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02宣敏
宣敏
【摘 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起着培养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大作用,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作文课堂上,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质量,是一种值得深入推广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此,本文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之处,也是知识的应用之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注重教学的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促使学生正确地学以致用。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作文课堂,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给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上顺利开展生活化教学,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焦点所在。
一、分享生活趣事,提高写作欲望
许多小学生一提到写作就十分抵触。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词语积累不足加之写作素材匮乏所致,学生既没有写作的内容,也没有扎实的词汇基础,自然难以产生写作欲望。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训练做起,先用语言交流分享自己生活中发生了哪些趣事,尽可能将这些事件时间、地点、情节、人物等交代清楚,在学生有了口语语言的组织积累后,加深训练难度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分享写出来,在这种递进式的生活化写作教学方法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分享生活故事兴趣迁移到写作兴趣上,便于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和写作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想一下自己在与大自然接触时发生过哪些想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学生陷入到回忆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起来,有的学生走上讲台说“我上周末和爸爸去钓鱼了,因为我总是坐不住,所以走来走去地钓鱼,爸爸能安静地坐着等待鱼上钩,最后爸爸满载而归,我一条鱼都没钓到,差点伤心地哭了”。有学生走上讲台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天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春天我就拿着柳条做的口哨吹响春天声音,夏天我就学着青蛙叫出夏天声音,秋天我就和农民伯伯一起收获秋天声音,冬天我就在雪地上踩出冬天声音,大自然的声音陪着我度过一年又一年……”学生们在组织语言表达和倾听他人分享中,积累了更多词汇以及写作素材,增强了写作欲望,为接下来的写作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写作习惯,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培养起来,那么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的起点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去感悟、去积累、去创造,在写作时融入自己对生活点滴的感悟,用持之以恒的观察生活态度,逐渐塑造具有真情实感的写作习惯,避免学生盲目复制、过度追求文章“高大上”的不良写作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综合水平。
例如,在《麻雀》这节课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课文作者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文字,以新颖的构思叙述了在庞大猎狗面前一只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避免小麻雀受伤的感人故事。故事之所以能够直击人心,是因为作者写得真实,感悟真实,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等语句,体会学生将自己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是如何在写作中融为一体的。教师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进行观察训练,既可以观察校园中一个建筑物,也可以观察一件动态发生的事,还可以观察校园中蝴蝶等动物。将自己的观察以及感悟写在日记内,一方面让学生有记日记的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记日记的良好写作习惯,这些真实观察和感悟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写作资源。
三、创设生活氛围,促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种科学的写作教学理念,教师应深入渗透到小学语文寫作课堂中,凭借读与写相互的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和写作技巧水平。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创设生活氛围的方法,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和时间,让阅读和写作走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一角设置课外阅读区,提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中积累更多写作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将自己课外阅读的推荐理由、推荐书目通过手抄报比赛分享出来,学生阅读他人的手抄报,反思自己的手抄报,在课余生活中体会到读写结合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应用,鼓励学生分享生活趣事,提高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给学生创设生活氛围,促进读写深入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纪红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探索[J].数码设计(上),2019(11):256-257.
[2]田团团.基于生活体验的小学作文教学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