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新变化及教学建议
2020-09-02杨瑜覃秋艳
杨瑜 覃秋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新的版本,本文主要对比了新旧版本教科书在教材结构与教材内容上存在的差异,并就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版教科书;教学建议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版教科书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否正确解读运用教科书关系到历史学科教育水平的高低,所以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不言而喻。
本文主要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为例,将新旧历史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新版教科书的变化,并根据新变化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本文用来做比较的旧版教科书是指人教社2001年版本,由于都是一个出版社出版,所以将这两本教科书进行对比更加具有典型性。
一、教科书的新变化
本文主要将教科书的新变化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教材结构变化和教材内容变化。
1、教材结构新变化
教材结构是指从教科书的前封到后封之间的所有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前言、单元导言、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活动课、附录等栏目。
(1)前言介绍
旧版教科书编有前言介绍,主要对课本的运用、编写理念等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但这部分内容不是给学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教师介绍教科书的用法,新版教科书删掉了前言介绍,使得教科书真正成为了“学本”。
(2)单元导言
单元导言是概括说明整个单元的重点内容,主旨突出明确。旧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言采取标题的形式,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列出,虽然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但对整个单元的历史缺乏一个整体认知。新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言表述比较详细,用概括精练的语言介绍了本单元包括的重要历史事件,阐述了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到本单元的历史大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历史线索。
(3)课文系统和课本辅助系统
两版教科书在每一课的内容结构上存在着不同。旧版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正文内容、小字内容、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这几个部分,而新版教科书将小字内容删减概括后编排进了正文内容,删掉了“动脑筋”,增加了“材料研读”“相关事实”栏目,用“课后活动”替代“练一练”与“活动与探究”,并将“自由阅读卡”改为“知识拓展”,整个课文的编排更加的简练美观。
(4)活动课
活动课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团体协作能力,有益于学生发展。但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加上教学资源的短缺,在实际活动课的开展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新版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教学情况,对活动课进行了删减。八年级下册原来设计有四个活动课,新版教科书删减为一个活动课,编排在最后一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5)附录
旧版教科书在课本最后编有大事年表、推荐阅读书目、推荐学习网站,但因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所以新版教科书只保留大事年表,教科书更加简洁、实用。
2、教材内容变化
(1)课文标题
课文标题点明重点,更加科学严谨。例如旧版教科书第1、2课的题目分别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题目侧重于表述历史事件的影响。新版教科书将这两课的题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抗美援朝》,直接点明本课的历史事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旧版第4课题目是《工业化的起步》,新版这一课题目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增加“新中国”这几个字主要是为了与近代的工业化起步相区分,表述更加规范严谨。
(2)内容选择
通过对比新旧版本教科书,发现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变动,下文主要涉及正文内容的变化。
删除部分:第6课“左”的错误主要标志;第7课法制建设;第12课民族分布格局,不再突出强调汉族;第14课八项主张具体内容;第17课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旧版本的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整课内容;旧版本的第20课“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增加部分:第2课抗美援朝的意义;第5课农业合作化三个阶段和公私合营背景;第9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0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整节课的内容;第12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化、法律化过程和制度意义,共同繁荣发展的表现;第14课胡锦涛会见连战、总书记同马英九会面;第15课陆军建设、导弹部队任务及更名、新时代强军之路;第17课全方位外交;第18课神州七号、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整课内容;
改動部分:第4课第二子目题目由“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增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意义;旧版本作为单独一课的《文化大革命》编入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并且取得的建设成就表述更加具体详细;第7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由“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新版将原来《改革开放》一课内容分为两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单独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旧版本第18课的“863计划”作为小字内容出现在新版第18课,旧版本18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删减后编入新版第19课;旧版本第20课的“文学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删减概括后编入第18课。
明显发现内容的变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科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增加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以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整节课的内容,这些都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政策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建议
新版教科书的变化给历史教师带来挑战,教师不知道如何适应教材的改变,下文是使用新版教科书的几点教学建议。
1、解读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贯彻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所以解读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具有指导意义。解读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的首要工作,根据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对于历史教师最低限度的要求。先解读历史课标中理念层面的要求,再在理论的指导下把握知识脉络,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2、联系旧版教科书
使用新版教科书并不意味着旧版教科书完全废弃不用,而是应该进行借鉴补充。新版教科书删减了部分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更加简洁,有些内容并没有编写进教科书中,旧版教科书正好可以进行补充。例如新版教科书的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删减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的具体内容,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了解内容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八项主张可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3、更新历史观念
新版的历史教科书融合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历史观念,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旧版历史教科书说“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而新版的教科书变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这里关于“拨乱反正”的时间出现了不同,这种情况就需要历史教师及时关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给学生呈现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4、整合知识结构
新版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有所变动,教师应仔细研读新教材,思考内容的变动是否对知识结构产生影响,理清历史知识的脉络,这样才能更加灵活的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例如新版教科书增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下设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这三部分的内在联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农村、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次,本课与前后两课的知识联系:前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内改革,而《对外开放》就是对外的改革。所以整合新版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讲授。
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变化体现着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作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用心对待教科书的新变化,认真研究新版教科书,与时俱进,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作者简介:杨瑜(1996-),女,汉,山东省胶州市,在读研究生,单位:鲁东大学,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