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综述

2020-09-02王琦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述评研究方法

王琦

【摘 要】本文对流行音乐领域中,发表在音乐类核心期刊、各大音乐学院学报上的文章以及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总结,对现有文献中所运用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把握流行音乐的整体发展状况,了解流行音乐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方法;述评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81-02

一、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流行音乐进行的研究

(一)音乐史学研究

运用史学的方法,把流行音乐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考察,对于全面认识流行音乐、明确分析流行音乐有重要的意义,再加以相关音乐知识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辅助,能加深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与探索。徐元勇的《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从历史视角对流行音乐进行界定和梳理,认为中国流行音乐史属于音乐史学研究范畴,其研究史观、史料、史实等,都可参照音乐史学学科标准。刘筱的《另类的流行》以及李明哲的《20世纪的美国嘻哈(说唱)乐》从音乐史学的角度,介绍了美国嘻哈乐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大致过程,然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考量,探究嘻哈乐的成因,试图对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中的社会地位、表现内涵等进行探讨。

(二)音乐美学(审美)研究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理论学科,不单单是对某部音乐作品作出解释,而是寻求并解答一些有关音乐艺术共同规律的问题。在流行音乐研究中运用音乐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有:雷美琴的《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特质的流变及其社会动因》,从流行音乐内在发展动力和外在社会动因的相互作用出发,得出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审美趣味更趋多层次多元化的结论;王利娟的《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柯远的《摇滚的美学:中国大陆摇滚音乐研究》,从大众审美情趣方面,展现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嬗变的原因和所形成的审美特征。

(三)音乐社会学研究

运用社会学与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结合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对其在社会中的受众群体、个案展开研究,也是流行音乐研究中的热门方法。王思琦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倾向的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倾向进行调查研究。刘雅丛的《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通过对大学生与部分高中生进行的“有关流行音乐欣赏”的问卷调查,分析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里传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指出对流行音乐理性认识的应对策略。

(四)文化学、艺术学的研究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学、艺术学领域中,把流行音乐纳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周晓燕的《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梳理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论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殷莹的《大众文化的复杂面向——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中心的研究》,通过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中心的经验考察与分析,试图揭示大众文化的同质论、庸俗论与市场支配论三种主导理论的失误与局限。

(五)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

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是两种紧密相关的事物,流行音乐的繁荣局面得益于大众传播技术、产业规划、经济、政治的发展。罗艳妮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作用》、马军红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探究》以及任飞的《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用传播学的视角展现传媒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秦然然的《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与李皎的《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等文,从文化产业模式以及经济等视角论述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运用政治学方法研究流行音乐的文章有:冯冠华的《从<夜来香>到<七里香>:通过流行音乐分析台湾在大陆的软实力》,通过台湾流行音乐超越了两岸之间历史、边界、国家认同等政治因素,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性效果。

二、对于流行音乐中不同研究对象的研究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文化特征、功能研究

在流行音乐发展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概念界定与使用一直饱受争议,概念的模糊,影响了流行音乐研究的深入。王思琦的《“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列举了“流行音乐”的多种含义,并通过流行音乐的9种文化特征更深入、全面地对其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不仅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流行音乐”的内涵,也明确了“流行音乐”概念在理论研究中的使用。此外,他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以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为依据,结合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音乐现象,论述流行音乐的积极与消极文化功能,并对其功能间的转换做出理论分析。

(二)流行音乐教育研究

对教育领域的研究是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流行音乐也不例外。随着流行音乐在我国迅猛发展,流行音樂逐渐成为理论研究与教学的热门课题。曹洋的《目前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总结几十年来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找出优点,分析不足,为这一学科在当下和今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借鉴。樊祖荫、谢嘉幸的《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以教育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对当前的音乐教育进行探索与反思。王建元的《从我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谈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从学科基本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对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做出宏观审视与分析,认为流行音乐教育应当是一个与古典音乐教育及传统音乐教育相并立的独立体系,并提出若干具体倡议。

(三)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研究

流行歌曲是接触流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流行歌曲的演唱又是流行音乐的二度创作,两者都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环节。张燚的《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风格发展脉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流行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的发展脉络,归纳出影响流行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的综合因素,并对不同流行歌手及其演唱技巧进行分类。此外他的文章《谁的声音?——电子时代的流行歌曲演唱刍议》和《被观看的音乐——流行歌曲的视觉文化认知》分别探讨电子技术以及视觉文化对流行歌曲的影响。

三、对流行音乐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述评

(一)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出现

从上述的文献梳理来看,流行音乐的研究对象呈现多元化倾向,并出现了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模式也被运用在流行音乐的研究中。研究者能够在中国语境当中,呈现出中国流行音乐的社会现实,把握流行音乐发展的整体动向,总体研究呈现良好态势。

(二)选题重复,体系不健全

发现新兴事物对于流行音乐研究来说极为重要,但目前研究的洞察力相对来说还不够敏锐。其次,流行音乐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建立属于流行音乐的学科体系。由于流行音乐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历史不长,研究成果显得零散、不够系统、不够全面,诸多问題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分析。

(三)缺乏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微观研究

学术理论研究者与流行音乐专业人士缺少交流与沟通,缺少亲历者,使学术研究难以掌握流行音乐最新风向,对探其本质造成了一定阻碍,只能从“间接”中获取“直接”信息。流行音乐的微观研究不全面,对其具体的音乐类型以及个案研究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只有对局部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之后,才能把握流行音乐的整体动向。要借鉴其他学科的合适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流行音乐研究当中,开创新思路、新论点、新方法,让流行音乐既不脱离音乐实践,又与音乐生活相结合。

四、结语

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还需在多维视野中拓宽思路,拓展研究范围、研究类别,以及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研究仍需加强。在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研究成果相对繁荣的今天,流行音乐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J].中国音乐学,2008,(4):65-70.

[2]刘筱.另类的流行[D].武汉音乐学院,2005.

[3]李明哲.20世纪的美国嘻哈(说唱)乐[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雷美琴.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特质的流变及其社会动因[J].人民音乐,2014,(8):70-73.

[5]王利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6]柯远.摇滚的美学:中国大陆摇滚音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7]王思琦.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倾向的个案研究[J].人民音乐,2009,2:92-94.

[8]刘雅丛.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D].天津音乐学院,2007.

[9]周晓燕.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0]殷莹.大众文化的复杂面向——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中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罗艳妮.大众传播媒介在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作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6.

[12]马军红.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探究[D].河北大学,2009.

[13]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4]秦然然.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D].山东大学,2011.

[15]李姣.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6]冯冠华.从<夜来香>到<七里香>:通过流行音乐分析台湾在大陆的软实力[D].南京大学,2013.

[17]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2003,(3):80-83.

[18]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2):38-43.

[19]曹洋.目前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08,(3):152-154.

[20]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2):23-38.

[21]王建元.从我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谈流行音乐学科建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7,(1):76-79.

[22]张燚.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风格发展脉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张燚.谁的声音?——电子时代的流行歌曲演唱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3):97-101.

[24]张燚.被观看的音乐——流行歌曲的视觉文化认知[J].人民音乐,2010,(5):84-86.

作者简介:王 琦(1996-),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述评研究方法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