镇痛受到关注[16]。
目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运用的镇痛方式是关节局部注射药物麻醉,有效运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7]。但是临床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实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局部麻醉镇痛受到了诸多的关注。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膝关节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该手术后疼痛剧烈,对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造成一定的影响[18]。单次股神经阻滞的操作简便,同时使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更准确,效果更确切。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9],主要是通过对伤害行冲动的传入有阻断作用,进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镇痛中的效果显著[20-21]。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各阶段疼痛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实施单次股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感,降低了VAS 评分,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了患者住院的时间,使得并发症有效降低,加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快速康复的目的,具有经济学上和社会学上的意义,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