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百壮士”,死守最后阵地的98小时

2020-09-03崔隽

环球人物 2020年16期
关键词:仓库日军

崔隽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战火连天的上海城区。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抗日英烈谢晋元之子、84岁的谢继民情难自禁地唱起了《歌八百壮士》,曲调激越,歌词悲壮,歌声激昂。

在“八百壮士”的悲歌背后,是一个觉醒的中国。从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到淞沪会战中所有中国守军,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民族存亡之际,“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可欺”成为所有中国人统一的信念、统一的决心。

左图:奉命驻守四行仓库的第524团团副谢晋元(1905年—1941年)。右图:第524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1902年—1940年)。

1937年,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时书以自勉。

为迷惑日军,420人变身“八百壮士”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是在1937年10月26日交到謝晋元手上的。双方激战的主战场之一、上海西北郊区的大场镇已于前一天失守,这意味着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抗击登陆日军的最后一个战略要地也被冲破了,全线50万大军不得不退守公共租界以西的苏州河南岸,上海即将沦陷。

“当晚,第88师师长孙元良对我父亲下达命令——率第524团第1营死守四行仓库。一是要掩护大部队有序撤退,二是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在即,蒋介石希望留下一支军队固守闸北,显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谢继民说。

时年32岁的谢晋元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从北伐到抗日,作战经验丰富。淞沪会战中,他曾任第262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策划袭击日军“出云”舰,后改任第524团团副,率军驻防闸北火车站。孙元良把此任务交给谢晋元,就是看中他有勇有谋。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和一名卫兵冒着炮火急忙赶到四行仓库交接防务。此处是金城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共同投资的储蓄仓库,后成为第88师师部所在地。这座5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长120米、宽30米,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西面,墙厚楼高,易守难攻,如同一座坚固的碉堡。

此时,第1营营长杨瑞符正忙着集合分散的队伍,而谢晋元开始一层层巡查楼面,考虑防务方案。凌晨3点,1个机枪连和3个步兵连,共420余人全部进入仓库及外围据点。战士们用仓库里储存的粮食、牛皮、丝茧等物资构筑战斗工事,除南面大门留一条空隙,其余前后大门及窗户全部堵死,并将仓库电源全部切断,以便隐蔽。

因为前期军队伤亡过多,守在四行仓库的战士大多是从湖北通城保安团补充进来的新兵,他们只接受过基础训练,战斗经验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每个楼面、每个窗口怎么做工事、怎么打枪、怎么观察,我父亲和杨瑞符手把手地教。射击手、投弹手、班长、排长、连长,到哪个岗位,他就详细告诉你这个岗位要怎么做,四天四夜没合眼。”谢继民说。

战斗从10月27日下午开始打响。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用了两个大队的兵力从仓库西面和北面发起攻击,来势凶猛。见敌接近,谢晋元下令开火。掩护部队也趁日军不备开始投弹、射击,与仓库楼上形成交叉火力。敌军不断增兵向仓库铁门猛冲,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猛烈扫射,守军战士的脸上和眼里全是水泥灰。在三楼指挥作战的三连连长石美豪被反弹的水泥块打伤脸部,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随即又被子弹洞穿腿部,血流如注。这时墙下已聚集了七八十名敌军,三连二排长尹求成率十余名战士登上楼顶投下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危困境地才得以缓解。当天战斗持续到夜里,共歼敌80余名。

28日上午,谢晋元和杨瑞符到楼顶观察敌情,闸北火车站已被插上太阳旗,整个闸北大火浓烟,直冲云霄,四行仓库成为火海中孤立的存在。下午3时,敌军发起第二次进攻,较比前日堵门攻击火力更猛,架设在西侧交通银行屋顶的机关枪不断向守军射击。谢晋元和杨瑞符分别在大楼东西两面指挥作战,仓库内子弹横飞,浓烟蔽目。日军见屡攻不下,组织一个十几人的小分队突袭,企图用炸药包炸毁仓库墙体,打出突破口。20岁的敢死队员陈树生情急之下在身上绑了几颗手榴弹,从5楼跳了下去,与1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此前,他曾在一件白汗衫上写下遗书留给母亲:“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当晚,谢晋元对士兵们说:“四行仓库已是闸北最后一块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国土,日军三面重重包围,另一面是公共租界,我们第1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支孤军,没有退路了。本军所奉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所以四行仓库就是我们400多人的坟墓,我们全都要战死在这里。我们中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战斗到底!”

两天来,四行仓库孤军抗战的消息轰动了上海,民众得知其处境后纷纷提供支援。曾进入四行仓库,亲眼目睹“八百壮士”与敌血战的国民党军委会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文强回忆:“部队进驻的第二天,自来水就断了,官兵把污水、小便留下来以作灭火之用;没有粮吃,他们只好向租界爱国团体和民众求援。民众偷偷将食品送到仓库边的一个小屋内,这才保证了供给。”

28日夜里,童子军杨惠敏冒死为中国军队送来一面中国国旗。离开前,杨惠敏请谢晋元提供所有守军的名册,想通告全国,以表敬意。为了迷惑日军同时又不使杨惠敏失望,谢晋元让人根据原524团的名册伪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单,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四行仓库位置示意图。

四行仓库见证了“八百壮士”四天四夜惊心动魄的战斗。

10月29日清晨,“八百壮士”用两根竹竿扎成旗杆,升起了当时上海唯一一面中国国旗。苏州河南岸的民众深受感动,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申报》在当天的特稿中报道:“天亮时分,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

战斗4天,孤军4年

四行仓库的抵抗一天不停止,日军就无法向苏州河南岸沪西一带的军队进击一步。29日上午,日军加大攻势,位于交通银行的敌军机关枪再次猛烈射击,同时盘旋在仓库上空的敌机开始企图轰炸。守在屋顶的战士用高射机关枪予以压制,使其不敢低飞。中午,日军出动数辆装甲车往来逡巡,守军以机枪对其射击,日军以山炮和机枪还击。此时包围仓库的敌军已有数百名,他们想借火力掩护发起总攻。这一幕被对岸的民众捕捉到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有一处战争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这是一场向全民和全世界直播的战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苏智良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谢晋元曾给孙元良写过一封信,也提过一个场景:“昨晨六时许,职亲手狙击,毙敌一名。河南岸同胞望见,咸拍掌欢呼。”而此时,当注意到敌军的总攻动向时,对岸民众有人高呼;有人拼接几块黑板,写字或画图说明;更有人设法将电话打入仓库,为其预警。

1937年10月31日,“八百壮士”撤入租界后被英军收缴了武器。

10月29日、30日两天,敌方联合步炮空军发起轮番进攻。杨瑞符曾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日军用探照灯照亮西藏路,以猛烈的机关枪封锁路口。十时许,敌火力更猛了,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大楼5层西面是一堵厚达50厘米的墙,被日军一炮又一炮轰出一个个洞口,“八百壮士”就利用敌军打出来的洞作为枪眼进行扫射。

由于四行仓库旁边就是租界,所有战斗也暴露在外国使节、各国新闻记者和商人的眼前。全世界看到,四行仓库大楼一侧已被炸开了大洞,但是中国军队仍然在抵抗日军的进攻。英国《泰晤士报》刊文称:“‘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保卫中国主权,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时任英军驻沪总司令史摩莱特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见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奋战4天,“八百壮士”共毙敌100余人,伤敌200—300人,自身伤亡37人。正当战士们誓与阵地共存亡时,日军不断向各国驻沪总领事和租界施压,使各国以“人道主义”为由,请求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八百壮士”撤离仓库。10月30日,蒋介石屈服了,下达撤退命令。

接到命令后,谢晋元感到惊异,此时仓库工事十分牢固,弹药物资充足,再战数周也不成问题。他当即表示:“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经上级多次劝说,他只能领命。

对于四行仓库保卫戰的结局,杨瑞符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是役也,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备受国人赞许、爱护,至深感愧!”

10月31日凌晨2时许,“八百壮士”在英军的协助下撤入租界。数十名伤员被转移治疗,其余人原定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再次对日军采取绥靖态度,收缴了“八百壮士”的武器,将他们羁留在一处90亩的空地上,也就是后来上海市民所说的孤军营。

谢继民收集了谢晋元在孤军营中写下的近50万字日记,在整理的过程中,更加理解父亲作为一名军人的忠诚与刚毅。“从日记中可看到,孤军营堪比俘虏营,但父亲依旧积极乐观,严格治军,每天早操前坚持升国旗仪式,国旗被收缴后,每天依然要‘精神升旗。正所谓战斗4天,孤军4年。”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率队早操时被汪伪收买的4名士兵刺杀,年仅36岁。

同年,日军占领上海租界。余下的“八百壮士”命运颠沛流离,有人被押送到各地做苦役,也有人逃脱后或加入当地游击队,或隐姓埋名度日。抗战胜利后,从全国各地回到上海的幸存者有100多人,他们来到四行仓库,搭棚为谢晋元守灵。2005年,“八百壮士”之一、91岁的杨养正来到四行仓库旧址,抱着谢晋元半身铜像痛哭不止。重回四行仓库,是他去世前最大的心愿。

“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是淞沪抗战中的一曲悲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诗中——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了“八百壮士”的事迹图片;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称“八百壮士”是英雄群体,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2015年,谢继民作为抗日英烈子女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当彩车驶过天安门时,人们向抗战老兵及英烈后代欢呼致敬。我们在车上也不停向两边观礼台招手致敬,很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那一刻我想,我们先辈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

“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记者曹聚仁曾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是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在这场长达3个月、双方投入兵力达百万的会战中,除了“八百壮士”,还有许多中国军队通过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1937年8月,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时任第三战区司令官的冯玉祥这样形容淞沪会战的惨烈:“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在吴淞口,日军登陆作战,来势汹汹。时任第54军第14师42旅代理旅长的郭汝瑰带领8000人上阵抗敌,5天时间只剩2000多人。他给师长霍揆彰写信:“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在主战场之一的罗店镇,从1937年8月24日起,攻防战持续了23天,白天日军凭借海空炮火优势将阵地夺取,夜里中国守军凭借夜幕以血肉之躯与敌拼杀,再将阵地夺回。20多天炮弹的倾泻将罗店夷为平地,遍地流淌着中国军人的鲜血。第18军第67师打到最后,从上万人变成一个团都不到,师长黄维发出日后广为人知的那句悲叹:“一寸山河一寸血!”

尽管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智良说:“首先,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其次,这3个月也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中国经济血脉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保存。”

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期间,中国人民之情绪已达沸点,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在淞沪会战最激烈时来到上海,后来他向罗斯福报告:“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國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在此背景下,国共终于再次携手,共赴国难。1937年8月10日,周恩来和朱德、叶剑英一起飞抵南京,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参加蒋介石召集的国防会议,并同蒋介石就国共合作进行第五次谈判。此时淞沪会战一触即发,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杭州一带岌岌可危。为了牵制日军,此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终于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愿望,双方达成协议。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当时,一些红军将士对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表示难以接受。为了做好思想工作,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抗日誓师大会上戴上了缀有国民党帽徽的军帽,带领全师官兵宣誓:“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把侵略者赶出去!”

9月22日,在中共的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号召全国:“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10月,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多年民族危机和矛盾的累压后,终于得以实现。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中国军民自抗击日寇以来的首次胜利——平型关大捷。这是八路军与日军的第一次交手,使全国第一次看到日本人是可以被打败的。当年10月至11月,国共军队配合,在晋北的忻口战役中歼灭日军2万余人。这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军事配合上的一次成功范例。美国《时代》周刊刊登过一段报道:曾被悬赏缉拿的将军和曾率军围剿他的对手——朱德与卫立煌,并肩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

苏智良说:“抗战期间,因为有了正面战场的会战,日军战线越拉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也是因为敌后战场对日军后方的强大打击和牵制,使正面战场得到了有力支持。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誓死卫国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两个战场,是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的意义。75年来,国家、民族、个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超过抗日战争那样国破家亡的困难。只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衡量,就会知道,今天,再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让我们这个民族屈服。”

猜你喜欢

仓库日军
填满仓库的方法
小猫看仓库
火焰喷射器重创日军
选哪个仓库好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消防设备
神头岭巧歼日军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
抗战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