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竹笛曲《山村迎亲人》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
2020-09-02孟祥飞
孟祥飞
【摘 要】竹笛曲《山村迎亲人》是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创作的一首经典竹笛代表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作曲家多以歌颂党、歌颂国家为创作背景进行创作。《山村迎亲人》这首作品集传统民族音乐素材、丰富的演奏技巧、动人的情感以及结合西方先进的创作手法于一体,至今仍然是许多专业演奏员和竹笛爱好者比赛、演出的重要演奏曲目之一。 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感情表达等方面入手来探究整首作品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山村迎亲人》;1966年;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67-02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竹笛为中国最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越发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竹笛艺术是民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竹笛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至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竹笛也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超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脍炙人口的传承性一直不断发展。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我国早一批的竹笛演奏家如冯子存、赵松庭等人将竹笛演奏搬上大雅舞台。竹笛也划分得更为细致,大体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各自有各的特点。南派多为曲笛,音色柔美,曲调委婉动听,多用长时值音、长波音等演奏技巧,如江南丝竹、鼓吹乐等演奏形式。这要求演奏者演奏细腻柔和、多温文儒雅之气,典型代表作品如《春到湘江》《水乡船歌》《江南小景》等。北派竹笛作品多用F调、G调梆笛,音色非常高亢,并且多用颤音、打音、花舌等演奏技巧。重视与北方戏曲音乐相结合,如晋北二人台、河北梆子、吹歌等演奏形式中。独奏曲也应运而生,代表作品如《喜相逢》《牧民新歌》《塞上铁骑》等。简广易大师的这首竹笛独奏曲《山村迎亲人》就是北派乐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竹笛曲《山村迎亲人》的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这一时期我国文艺发展呈现出“畸形”的趋势,但是也没有影响我国竹笛艺术的稳步发展,出现了如俞逊发、李镇、简广易、蒋国基等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是描绘祖国秀丽山河、歌颂党和国家、歌颂美好新生活和人民生活风貌的作品。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多重压迫下,简广易先生在结合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外国的先进作曲手法,并且结合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晋北二人台”中汲取创作元素。二人台主要存在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当地的人民很朴素,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形式就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中产生了。当年简广易老师就是下乡演出时,被这种田间地头的形式所吸引,从而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村迎亲人》。这首竹笛独奏曲运用了生动的民族曲调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了解放军和人民的浓浓鱼水情,两者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简广易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充分吸收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并且在结合北派竹笛演奏技巧的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的音乐元素和社会背景进行创作。这首作品现在仍是众多竹笛比赛、演出、音乐会的必备曲目之一,深受各界喜爱。
二、竹笛曲《山村迎亲人》的演奏技巧
这首竹笛独奏曲在演奏流传的过程中,可全按作2或者全按作3两种指法演奏。两种指法各有千秋:理论上筒音3比筒音2更难一些,但是筒音3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展示吹奏技巧。乐曲半孔指法较为频繁,难度较大,对演奏者的基本功和乐曲领悟能力要求很高。作品深刻地沿袭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在吹奏过程中,要注意演奏技巧的同时,还要把握乐段的整体性、连贯性、生动性。这首独奏曲为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热烈欢腾的快板,主题为两个不同力度反复,第一遍强吹,第二遍弱奏。随后在晋北二人台的旋律基础上加花变奏,用抹音、花舌等演奏技巧结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基调将作品推到第一个小高潮;第二部分:深情的慢板乐章,作曲家将竹笛化为一位讲故事的长者,娓娓道来的旋律,似乎在诉说当年生活如此之苦,人民子弟兵是如何帮助百姓们脱离苦难的。在吹奏慢板乐章时要注意力度不要太大,给人倾诉、娓娓道来的感觉。在吹奏中也要注意音色的把握,音色要饱满;第三部分:比第一章速度更快的快板,速度由慢渐快,在其中大量运用吐音、花舌、颤音、抹音等吹奏技巧逐渐把奔腾热烈的气氛推向全曲的高潮。在急板中再现慢板的主题旋律,加深了听众对乐曲主旋律的印象,并与乐队伴奏遥相呼应,从而取得绘声绘色的音乐效果。深化了主题,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进行升华。在急板中,加入了飞指等炫技性的吹奏技法,注意在吹奏时保持速度的基础上不能给人以慌乱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简广易大师在为这首独奏曲编排伴奏时也颇有讲究,没有按照传统的乐队配置,而是融合了西洋复调等演奏技法进行创作。竹笛吹奏主旋律与乐队演奏主旋律遥相呼应,紧扣主题,从而更加升华主旨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乐曲几乎涵盖了竹笛北派的所有的演奏技巧,如打音、颤音、飞指、花舌等演奏技巧在乐曲中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虽然使用了繁复技巧,但没有给人繁复的感觉,完美展示了竹笛北派的演奏技巧。北派竹笛往往音域宽广,乐句起伏伸缩性很大,节奏明快,演奏上喜用顿打赠颤等演奏技巧来丰富乐曲表现力和情感。上文已经提到这首乐曲吸收的是晋北“二人台”的音乐素材,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进行创作。因此这首作品在吹奏时应特别注意“气”的运用,无论是气息的强弱处理上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乐曲的慢板和快板中运用了多处的气震音,所谓的气震音指的是依靠腹腔和横膈膜交替控制气流,使气流呈现一种均匀且规则的震动,从而取得要表达的音色效果。同样为了体现北派竹笛的特点,“舌”上功夫也要求演奏者达到一定水平,大篇幅地运用了雙吐、三吐、花舌等吐音技法。吐音主要是演奏者在保持自然吹奏的基础上,靠舌头来阻断气流,类似发出“吐”和“库”的声音。在最后的急板,作者巧妙地运用“飞指”等“指”的技法来丰富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和北派竹笛的演奏特征。另外,较多半孔指法的运用也要求吹奏者要熟练掌握音准节奏的变化,音准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也是这首竹笛独奏曲的难度和挑战性所在,演奏者既要注意音准又要把握宏观的音程关系。
三、竹笛曲《山村迎亲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说作品往往要抒情,想演奏好一首作品,一定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竹笛独奏曲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的深厚情谊,军民浓浓的鱼水之情。第一部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象征性乐句的出现为全曲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慢板,速度平稳且缓慢,深情回忆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之情,描绘解放军们与乡亲们依依不舍分别的场景;第三部分速度由慢渐快,并用诸多演奏技巧,以更奔腾欢快的速度进行,表现老百姓们对未来美好和平生活的憧憬,体会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国家的深深思恋之情,深刻表现出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这首竹笛独奏曲时,乐句处理方法、气口换气方式不同,以至于我们听众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要想取得“声情并茂”的意境,除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之外,演奏者也要在自己吹奏乐曲的过程中多加思考,融入自身的作品体会。不要仅仅注重炫技,要把技巧带入到情感中。通过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来烘托整首乐曲传达的意境。同样在传达情感时,我们可以用肢体动作带动整个演奏,让听众“看”到情感所在之处也是考验一位演奏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简广易大师一生优秀作品颇丰,如《牧民新歌》《欢乐的茶山》《山村迎亲人》等作品都是近现代优秀的竹笛独奏曲佳作。在创作过程中简广易大师特别注重对西方演奏技巧的借鉴,歌颂生活,赞美生活,用如歌的曲调去抒发个人的理想是他创作的初衷。简广易大师并不追求华丽的演奏效果,而更加注重表达曲子的意境。由情叙事,借事抒情。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竹笛独奏曲时要充分了解此曲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扎实地掌握演奏技法的同时,带着情感去演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动听众,传达此曲的实际意义。
不得不说从以前的“小众”音乐到现在的全民普及,竹笛越来越国际化,甚至到了可以代表我国形象同世界各国建交的地步。新中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而是更加追求高素质的精神生活。作为民乐艺术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让民乐“根正苗红”,科学、系统、规范、健康地去傳承。作为民乐艺术的传播者,我们有能力让民乐“发扬光大”;作为民乐艺术的教授者,我们有责任让民乐艺术普及发展,始终牢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对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参考文献:
[1]张维良.当代竹笛艺术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郝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黄河之声,2007.
[3]张维良.20 世纪笛子名曲(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徐宗科.当代中国竹笛音乐发展脉络[J].乐府新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