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手投足”间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案例分析

2020-09-03高源刘珂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跨文化实践

高源 刘珂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存在着语言差异造成的阻碍,还有各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造成的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如手势语、身姿等。本文将以三个案例为例,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文化冲突;实践

一、非语言交际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网络媒体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不同文化的互动交融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就是最常见的通过语言传播信息、情感交流的形式。除此之外,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就是非语言交际,如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

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进行传递,可见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更注重语言交际的作用,忽视非语言交际,最终导致文化冲突。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合十礼”有讲究

赵同学的自述:在柬埔寨某学校,每次上午和下午放学时,都要在操場上排队。老师们整理完队伍以后,教导主任宣布放学,学生们陆续从我们面前走过。孩子们很懂礼貌,每个学生都会向我说“老师再见!”他们为了表示尊重,还加上了手势,把自己的双手合十并放在胸前比较高的位置。看到这一幕时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柬埔寨有“合十礼”,这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我第一反应就是给予回礼,于是我就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点头微笑并道“再见”。可顿时那些学生表情呆滞,以诧异的眼光看着我,我感到吃惊和不解,站在我旁边的本地老师赶紧帮我解了围,随后就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千万不可以这样做,他们对我们可以,但我们对他们是不可以的。”

分析:“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源自印度,流行于泰国、缅甸、柬埔寨、尼泊尔等佛教国家。合十礼最初只是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来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虽然合十礼在众多国家流行,但是各国在行合十礼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柬埔寨行合十礼分为五类:平辈份的人在行礼时,两手需举至胸前;公司内工作人员在向上级行礼时双手需到唇部;向父母、长辈、老师行合十礼时双手要到鼻子处;普通人见到政府官员和高僧时双手一般到眉毛即可;人们祈福时双手需到额头处。“合十礼”是柬埔寨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相见礼仪,它与长幼尊卑的次序紧密相连,严禁混乱。案例中的主人公就是因为不懂合十礼的具体讲究,按照中国文化中传统“礼尚往来”的思想,所以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

案例二、“距离产生美”

张瑶和王静是两个刚去美国任教的志愿者,他们一起去迪士尼游玩。由于排队等待购买门票的人很多,她们“紧贴”排在前面的美国女孩后面。见此状况,美国女孩主动向前移动了几步以拉开彼此的距离。随后,张瑶和王静也紧跟着向前移动,结果距离还没有拉开,于是美国女孩又向前挪动,而中国女孩紧跟其后。随后双方因为距离太近而发生争吵,双方恶语相向,影响极其恶劣。

分析:案例二的主要问题是出在体距语的文化差异上。体距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亲密度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交距离也有一定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Hall发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人社交距离大致相似:与家庭成员或者亲密的朋友,体距最小为0-6英寸,最大为6-18英寸;与普通朋友、师生,体距为1.5-4英尺;接待客人、业务洽谈时,体距一般为4-12英尺;演讲、各种仪式活动时体距则保持在12英尺以上。布罗斯纳安认为:“中国人的距离要比英语国家的人近;中国人聚集在一起时,彼此相距不过18英寸,英语国家的人在一起时,如果有局外人走进18英寸的范围,一定被看成是一种侵扰,而中国人却不一定有此感觉。他们看来,公开场合就是绝对公开的”。

从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交际的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要靠言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非言语行为的辅助,而交际者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往往也会影响到交际活动,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不同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际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对方对体距的看法和习惯,这对于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交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伤害到彼此的关系,使交际变得困难。案例二中的两位志愿者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美两种文化中社交时的体距差异,才导致交际失败。

案例三、“身势”风度

A老师是一名女性汉语教师,在赴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日子里,她认真传授课堂知识,努力和学生以及泰国同僚同事搞好关系,但还是有很多事情让她感到诧异与不适应。A老师第一次给泰国学生改作业时,本来只想让学生在旁边等着批改好后给学生纠错,结果没想到学生到自己跟前后,将作业交给老师,然后跪在地上等待老师批改纠错。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时候学生会跪在地上,有时甚至会跪卧在地上,这让A老师十分不解。

分析:中国与泰国都是尊师重道的国家。但是两者却存在极大的不同。应该说这是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存在孰优孰劣。

泰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文化历史的国家。在泰国,人们格外看重礼仪。学生在老师讲话或是从老师跟前经过的时候,也会注意弯腰甚至“跪行”,以避免自身高度超过上级、长辈或老师。在请老师改作业时,他们也需要跪在地上等候。所以在泰国经常可以看见老师坐着前面跪着一列学生的景象。

这些礼仪不同于中国的普通礼仪,蕴含着浓浓的宗教色彩。可以说宗教是泰国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泰国,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人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泰国的教育主要存在有三种形式,一是主要存在于皇城内的宫廷教育,二是坊间手工业者们的师徒传艺,三是由僧侣们在寺内进行的佛寺教育。在佛寺众多而且穷人居多的古泰国,佛寺教育是主流的教育形式。而到了现代泰国的寺庙学校逐渐被现代学校所取代,传授学生知识的也从僧侣变成了教师,但泰国人对教授知识的人的尊敬并没有减弱。

中国也存在很多像老师表示尊敬的例子。比如程门立雪,负弩前驱,再比如宋濂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但是对相信“男儿膝下有黄金”的中国人来说,泰国如此频繁的跪拜礼,是较难理解和接受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找到中泰师生礼仪间的不同,充分尊重泰国的风俗,不能将国内的习惯和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泰国学生,这也是对泰国学生最好的关怀与尊敬。

总结、案例一的手势语,案例二的体距语,案例三的身势语,其实都是非语言交际手段。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语言的交际,是在交际过程中不使用口头或文字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沟通方式。其实质还是在某些形式背后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它是由使用这些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人群约定俗成的。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形式与意义的规定是不同的。有些相同的形式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在英美国家,用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表示OK,意指同意或接受;而在突尼斯等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表示数字0,意指算不了什么、不屑一顾。有些不同的形式代表了相同的含义,比如表示同意或认可,我们中国人是点头,而印度人是摇头。之所以出现文化冲突就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者没有事先了解这些差异。三个案例的文化冲突从表面看是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但隐藏在背后的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观念的差异。比如案例一是手势语的差异,但它反映了柬埔寨的等级观念与志愿者“礼尚往来”观念的不同,案例二是体距语的差异,它反映了美国的个人意识与中国的群体意识的差异,案例三是体势语的差异,它反映了中国的礼仪文化与泰国的宗教文化的差异。

从上述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非语言交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它与语言交际相互补充。它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使用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非语言行为习而不察,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缺乏了解或理解偏差,极易引起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困难和交际失误。因此,非语言交际是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了解和熟悉的重要部分。

三、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对策

1.理论

(1)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作用。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之一,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有利于教学信息顺利传递,有利于组织、优化教学,以加大教学信息密度。不合理的使用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导致文化冲突。但是,在对外汉语人的眼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语言交际方式、规则等等,非语言交际行为却很少被人提及。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部分。

(2)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习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背景文化与教师的背景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汉语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习俗,掌握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课堂内外非语言交际行为之间的不同,缩小师生之间认知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排除对交际信息的误解和文化冲突,尽可能地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3)教师应加强对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调查表明,学生获取非语言交际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在课本中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二是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汉语教师通过语气、语调及手势传递的信息;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课外活动中了解到一些非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内容与汉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文化差异,更加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言语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结合,使交际更加顺利和谐。

2.实践

(1)尊重差异和避免冲突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差异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要注重“移情策略”,“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和“文化偏见”的思想一定要摒弃。不能因为某一时期两国的政治关系而对学生也产生偏见,避免冲突既指避免心理上的冲突,也指避免身体上的冲突,既要心理上接受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又要身体力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意识到,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可能比语言的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还要严重。

(2)入乡随俗和求同存异相結合的原则。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加思考地使用自己习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但是在国外生活,就要了解、学习、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在华的汉语课堂中,教师除了要耐心解答不同生活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用“求同存异”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来看待自己不能理解的一些现象。教师在教学期间以及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期间要做好榜样,客观地看待存在的差异,不可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

(3)适度适量与自然协调相结合的原则。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但是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比如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亲和力,常常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如放声大笑、和学生勾肩搭背等。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可能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但是也可能让部分学生觉得教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让自己的体态语大方得体,要合理利用副语言。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教学内容配合起来,做到流畅自然,不刻板生硬。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也需要交际双方逐步在语言、生活、交际和思维等方面对目的文化适应过渡,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身份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帮助交际双方理解与适应相关文化内涵与差异,这种文化适应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间为同步发展关系,跨文化中非言语交际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展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轻松愉快地与他人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2

[2]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60

[3]刘珣、崔永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141

[4]赵志.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柬泰生活禁忌对比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9

[5]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体距语[J].甘肃科技,2009.25(17)

[6]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35-38

[7]田慧敏.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符号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0):120-121

[8]冯欢.语言形式的多层次性及其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26-27

[9]肖景恒.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以对韩国学生教学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高源(1996--)男,江苏省泰州市人,汉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刘珂(1994--)女,浙江省宁波市人,汉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跨文化实践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