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高校舆情危机引导处理体系建设研究

2020-09-03马兰燕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危机

马兰燕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舆情危机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各类高校舆情事件频发,对高校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在对高校校园舆情进行分析后提出建立“三层机制三项功能”的舆情危机引导及处理体系,同时打造高校自己的舆情引导平台,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等,从源头上控制高校舆情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舆情危机;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分享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对舆情的发表、评论和转发都呈现出实时化、随意化的特点。与此同时,高校学生所具有的情绪化、从众化等特点极易出现由于舆情而引发过激言论和行为,因此,高校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园舆情危机引导体制不但有助于推进建设和谐校园,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的特点

(一)客观性

社会是建立在各种关系基础之上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不单指人际关系的矛盾,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矛盾。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是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这些矛盾有的是高校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有些则会让院校的发展停滞不前,高校校园舆情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

(二)突发性

高校舆情的发展过程主要有起始、扩散和整合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舆情的状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舆情的爆发具有速度快、波及面广的特点,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的先兆,但绝大多数的高校舆情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影响都无法准确预计,因此很难对舆情危机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全时空性

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时事舆情,在瞬间就能覆盖整个网络传播区域,并且这种覆盖是不辨真伪的思想碰撞,可能会造成极大危害。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危机管理现状

(一)学生网络化表达诉求渠道多样、校园官方平台处于被动地位

高校学生个性鲜明,会熟练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平臺如QQ、微博、贴吧等,遇到问题通常会采取匿名方式自主选择表达平台。但是他们却不喜欢在有老师参与的官方平台上反映问题,导致校园官方平台在师生交流上处于被动、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地位。

学生在非官方渠道上匿名发表的言论的时间和内容都较为随意,大多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且因为其自身对真伪的辨别力较差、自制力不高,当对某一问题的跟风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后,信息内容容易随着学生猜测或臆想的方向发展,就容易发生舆情危机,极易导致个人事件演变成群体事件,甚至被恶意引导成具有政治目的的工具。

(二)学校舆情危机引导机制不够专业,应对处理方式处于被动地位

笔者所在的高校对于近几年发生的几次舆情危机都能做到妥善处理,但基本都是“着火灭火”式,对舆情的处理较为被动,目前没有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或专职人员对舆情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各类高校的情况基本是相同的,往往第一时间接触到校园舆情的都是一线的学生管理者,由于舆情敏感度不够,没有预感到相关信息发展成为舆情的可能性,甚至直接忽视了舆情信息已经造成的影响,因而没有进行及时处理而错过了治理舆情危机的最佳阶段。

(三)学生网络舆情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网络行为缺乏规范

高校是网络化的思想阵地,学院虽然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但是对于网络本身所包括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社会,高校学生喜欢在这个“社会”里畅游,在网络上的言行不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身份和社会责任,对网络言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有时会发表片面或者失真甚至任意捏造热点信息,导致校园舆情的发生。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危机引导及处理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校园舆情危机时有发生,在每次事件发生之后,学院面对舆情危机都能迅速做出反应,找出舆情危机产生的根源,上下联动快速处理并合理善后,将舆情危机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反思总结后发现,高校目前对于舆情危机的处理都是“着火灭火”式的处理,而在当前的信息传播水平下对于舆情的日常监督应当是一个长期而全面的系统化工作。根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的特点以及近年来我校对于舆情处理的经验,提出建立高职院校舆情危机引导及处理体系的“三层机制三项功能”体系。

(一)高校舆情危机引导及处理三层机制

整个管理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由党委负责对全局的把控;第二层是各二级学院和学工部为系统的中枢纽带;第三层是教师、学生会、班级、寝室作为接触学生的基层组织。

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将这些机构的功能进行融会贯通;明确对于网络舆情监控和及时处理相关职责、权力和范围;建立通畅的上传下达得舆情信息传递渠道,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在舆情发生时各阶层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减少每个环节的间隔时间,保证信息的快速有效沟通。

(二)高校建立舆情危机管理三项功能体系

1.信息监控功能

该功能主要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基层对信息的处理要具有一定的筛选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络而要从日常生活中留心收集。二级学院需要对上报的信息进行调查、归类,根据不同等级做出相应的处理,再反馈回舆情主体,让其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避免从网上需求解答。学院各层面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建立的师生沟通平台广开言路,积极引导舆情。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舆论进行一味地忽视、堵截、甚至封杀都是极端错误的,会严重影响到校园的稳定与和谐,甚至直接导致更大的网络舆情发生。因此,监控功能的本质和关键在于疏导言论。

2.网络舆情危机快速处理功能

一旦校园舆情危机爆发,以互联网手段的传播速度,各层机构知晓的时间差距并不大,这个时候动员二级学院的力量对舆情爆发的场所和当事人进行准确定位,直至所在班级和宿舍,基层组织负责对事态的调查,并进行积极化解,并将信息上报。不论矛盾能否化解,学院各层面都应该及时表达关注度,让学生感知其被重视程度,并对外公开事情真相,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学院最高管理层需要及时对社会媒体公开处理进程,减少社会不良舆论,避免在真实信息公布的间隔期被恶意歪曲。因此,快速处理的功能的本质和关键在于各部门都能一致、及时处理。

3.网络舆情善后功能

很多舆情危机会具有反复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原因在于未进行恰当的善后,在网络舆情危机结束后,舆情的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要关注事件参与者的动态,因为舆情主体往往有他的舆情危机特质,他周围引起舆情危机的可能性是多种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的对事件参与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终结引发网络舆情的根源,并对舆情的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对于反复性舆情要保持长期关注的态度,总结出经常引起校园舆情的话题,例如:大学生情感问题、高效教学质量、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等,并对相关信息进行重点关注。所以,舆情善后功能不仅包括对舆情信息本身的善后还包括对舆情主体的善后和跟踪。见图1。

(三)进行“网络舆论领导者”的培养,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在信息传播者中较活跃者会成为信息传播方向的引导者,他们也渐渐成为“网络舆论领导者”。学生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网络舆论领导者”,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他们来了解校园舆情的发展,传达正确的思想态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养“网络舆论领导者”,选拔一些思想端正,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干部或党员,让他们有意識、有目的性地积极参与校园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网络舆论领导者”,同时学校的管理层也要帮助这些“网络舆论领导者”建立自己的舆论主阵地,成为群主、博主、楼主,并有意识的提前透露一些学校的管理政策给“网络舆论领导者”帮助其树立在网络舆论中的权威性,使其阵地成为不同网络渠道中校园信息的主要议论场所,从而有利于更有效地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带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四)利用网络手段,打造自己的舆情引导平台

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让学生乐于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因此学校需要打造一些形式多样,更符合学生需求和喜爱的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将与他们关心的或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所产生的意见、态度和情绪通过学校正规网络手段和渠道表达出来,让学生有正规反映问题的网络途径,安抚学生情绪,给学生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学院和老师的重视,降低学生通过其他网络渠道反映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可能性。

(五)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源头控制舆情危机的发生

网络是虚拟化的社会,在网络上的言行不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身份,没有道德上的约束,有时会发表片面甚至失真的信息,这是高效舆情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建立对高校舆情危机的防范尤为重要。

五、结语

学生管理者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网络道德行为和实际行为规范一样应该被重视、被遵守。此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应该是长期的、符合学生各阶段发展需要的系列方法。学生的个人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意味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待事物的看法会更加客观公正,对自己的言行也会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这就从源头上降低了校园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2]李昌祖.舆情的运行状态及其干预机制[J].浙江学刊,2008(2).

[3]朱恒民,李青.面向话题衍生性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5).

[4]吴宝臣.解决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之我见[J].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3).

[5]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6]王晓光,袁毅,滕思琦.微博社区交流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1(02).

[7]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06).

[8]李翔,刘宗华,汪秉宏.网络传播动力学[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Z1).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危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