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宠物文化的产业化
2020-09-02苏杭连子涵高小双
苏杭 连子涵 高小双
一、什么是宠物文化
指人们为了精神目的,而不是為了经济目的而豢养生物从而获得快乐满足的一种和谐的生活理念
二、西方宠物文化发展的起源
古代文明
从游牧猎人到定居农民的人类生活逐渐发生变化,大约在8000年前,即所谓的中东肥沃新月。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但是大约在这个时候,猫也变得与人无关。房屋,谷仓和谷物商店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利基,而老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小型野生fe鱼的青睐)迅速利用了这一环境。跟随这些啮齿动物进入人类住区的猫本来可以被容忍,甚至可能被鼓励,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麻烦的害虫。
在某些古代文明中,狗通常在死亡习惯方面也可能具有文化意义。在某些情况下,死者被故意放逐给狗食用,因为认为死者的灵魂必须经过狗才能到达来世。狗与死亡之间的这些早期联系逐渐演变成一种信念,即狗可以避开或防止死亡。在古希腊,狗因其治愈疾病的能力而被保留为神庙中的联合治疗师。这可以被视为我们现代使用治疗犬帮助各种情况的人的先驱。
统治阶级或贵族阶级对宠物的所有权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这个时代的壁画描绘了法老王饲养伴侣动物的过程。中国的许多世代皇帝都养狗,它们通常是被湿的护士哺乳的小狗,以及成年后由自己的仆人抚养的狗。希腊和罗马贵族也是狂热的宠物饲养者。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不重要。随着这种变化,人们开始认为人类对所有动物都具有统治权。尽管动物失去了很多宗教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但有些动物仍然与人类紧密相连,但在同伴的作用下却微妙。
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欧洲,从公元13至15世纪,养宠物在贵族和一些高级神职人员中很流行。圈养狗在贵族贵妇中很流行,而雄性贵族则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更“有用”的动物上,例如猎狗和猎鹰。在此期间,狩猎或“小品”对贵族来说是重要的象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随着追逐不同采石场而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猎犬,犬种遍布欧洲。
然而,基督教教堂对饲养宠物不满意。教会领袖建议将用于这些动物的食物提供给穷人。但是,教会可能更担心与动物的紧密联系与异教徒的崇拜紧密相关。在审判期间,对宠物的偏见达到了顶峰,反对异端的证据经常包括与动物的紧密联系。
养宠物的兴起
直到17世纪末,宠物保管在欧洲才被普遍接受,直到18世纪后期,中产阶级才开始养宠物。目前的宠物饲养方式可能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发明。这时,它被视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而自然世界本身已不再被视为威胁。这也使人对自然的统治有了明显的展现。
自罗马时代以来,英国一直是犬类繁殖的中心,1859年在纽卡斯尔举行了首批针对Pointer和Setter犬种的正式比赛。但是,直到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时,人们对各种特征的继承还是知之甚少 。从那时起,随着严格的繁殖标准的建立,犬种变得更加正规化。
维多利亚时代养宠物的做法也反映了当时的其他社会态度。饲养宠物被认为不适合“下层阶级”,因为它被认为是鼓励忽略其他社会职责。
现代社会中的宠物饲养
在当今社会中,狗具有许多功能,从装饰性到地位的象征,都可以作为助手和伴侣。狗也可以充当个人表达的渠道,因为人们会在自己拥有的品种中表达自己的个性
三、西方宠物文化的环境发展
由于西方宠物业的起步比较早,文化也很深,所以西方对宠物业的立法和规范特别完善,与宠物相关行业的自律性也很高,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政府及行业的引导是西方宠物业的发展根基。西方宠物业立法已完善到如果要养宠物,主人必须要参加培训和考核的地步,政府还会考察饲养人是否有经济能力和不具备养宠物的知识,当你具备养宠物的资格后,政府才会批准你去养。在西方养宠物的目地很多,有的是活跃家庭气氛,有的则是想参加宠物展或是宠物比赛。
四、西方宠物文化的相关产业发展
至于西方宠物业的市场状态,也都是特别成熟,从产业链上游的宠物用品和食品的生产,到中游宠物的销售,再到下游如宠物美容、宠物服装、宠物摄影等为宠物提供的各种服务。行业已经被高度细分,西方的政府部门也为宠物业设定了入门槛来规范,比如在西方想开设一家宠物美容服务机构,必须拿到宠物美容的从业资格,对企业注册资金也有要求。
除了常见的一些产业链条外,西方还穿插了一些提高宠物品质的环节,欧美自十九世纪中期就开始运作犬展,而且把其当做一种产业去做,相比犬展,宠物类比赛更是得到了更多饲养者的推崇,而为了拿到好的名次,宠物主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宠物品质,宠物拿到名次也是对身价的一种提高。由宠物比赛也衍生出了相关产业,如比赛组织者、赞助者、在比赛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食品和用品展览。此外西方宠物相关协会通过比赛来为宠物做认证,认证宠物的纯种度。制定一些宠物的优秀标准。
甚至在英国女王的伯明翰宫里,女王陛下也亲自饲养了大量的宠物猫和宠物狗。可见宠物文化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其实饲养宠物对于人类有非常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成人可以通过和宠物的交流消除孤独感;儿童可以在和宠物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分享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层面的积极因素,美国的好莱坞,法国的戛纳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中经常都会上映全部由宠物演员扮演的儿童影片,如《导盲犬小Q》、《狗狗心事》、《神犬小伙伴》、《新灵犬莱西》、《小猪贝贝》、《加菲猫》等。
五、西方宠物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撸猫”、“吸狗”在近两年成为一种风潮,养宠群体加速扩大,宠物经济持续增长。有观点称千亿规模的宠物行业将迎来大爆发目前,在我国宠物行业市场中,国外品牌产品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只占20%的市场份额。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和宠物行业国产化,国内企业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
但基于中西方宠物文化的差异和中国目前还保存有较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样的现状,中国宠物经济的最终发展速度和程度将远远落后于美欧国家。一是中国喜爱养宠的人群虽然在增加,但反对或反感养宠的人群也比较庞大。据调查,美国家庭养宠比例约为55.96%,日本约为29.4%。而我国目前北京为7.59%,上海为4.60%,全国仅为1.7%[4]。即使在饲养率还如此低的水平下,因为养宠物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呈现出迅速增长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于国外,特别是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住户比较多,养宠空间和对宠物饲养者的限制和要求比较多;一方面是宠物饲养者的不文明养宠方式和社会管理缺失所引发的流浪猫狗问题、宠物袭击路人问题、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种种问题,也激起了网上要求禁养、限养宠物的声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传统宠物文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据《2015中国宠物主人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养宠人群的年轻化特征十分显著,“80后”及“90后”一共占养宠群体的79.5%,这与国外老年人养宠比例比较高正好相反。说明还有相当多的人抱有养宠物就是“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这样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