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基层环境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2020-09-02吴成恩
吴成恩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环境焦点。因此,为适应环境形势发展,必须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并建立和完善基层环境管理机制,以改善环境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环境管理机制问题原因,提出改善路径的长效措施,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环境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环境管理机制是社会性管理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不再是孤立的管理环境本身,而是形成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教育等全方位一系列整体发展思路和框架,抑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社会行为。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层环境管理机制问题原因
1.傳统的环境管理机制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环境管理机制的建立,都是在环境政策指引下,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兼以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实现。通过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组织和个人做出明文规定,并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给予相应法律制裁或者经济处罚,甚至对企业和组织进行停产整改,目的是纠正其行为给环境造成的危害。这种指令式的强制模式愿望是通过这种形式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造成强制性和被动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企业、组织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环保观念逐步增强和环保知识日趋丰富。诸多因素造成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单一、机械的强制管理机制模式,已无法充分发挥更好的管理效应,必将由新的环境管理机制模式所替代。
2.环境管理机制目标与经济利益不相匹配
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的命脉,当环境保护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会在环保投资与接受环保处罚之间权衡利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环保投资不仅仅只是投资环保治理设施,还需要配套的人力以及运行费用,势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数额巨大的环保投资也是很大的负担。况且,如果企业不投入或运行环保治理设施,被环保抽查、处罚也是有一定概率的。比如:某一小型造纸厂,一到环保检查时,就关门不生产,造成停产的假象,甚至是白天停工,晚上干活的现象。即便是现实被执法人员查到和予以行政处罚,但实际处罚的金额往往少于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因此,企业常常不够重视环保投资,甚至怀有侥幸心理而牺牲环境效益质量,以降低企业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监管评价体系[1]。
3.环境管理机制体制设置存在缺陷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基层环境管理机构,一方面隶属于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另一方面隶属于地方政府具有双重属性特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属于本辖区的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但是并没有赋予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权限,为现实管理带来困难。另外,由于自身隶属于双重环保体制,基层环境管理机制更加倾向于当地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形成更注重经济效益的影响而忽略环境效益。再者,环境管理机构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很多基层环境管理执法人员、经费等都依附于当地政府,在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势必受制于当地政府的制约。
二、基层环境管理机制体系改善路径
1.转变环境管理机制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指令式强制管理机制模式。政府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从冲锋陷阵的“操盘手”成功转型为运筹帷幄的“掌舵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环境管理机制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改变传统的指令式控制模式始终贯穿于整个市场管理运作之中。二是,改变以政府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机制主体,建立多元化主体模式,即环境管理机制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管理机制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也就是从传统的政府主导拓展为多方向全方位治理现代资源整合的最佳模式。三是,转变政府主体向辅助功能转化的新模式。传统规制模式形式单一、不灵活,容易造成不满、抵抗等不良情绪和“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结果,不利于环保管理机制良好秩序的形成。同时,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减免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内部环保机制,形成自我约束的自发行为,由被动的被管,变成主动自觉的理想状态[2]。
2.利益均衡,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监管评价体系
环境管理机制执行情况会影响到不同群体“蛋糕分配”的问题。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机制的关系,建立和不断完善利益均衡原则以及科学合理环境管理机制监管评价综合体系,并把环境指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同时把政绩考核机制纳入其综合监管评价体系中。同时,还要不断建设完善基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不断完善监管评价体系。把对基层环境管理机制的监管评价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对政府环境管理机制的监管评价效果,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地充分吸收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获得全方位的反馈信息,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不断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监管评价体系,促进环境发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3.优化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效应
环境管理机制的主体主要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监管三部分。优化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主体联动效应,缺一不可。基层环境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实行多方制度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入合作,有效配合,才能使工作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组织和个人满意的环境管理机制行为的效果,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的方向稳步发展[3]。
总结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要纠正环境管理机制落后模式,环境目标与经济利益不匹配,环境体制设置不合理等环境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环境管理机制模式,建立利益均衡原则,完善环境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建立多方环境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环境管理成效。加快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进程,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本,秋婕.完善决策机制落实企业责任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J].环境保护,2020,48(08):30-34.
[2]贺骥,张闻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监督管理体制现状及经验借鉴[J].水利发展研究,2020,20(04):7-10.
[3]袁一仁,吴巧生.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J].中国环境监察,2019(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