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禹域鸿爪》中解读内藤湖南的中国南兴北衰之观点

2020-09-02曾璐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

摘 要:《禹域鸿爪》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在1899年第一次旅华时所著游记。全书以内藤的由北至南的旅行见闻为线索,详细描绘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以及与近代中国学人的谈话等内容。本文旨在以书中描写南北地理环境、风土人文、经济发展等游记部分为主要论述对象,对其中所表现的内藤湖南的近代中国南兴北衰的观点进行论证。

关键词:内藤湖南;禹域鸿爪;南兴北衰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局势发生剧烈动荡,许多日本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在这期间,日本文人间掀起了一阵中国旅行的热潮,并留下了许多具有研究意义的旅华游记。通过分析这些游记,不仅能一窥近代中国风土人情,还能从中考察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游记之一则是日本近代中国学家内藤湖南第一次访华时所著《禹域鸿爪》。

内藤湖南,原名内藤虎次郎,日本著名汉学家,具有深厚的汉学修养,其在中国史领域所提出的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对中国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内藤湖南一生数十次来访中国,《禹域鸿爪》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所写下的游记,记录了内藤湖南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游历中国的所见所闻。而通过分析该游记中内藤湖南笔下南北地区风土人情之差异,不仅得以解读内藤湖南的近代中国南兴北衰的观点,也对我们重新认识国民初期初期的中国风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南北地区地理环境差异

(一)北方地理环境

1899年9月9日,内藤湖南作为《万朝报》的记者被派往中国,开始了近三个月的中国旅行。在船驶入山东地界,陆军进攻威海时登陆上岸的荣城湾之景即构成内藤对中国北方风景第一瞥。“...成山一片荒秃,山脚土呈赭色...俨然南画中常见之景物。”土地贫瘠,山群荒凉,这是内藤对中国北方的第一印象。内藤在见此景之时,不由得生出“国家之衰敝荒凉...令人惟有痛惜。”之感叹。随后,由塘沽车站乘火车往天津租借时,在火车上观赏沿途风景,“...天色与原野的相接处呈现为黄褐色...”而或许也是因为北方土地贫瘠,草木稀少的缘故,路边随处可见的马匹也十分矮小而精瘦,“...到处是星罗棋布的坟墓,泥土本少黏性,风吹雨打过后,棺木的棱角便裸露在了外面,惨不忍睹。”描绘出北方地力衰退,土地荒漠化严重和郊区野塚遍地的荒凉之景。

到达北京之后,这一尘土飞扬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城中泥土呈灰色...脚一踩上去,便飞扬起来...”空气污染之严重,甚至步行数分钟,“衣服便都变成了灰白。”而如果坐上马车驴车行动,这一情形就更严重了,“人影马影便都淹埋在了尘沙之中。”而当时北京皇城内的风貌也没有例外,内藤和友人在北京的城墙上设宴赏月时有感而发:“...茂盛的杂草没过了人头。”处处显现出一片衰败荒凉的景象。“...眺望中的都城,但觉无限凄凉,以致无法想象,这便是当今君临于四亿生灵之上的大清皇帝栖居的皇城,故而惟有潸然泪下。”连国家的中心都荒凉至此,可见当时北方地力的衰退形势。内藤在游记中用大量文字描绘了北方的风土,以黄尘灰土为底色,勾勒出一幅草木枯荣,地力竭蹶之北方景象。

而内藤将这一衰退的原因与北方水势消退的情况联系起来:“天津租界之盛衰,实与白河休戚相关。...河道益发迂回,河底日趋淤塞。以往涨潮时,千吨以上船舶都能靠泊租界岸边,如今则连小轮船都难以上下其间...则难矣哉!”

在内藤游历过天津、北京后,对北方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尘土飞扬,山秃水枯的印象。在他對北方风景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无一不显示出当时北方地区衰退没落之势,也表达了自己怀古伤今,对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当下衰退的现状感到惋惜之情。

(二)南方地理环境

10月15日,内藤在天津登上玄海丸轮,由长江到达申江埠头,开始了中国南方之旅。关于上海的书籍资料在当时日本已有不少,因此内藤在到达上海之前已对上海有所了解。对于上海郊外的风景,内藤作了如下描述:“上海郊外,草树畅茂,禾谷丛生,青葱芊绵...极目远眺,不见一处山峦,平衍千里...”从中得以感受到上海地区绿水青山,草木苍润的兴盛景象。再对比北方的风貌“燕京近旁之山石巍垒,危峰雄峙,尤其是水冽士厚,气候高寒,因其草木皆强干而丰本...”认为南北两地的山石,地势,草木,虫鸟“无一相类者也。”而在进入南方以来,“始逢雨天。但觉阴湿之气,砭彻肌肤。”对比北方的气候则“闻北地犹为干旱所苦,皇帝频频敕使祈雨”。乘轮船前往杭州,在沿黄浦江朔江而上,游览江边景色之时“南国沃土,纵目远眺,但见草树葱郁,带着雨意,色泽愈发翠绿了。”抵达杭州后,内藤曳舟西湖,沉浸在烟雨朦胧,风景秀美的西湖美景之中“孤山、宝石山一带,灯火点点,坠落水面,暝色渐深,水烟微茫,仿佛行走于牧溪之水墨山水中。”描绘出一幅草木繁盛,山水如画的南国之景。

在由狼山渡至江阴的航行中,内藤描写了南方江流:“江流开阔处,宽逾四五海里,最狭处也不下二海里。”因其太过宽广,“大江恣肆汪洋,其为江乎,抑或为海平,殊难分辨。”与其在北方时所述白河的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内藤对南方景色的描写中,其主色调则是绿色。所至之处,草木皆翠樾可掬,山石苍润,一派生机。南方的烟雨朦胧也与北方飞沙走石的截然相反,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盎然绿意下,显现出无限的活力。可见南方地力环境兴盛,土地肥沃的形势。对比内藤笔下描写南北水土的差异,体现了内藤在游历南北山水后其中国观的变化,以及对近代中国北方衰退而南方兴盛的观点的形成。

二、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一)北方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内藤显得不甚乐观。通过对外国人在北方地区的贸易数量及规模的分析来看,他认为“甲午战事之后,前景似乎并不明朗。”

在天津凭吊甲午中日战争时殒命友人的时候,也描述了天津城的发展状况。友人的亡身之地据说位于天津西门外,“但见千百个不知其名者的土馒头,零零星星地,与渺茫的原野浑然一色。”天津城中最繁华的街道附近即是如此荒凉凄惨的坟冢。不仅经济发展不乐观,就连曾经闻名的旅游景点如今也颓废了。因温泉而出名的汤山行宫,“如今颓圮已极...壮伟华丽之温泉池,数十间屋宇早已破败得面目全非。”全不见曾经辉煌壮丽的景象,现今只要投入一元,数人都可以入浴。

由内藤对北方的描述看来,北方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发展的前景也不太乐观。在内藤从历史中了解到的文明古国的兴盛繁荣的发展景象似乎也已逐渐走向没落。因此,中国北方经济上的衰退之势亦加深了内藤北方衰落之印象。

(二)南方经济发展

对比北方经济发展日益衰退之势,南方地区的发展则如日中天,日新月异。内藤如是描述如今上海地区的发展:“六十年前,此地尚为沮洳之场,芦苇之丛,如今则已变成东洋第一埠头。”探其缘由,内藤认为是“此地因有外国人租界,未遭兵祸之患,故游难者,无论富豪,不分流氓,争相萃集于此,遽然成一大都会云。”而这一大都会的发展形势之迅猛,大有赶超南方其他省会的趋势。过去繁华的苏州省会的种种,有悉数迁移至此的实状。“至江南佳丽之地,无有能过之者,乃名副其实之中国第一都市...绝非通常之中国都会所能视也。”

同友人登大别山之际,在山之北面远眺著名的汉阳铁政局,将其描绘其为厂屋连栋,延绵不绝,“规模之宏大,真堪惊人...月湖之胜景,半数即被包揽于铁政局之域内...武昌、汉阳、汉口三大市,挟江、汉而为鼎立之形。...现在、将来之大市场,想必即出于此地。”由此段描写,可观察到内藤对中国南方城市发展程度的感叹以及对其未来的期待。游西湖及虎丘之时,“...杭州城内外,宽敞粉墙,彰显于翠树之间。此处生活之殷富,目即可了然。”“...沟渠纵横,绿树荫郁,不时杂以红黄,黄熟之稻田错综其间,由此可知此地富庶之程度。”对于其地区发展的描写也表达了当时南方繁荣昌盛的趋势。

通过对比笔南北两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中解读出内藤的北方物力衰竭,发展缓慢,甚至衰退之看法,以及南方地区经济实力强盛,蓬勃发展的认识。这一观察加深了他对南北差异的理解,进一步影响了他南兴北衰的观点。

三、南北地区风土人文差异

(一)北方风土人文

内藤在北京旅游时,因正值戊戌变法时期,当时的文人学士对此十分敏感,“士大夫皆钳口结舌,无有敢出其声息者。”据侨居北京的几位日本友人所言,在政变之前,翰林院人人都喜欢跟日本人交游,“可如今则完全断绝了来往,会面之事更是一概回避。朝廷的排外情绪仍有时时发作的势头...”得以看出,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北方地区中国学人生存环境之艰难,及当时中国知识学人所处位置之敏感。

内藤在离开天津前,曾与陈景涛,蒋国亮两位北方中国学人进行谈话。此中内容也涉及到了内藤对北方的看法,无一不透露出在经历了北方环境的凄凉,衰败,经济发展落后之后的失望之感。“无缘得以与一士过从相语...所到之处,但见州县摧残已甚窃观其郊野,地力已趋枯竭...”这一段话,既能通过一个外国学者的眼中认识到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落后之状,亦能通过一个汉学家的视角体会出他对历史文化古国衰退状况的悲痛惋惜。

(二)南方风土人文

当内藤将视线转移至上海地区,“上海之中国人往往高朗轩敞之宅第,挈声伎,驱马车,所谓“绿杨荫里,一鞭残照”,趾高气扬,纵横于通衢大街,旁若无人,擅用外国租界...”内藤认为上海人自由无羁至极,而上海的发展与之于中国更像一个“小型独立国”一般。在内藤参加领事馆的杭州日本人聚会时,为日本人在杭州所设学堂规模感到惊讶之余,也表达了自己对此地今后发展的希望“浙江受吾邦之感化...岂非极有希望之地乎?”体现了内藤对南方地区人文教育发展充满希冀,认为这些地方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先行之地。

在内藤与南方中国学人张菊生等人的谈话之中,与他在北方的时的心路历程也不甚相同:“...观南中民物蕃盛,窃以为将来甚有希望...意想關中民物,已不复昔日之盛,其地力、人才,亦无能如江南者。”对中国南北地区各方面的发展进行对比,内藤认为中国南北方地区虽然是一个国家的不同部分,却不尽相同,南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文,经济发展状况相比与北方地区都更兴盛繁荣,将来大都会势必出于南方地区。南北风土人文的对比以及与中国文人之间的谈话进一步在内藤的思想中构成了南兴北衰的中国观。

结语

通过对内藤湖南第一次访华所著《禹域鸿爪》中描写南北地区地理环境,风土人文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内藤在他的由北至南的中国旅行中因南北地区差异而产生的中国观的转变。从事汉学研究的内藤第一次中国旅行时,对中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而面对北方地区地力竭蹶,经济停滞等状况,对比南方的草木苍润,经济发展繁荣兴盛之景象,通过他的描述以及与当时中国学人的对话中能解读出内藤湖南认为当时的中国的南兴北衰的观点。文中涉及的仅为内藤第一次访华的中国观,其第二次访华时所著游记《禹域鸿爪余》内涉及内藤的中国观部分仍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因篇幅有限未做提及,将在下次的论文中作为观点提出。

参考文献

[1]内藤湖南.禹域鸿爪[M]李振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3

[2]胡天舒.内藤的中国观----以《燕山楚水》为中心[J].历史教学,2013,683(22):48-52.

[3]胡宝华.《内藤湖南の世界》简介[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7:421-426

[4]杨栋梁.国民初期内藤的支那论辨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

[5]张凌云,吴光辉.内藤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以内藤1899年第1次访问中国为契机[J].日本问题研究,2014,28(6):31-36.

[6]钱婉约.仰承与垂范的变奏——内藤与中国学人关系谱系[J].上海大学学报,2014,31(5):116-127.

[7]钱婉约.内藤湖南及其“内藤史学”[J].日本学刊,1999(3):143-151.

[8]刘腾蛟.内藤的中国观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文学院,2014:1-54.

[9]何培齐.内藤的历史发展观及其时代[J].文学集刊,2008(4):90-101.

[10] 薛天依.辛亥革命后内藤湖南的中国认识[J].外国问题研究,2014,212(2):26-31.

[11] 张其凡.关于“唐宋变革期”学说的介绍与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1)124-131.

[12] 胡天舒.内藤湖南中国观的变与不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223-227.

作者简介:曾璐(1995-),女(汉族),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