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观察研究
2020-09-02朱艳
朱艳
【关键词】胸椎小关节紊乱;针刺;疗效;推拿
目前,胸椎小关节紊乱作为骨骼疾病之一,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并且,本病还是导致背痛和胸痛的一个重要病因[1]。祖国医学中,胸椎小关节紊乱被纳入“骨错缝”等范畴之中,其患病群体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可由强力加压亦或者是躯干扭转过度所致,并能引起韧带撕裂与小关节移位等症状[2]。对于急性期病患而言,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使得其日常生活大受影响。为此,笔者将着重分析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接诊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病患98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均分2组。实验组女性22例,男性27例;年龄21-53岁,平均(34.68±4.59)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47±2.31)个月。对照组女性21例,男性28例;年龄20-54岁,平均(34.92±5.11)岁;病程1-20个月,平均(6.28±2.17)个月。患者临床信息完整,对研究知情。2组病程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参照《临床骨科学》胸椎小关节紊乱确诊标准:有胸背部受凉、牵拉、劳损病史;背痛、胸闷、心悸,或因挺胸、深吸气等活动症状加重;部分胸椎棘突旁压痛,周围肌肉僵硬甚者可触及硬性条索或结节;x线排除骨折、骨病。
1.3 方法
2组都进行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利用拇指对胸椎棘突旁压痛点和相应夹脊穴进行2min的按摩,然后再用手掌从上到下对周围软组织进行按揉松解,10min左右,待局部筋肉组织松懈后,再对患者施以手法复位治疗。调整为俯卧位,将手臂自然平放于躯体两侧,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右侧,用一只手的手掌紧贴在患者胸椎棘突一侧的软组织,手指方向与脊柱走向相平行,适度加压,同时用另一只手反向对称置于脊柱另一侧,进行反向辅助按压。对患者的呼吸节奏进行调整,待患者呼吸平稳后,于呼气末用力按压,若此时患椎处出现咯嗒声亦或者是手下有松动,即可判定为复位成功。此后,需采取拍打法梳理患者的肌肉,促使其恢复到放松且稳定的状态之中。
實验组加用针刺夹脊穴法:患者取俯卧位,将双手举起并平放于头顶两侧。选择患椎处的阿是穴与夹脊穴,经常规消毒后,利用针灸针(规格:1.5寸)针刺所选穴位,控制留针时间为30min,采取提插捻转法,以患者出现酸胀感为宜。2组都隔日治疗1次,总共治疗6次。
1.4 评价指标
根据sf-36量表的评分标准对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作出评价,总分100,生活质量越好,得分就越高。
1.5 疗效判定
按照下述所列标准对2组的疗效作出评价:
(1)治愈,胸椎处侧偏棘突复位良好,功能恢复正常,背痛感消失。(2)好转,胸椎处侧偏棘突明显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背痛感明显减轻。(3)无效,胸椎处侧偏棘突未改善,功能未恢复正常,背痛感未减轻。(治愈+好转)/例数*100%是总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0.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工作,用t来检验计量资料(x±s),同时用X2来检验计数资料[n(%)]。当P<0.05时,提示组间的差异较为显著。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实验组总有效率95.92%,比对照组81.63%高,P<0.05。如表1。
2.2 生活质量分析
2组治疗前sf-36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讨论
针灸与推拿都能起到止痛行气与活血舒筋的作用,相关资料中提及,推拿能够对患椎部位的肌肉紧张亦或者是痉挛症状进行有效的缓解,并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功能,促进致炎与致痛因子排出。
洗燕波的研究中,对70名胸椎小关节紊乱病患都进行了推拿治疗,并对其中的35名病患加用了针刺夹脊穴疗法,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91.4%(32/35),比常规组85.7%(30/35)高。表明,常规推拿治疗时,采取针刺夹脊穴疗法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病患进行佐治,可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此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这和洗燕波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实验组治疗后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选择针刺夹脊穴和推拿联合疗法,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病患进行干预,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疗效的提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伟成,诸剑芳.针刺夹脊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6,14(2):126-130.
[2]陈天成,陈莹,王升旭.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