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20-09-02何亚莉
何亚莉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对策分析
引言
负责患者护理工作的护士以及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都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护理安全风险的,而要想规避护理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要竭尽全力去提升自身的护理工作质量,要提前做好各种护理风险的干预和应对措施,要尽可能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一、目前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种不安全因素
(一)医院就医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入院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医院,每天都是爆满的情况。医院就医环境和条件是目前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不安全因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数量有增无减,床位数量与患者数量之间供不应求的矛盾始终未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之间的频繁来往,必然会产生各种噪音或者是其他乱糟糟的情况,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则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环境,因此,有患者便会开始投诉医院,认为医院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治疗与修养环境需求。
(二)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对象便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如果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不愿意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那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护理的不安全风险。关于患者自身的因素的影响,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患者抵触情绪严重,不愿意配合护理工作。众所周知,需要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已经达到危急状态的人,这些患者可能因为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或者是因为身体病痛而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经常会作出一些比较極端或者偏执的行为,比如,不遵循医嘱擅自离开病房活动;不愿意住院,对护理人员恶语相向;不接受护理方案,不配合护理工作的实施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护理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
第二,患者对健康过度渴望,而治疗结果与他们内心的期望出现大的落差。患者选择进入到医院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得到控制和治愈的,但是,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治疗和恢复,但是,患者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旦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或者是发生了病情恶化的情况,患者便会将责任全部规则到医生或者护理人员的身上,认为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三)护理人员自身的影响
护理人员是执行护理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风险意识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关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影响,笔者将其归结于以下几点:
第一,欠缺护理经验。一些刚刚进入到护理岗位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着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护理经验是非常欠缺的,其在实际护理工作证很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
第二,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差。一个护理团队的成功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考验的,团队里面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如果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差,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护理工作环节上面出现失误或者错误,进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
第三,护理人员欠缺风险意识。护理是一项非常细致性的工作,但是,如果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到位,那么他们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理不清楚护理文件、护理记录出现错记或者漏记情况、无菌操作规范性低等等。
二、关于心血管内科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医院要积极改善整体环境和条件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住院条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医院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力度,要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整洁与舒适的病房条件。此外,在病房里面也可以增加一些人文关怀类的设施设备,比如电视机、微波炉等等,全面提升医院护理工作的档次和质量。
(二)推崇人文护理理念
在开展护理人员工作培训时,要时刻向护理人员传达人文护理的理念,落实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护理服务,更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从心理层面上给予患者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减少患者的顾虑,让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护理,早日恢复健康。
(三)调整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要建立起质量控制小组,小组管理岗位要安排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由他们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指导和改进建议,从整体上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明确清楚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全面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问题与对策研究[J]. 《健康之路》.2018(3):218-218.
[2]金秀梅,刘预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9(1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