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容积灌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2020-09-02曾小辉彭涛李林

人人健康 2020年7期

曾小辉 彭涛 李林

【关键词】  CT容积灌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

孤立性肺结节是指直径≤30mm、边界清晰、单一、影像不透明、周围包绕含气肺组织的病变,且不存在胸腔积液、肺门扩张、肺不张等情形的肺部结节[1]。孤立性肺结节包含良性结节、恶性结节两类,其中良性结节包含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肺结核球、肺硬化性血管瘤、肺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曲霉菌球等,其中肺硬化性血管瘤虽属于良性,但极易复发,具有恶性趋势。恶性结节包含肺鳞状细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及肺腺癌[2]。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胸痛、咳痰、咳嗽等症状,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处理,极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情况下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肺癌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威胁,尤其随着大气污染加重等,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增多。早期肺癌患者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很多患者在医院诊断时肺癌已经发展至晚期,导致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本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着重探讨CT容积灌注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0例,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立性肺结节。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7-75岁(52.33±2.39)岁,结节直径(2.45±0.52)cm。入选患者中有良性结节患者28例,恶性结节患者52例。良性结节患者中有隐球菌感染患者5例,炎性结节患者8例,结核球患者1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2例,支气管囊肿患者3例;恶性结节患者中有大细胞癌患者7例,鳞癌患者10例,腺癌患者16例,典型类癌患者6例,粘液表皮样癌患者7例,其他类型患者6例。入选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均处于1-3cm区间内,且未接受过任何相关治疗,诊断过程中未出现呼吸系统伪影,不存在良性钙化征象或对对比剂过敏情形,不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肝肾等脏器器官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等情形。

1.2方法   予以全部入选患者CT容积灌注诊断,进行扫描前,应予以患者闭气练习指导。仪器设备的相关参数设定如下:层间距设定为5 mm,层厚度设定为5 mm,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100 mA。扫描过程中,患者应平躺在检查床上,并将双手置于头顶位置,进行屏气。随后予以患者常规平面扫描,部分病灶需实施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时,仪器设备的相关参数设定如下:层间距设定为8 mm,层厚度设定为5 mm,间隔1s,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100 mA。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350 mg/ml碘海醇注入患者的恰前臂位置,注射速率为3.0 ml/L,完成注射后再予以患者30ml生理盐水。实施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再次予以患者70 ml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0 ml/L,30s后实施增强扫描,此时仪器设备的层间距设定为8 mm,层厚度设定为5 mm,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100 mA。最后将获取的数据影像传输至对应工作站,使用相关软件对相关参数水平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观察、对比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参数水平。相关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平均流经时间、表面通透性。观察、分析CT容积灌注检查方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检出率以及诊断精准度、特异性、灵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容积灌注对良、恶性结节的临床检出结果分析   经病理学诊断发现,入选80例患者中,恶性结节病例共计55例,良性结节病例共计25例。CT容積灌注对良、恶性结节的临床检出率以及诊断精准度、特异性、灵敏度依次为88.24%(45/51)、80.00%(64/80)、76.00%(19/25)、81.82%(45/55)。如表1所示。

2.2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参数水平对照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患者的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等相关参数水平对照,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患者的对比剂平均流经时间对照,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肺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一种恶性肿瘤,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威胁。每年我国死于肺癌患者高达40余万。肺癌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患者因长期咳嗽、痰中带血等就诊时,肺癌往往已经发展至晚期,导致患者失去最佳 治疗时机[3]。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5%,早诊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措施,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0%-80%。良、恶性肺结节的早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临床上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方面主要是经支气管镜或者胸部CT下穿刺活检等方式获取肺标本展开病理学诊断,这些均为有创操作[4]。有研究表明,肺癌、肺炎性肿块等均可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而上述疾病发病早期患者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对诊断及治疗工作造成一定困难[5]。因此,明确鉴别肺内孤立性结节的有效方法对确保患者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表明,CT容积灌注检查能够为检查者提供高清形态学成像,同时可有效鉴别结节的良恶性,因此有学者认为将其应用于临床鉴别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效果显著。CT容积灌注检查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率与检出率,在疾病后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其提供可靠、科学的影像学支持。应用CT容积灌注检查技术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时,有利于快速实现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的精准诊断,在微小病灶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有利于实现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相关性的清晰、有效观察[6]。CT容积灌注检查技术能够依据患者肺部组织的血供特点,迅速呈现其CT征象。有研究指出,CT容积灌注检查技术可有效降低临床诊断操作中的误差性与不确定性,对手术治疗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发现,经病理学诊断发现,入选80例患者中,恶性结节病例共计55例,良性结节病例共计25例。CT容积灌注对良、恶性结节的临床检出率以及诊断精准度、特异性、灵敏度依次为88.24%、80.00%、76.00%、81.82%。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患者的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等相关参数水平对照,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患者的对比剂平均流经时间对照,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单参数对孤立性肺结节疾病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较低,而血流量、血容量联合诊断模式及血容量、表面通透性联合诊断模式对孤立性肺结节疾病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CT容积灌注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为理想,有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精准度,能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成伟,全显跃,陈为军,等. 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 31(8): 82-85.

[2] 潘家琦,李强,马献武,等. 320排螺旋CT低剂量容积灌注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000(009): 108-109.

[3] 宋贵良.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 26(6): 1613-1614, 1617.

[4] 张颖,庄献鹏.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疗. 2018, 37(4): 185-187.

[5] 龚金山,李鹏飞. 256层CT1024矩阵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 39(1): 4-6.

[6] 赵志刚, 徐鑫利, 李劲浩, 等. 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 临床肺科杂志,2019,24(2):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