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农村村民日常生活的新期盼

2020-09-02刘倩倩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村民生态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民变化最大,农村基层社会变化最大。

关键词:乡村振兴,日常生活

2005年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农村建设”,随后,我们的农村开始发生新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河南是农业大省,按照今年两会习总书记对河南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人口最多的省份。特别是2019年3月8日,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当了28年的党支部书记的李连成,向总书记讲述了“农民的八个梦想”。习总书记指出“这八个梦想正是我现在希望听到的”。国家顶层决策者对河南发展的定位、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引发了河南人民对“三农”问题的热切关注。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设计

(一)宏观与微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既有过辉煌,又历经苦难,既有过曲折,又能在曲折中前进,国家形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进。从近代开始,我们见证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和艰难前行中华民国,一直没能实现国家的崛起,直到新中国建立,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证明宏观政治进程是由众多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微观政治现象组成的,这种微观既体现在国家各领域的表象,又呈现在政治文化和国家观念,既表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又深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本篇文章试图从微观入手,以巩义一个村为切入点,通过观察村民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观察村民生活的时代变迁,以期彰显新中国成立后70年农村的发展变化,补充基层研究涉及不多的领域。

(二)历史与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同全国其它广大农村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生活稳步提高。2019年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巩义选取了竹林镇作为第一批县处级领导教育培训基地,笔者通过这次主题教育对竹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竹林七十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山村的夜晚不再漆黑,游客络绎不绝,水果、零食等各种食品供应不断,过去因为交通问题,村里人几乎一年去不了几次县城,如今只要想去,坐公交、打滴滴,开私家车就能从山区开往县城。

二、美好生活的时代期许

(一)政治层面的期许:党建引领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我们要站稳脚下的这片土地,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其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二)物质层面的期望: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

在村民美好生活需求中,物质层面的期盼成为村民美好生活想望的基石。在调研过程中,无论是留守村子的人,还是外出打工的人,都表达了不止要“生存”,更要“活得更好”的愿望,这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维度,或者从人性欲望多元思量上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的发展还有许多滞后的地方,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表征。在这样的现实考虑下,“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基层社会的经济,为该社会成员提供可靠的利益分配和物质方面的基本保障。习总书记同志指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兴旺,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三)精神层面的期盼: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铸魂工程,也是农村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而重要一环。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融合”: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当前,有些农村还存在着婚丧陋俗、重男轻女、盲目攀比、子女不孝、封建迷信等落后观念,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村民日常生活中感知幸福的价值期盼。对于农村而言,它是一种对落后的拒斥和对文明的想望,即乡风文明的期盼。乡风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文化乡村,二是建设信仰乡村、三是建设道德乡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升村民的道德修养,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公共精神、公民美德,让文化入人心,暖人心。

(四)社会层面的期待:治理有效

随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的提升,参政水平与治理能力的提高,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因此对于社会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这种社会期待的具体内容为:一是坚持自治;二是坚持法治;三是坚持德治。村组织以道德来约束、规范乡村社会,可以形成良好的乡村秩序。自治、法治、德治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三者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三治融合实现乡村善治。

(五)生态层面的期冀: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隐喻,也是农村安居乐业的集体宿愿。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比起城市来说,农村有着天然的生態优势和资源优势。习总书记同志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对于生态宜居,它主要包涵两层意思:一是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农房整治、完善乡村排污系统、垃圾分类,改善农村环境。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二是文明素质的“人文生态”。秉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保证农村大气质量、水资源质量、土壤质量、负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这些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达标并且趋于优良。三是保护传统村落营造“生态美”。9月份,习总书记考察新县田铺,习总书记先后走进“匠心工坊”手工艺品店、“老家寒舍”民宿店、“不秋草”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并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营造“生态美”。

在当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增强人民满意度的意义越来越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尤其需要以更为自觉的态度,秉承人民价值、人民立场、人民理念,通过专项性的政府政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简介:

刘倩倩(1991.04—),女,汉,河南,助理讲师,硕士学历,巩义党校,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总书记村民生态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时局图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