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空”思想对平面设计理念的启发
2020-09-02徐振华
徐振华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维,其中“虚空”思想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本文认为道家“虚空”思想可以分为本体层、认知层和方法层等不同维度,对于平面设计的创作理念、主题内涵和语言表现都有较深刻的影响意义,有助于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哲学和设计实践。
关键词:虚空;本体层;认知层;语言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2
一、引言
以改革开放,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为依托,我国平面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局面。纵观迄今为止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概况,其总体的态势是从以西方设计理论话语体系为绝对参照,逐渐开始过渡为能够呈现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特征。在新的时代下,体现古老东方自然观、生命观、造物观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正在成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深厚滋养,也正在为更多的西方设计提供不同视角的参考维度,甚至是解决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于我国平面设计的当代意义
(一)时代意义
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精神心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维,与西方哲学相比,不长于思辩、逻辑,而是偏于感受,体验,其核心的“天道”思想主要表现在融自我于万物,在会通天地自然中获得生命安顿的适意感和从容感。道家思想一度被认为消极避世,但实则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时间、空间上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的存在及关系的深刻体悟。道家思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参考意义,当下,以征服自然为目标和宏伟叙事的西方理性文明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泥淖,环境、资源、科技伦理等诸多问题渐渐呈现出来,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正在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智慧,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和谐主客关系中寻找解决之道。
(二)民族意义
在文化及艺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平面设计而言,一味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设计思潮,只会让中国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陷入失语的困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博大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及文论、画论、书论等创作总结都是我国当代平面设计的丰饶土壤,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借鉴和灵感来源,更启发着深层的创作思想。
事实证明,我国当代真正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平面设计师,如靳埭强,吕敬人等,正是能在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哲学气质的人。作为东方哲学重要代表的道家思想,不仅是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精神滋养,也深受西方设计师的膜拜,著名的流水别墅设计者,西方著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赖特,就是老庄思想的忠实拥趸,深受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影响,并称“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师”是老子。包豪斯的早期教师伊顿也曾用道家思想讲述有关空间的问题。
综上,呼应时代语境,强化本土意识,突出民族特色是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将道家思想置于设计视角的观照中,其意义无需赘述。
三、道家“虚空”思想概述
(一)本體层面的“虚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的本源,而道者如何?《道藏》文献有言“道体冲虚,……此其所以为万物之宗。”此处“冲”为虚空之意[1]《道德经》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司马光在《道德真经论》说:“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这句的意思是作为天地根本的谷神,也是极致虚空。可见,在道家哲学看来,虚空是道的重要特征,因而也是宇宙本体的重要特征。但“虚空”不等于“无”,只是因为“道”的内涵博大丰富,无法描述,无法归纳,就勉强用“虚空”来名状。老子本人就说“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显然,这里的“大”非是指形体,而是指“道”的含浑性和包容性,其本身并非消极,而是蕴含着积极的能动性。徐复观先生曾指出:老庄即是上升的虚无主义,但是他们在否定人生价值另一面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生价值,而被肯定的人生价值实现的即是虚静的人生。所以,无论是从宇宙本体还是人生本体,老庄哲学的关键点都在“虚空”。
(二)认识层面的“虚空”
道体冲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玄之又玄,无法经验,作为认识主体,既然无法直接地感知,那么,如此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又该如何把握和观照呢?这便涉及到认识层面的对象属性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16篇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在后世道家学者看来,这是对万物生长变化等自然规律的总结,也是对“道”的把握的凭借和依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不彰显自身,万物却依循道而呈现。就道家的思维体系看,“道”是核心命题,却无法直接观照,因此,作为认识对象的“道”的直接显现,便是芸芸万物,便是自然。而正是由于这些自然万象是依循道的,所以,认识主体在观照时,不能机械或片面地将对象从道体中割离,也即要用体“道”的状态去观照万象,弥合分辨,不能被惯常思维所束缚。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常人们会只关注实体而忽略虚空,但道家哲学用体用关系分析有和无,实和虚,并将“无”至于更为重要的位置。道家的“虚空”哲学思想除了本体层面,也是认识层面上的方法论。
(三)方法层面的“虚空”
《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强字之曰道”,“混成”,即非单一,也即有不同,不同即蕴含着关系、矛盾和变化,因此道家的“有物混成”是万物乃至天地运行的原动力,道体虚空,这里的虚空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没有特别明确的结果导向的可能。因此,创作者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方法也并不仅限于对具体对象的直观认知,更要对客体世界的深刻体悟和把握,而做到这样,需要充分调动主体的虚静状态才能做到主客相通,物我为一。
《道德经》第16章,开始便提到“致虚极守静笃”,意在虚静中才能归万物之根,才能明心,才能有容,才能公允,才能全面,才能持久,才能不殆,最终实现道同。可见,基于前文中的逻辑起点——道体虚空,对道的体认和遵循的不二法门就是“虚静”,“虚静”是观照主体的方法性旨归。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可见,“ 虚静”是艺术创作必要的心境准备。“虚静”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命题,也为人的行为,当然包括平面设计提示着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即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四、道家“虚空”思想对我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启发
(一)哲学本体层——平面设计思想上的“虚空”
设计哲学是植根于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本源和出发点。西方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即是多”,该理念对建筑界乃至整个设计界影响深远。而在东方设计思维中的“虚空”思想则更为哲学化。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设计中就充满了“无”和“空”的意味。正如原研哉所说,“无”是最大限度的“有”,是“机前”。而道家哲学的“虚空”是万物之宗,因为虚空,所以蕴含无限可能。
从设计主体行为看,哲学本体层面的“虚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主体在设计时总要有一定的设计意图或设计考量,这些意图和考量通常是基于社会思潮、自然环境或接受者因素等方面的观照。设计观照的层次将直接导致设计主题和设计内涵的确立。
从设计师自身着眼,虚空的设计观,能够让设计者包含却又超越具体拘滞的功利观,从更宏观,更开放,更发展性的角度去进行设计,处理设计师自身、设计对象和消费者之间三者的关系。
从设计对象看,虚空的设计观能够让设计师摒弃杂念,摒弃繁缛,澄心以观,不仅能关注所表现的对象,同时能注重对象和相关因素及环境之间的协调等问题,更可以自觉践行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涉及、生态设计、人本设计理念。
从消费者角度看,虚空的设计观能够让设计者攘除商品社会下人们被无度刺激起来的欲望和需要,而探察到人们基于主体自身精神和物质层面最真实的向往与欲求,这种设计出发点,更能充分调动消费者深层的并能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开放的对象,给消费者的感知留下空间,实现设计者和消费者借助产品的良好对话。
(二)对象认知层——平面设计主题内容的“虚空”
老子《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设计的认知也有较大的启发。设计行为,要从确立设计主题开始,何者是该表现的内容?何者不是?这不仅是取舍的问题,也不仅是目的和方法的关系问题,更涉及到设计的认知层面。
正如诺曼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阐述的,产品设计分为本能、行为和反思层,平面设计在表现主题上也有不同的层次和维度[2]。以商业海报设计为例,固然要表现品牌或商品的物质属性,这属于“实”,除此之外,有关品牌或商品的符号意味或风格特征等则属于“虚”。完全据实进行设计表现,海报内容难免枯燥干涩。而以“虚”处着眼,则设计更多“召唤空间”,更能激发接受者的欣赏兴趣。
(三)语言层——平面设计表达层面的“虚空”
就平面设计视觉而言,主要包括文字、色彩、画面等几方面要素,作为视觉信息的传达媒介,这几大要素互相搭配,互相映照,对信息接受者进行影响。众所周知,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接受者成了各媒介或信息争夺的对象,自然接受者的主动性被充分重视。那么什么样的平面设计能更好地攫住人们的眼球,实现注意力经济效益呢?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要为读者留下召唤空间,即给读者以充分进行自我想象和判断的空间。平面设计也一样,要充分顾及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道家的“虚空”思想可以提供很好的启发。文字更多属于文案部分,以下谨从色彩和画面进行探讨:
1.色彩
《道德经》第二十章讲“无色令人目盲……”,过多的色彩堆砌会影响接受者对信息的把握,原研哉先生便特别推崇色彩的单纯,他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名为《白》。在原研哉先生看来,白即是无,即是虚空,“白”是土壤,是背景,是本相,是起源。鸿蒙之初,天地未开,是“白”。婴儿坠地,心智未启,是“白”。正如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和社会万象都是以“白”为起点。
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单纯,有助于充分调动接受者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社会下,电子媒介、印刷媒介色彩的爆炸,缭乱的视像,接受者的视觉有时候需要是一种单纯的质朴。所以,色彩的单纯或“虚空”其实是对过多的“有”的一种对抗,就人的接受而言,更是一种休歇。
2.画面
平面设计中,画面作为表现的主诉语言,承担着信息传播任务的重要份额,平面设计的画面创作固然有诸多规律和原则,但从创作手法上,“虚空”不失为一种风格和思路。虚空风格的平面设计,正如中国画讲究“留白”一样,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然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无印良品一则以乌尤尼盐湖为背景的海报,画面信息极为“虚空”,在视线尽头,天地相交,而在天地之间除了一个人的背影,别无其他。而正是这极致“虚空”的画面,给了接受者无限的感受和想象空间,正如无印良品的产品风格,追求一种普适的个性,一种安静的共鸣。
平面设计中画面的風格,要依托表现主题,在此前提下,“留白”式的画面风格会形成更多的解读可能,营造出如苏轼所云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美学特征,在设计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
五、结语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滋养,同样,对于当下平面设计也应该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方面,在西方设计思想长期显性影响下,也能够依托本土哲学美学的思维土壤,绽放具有东方特色的设计表现。
参考文献:
[1]翁银陶.“道”:“绝对虚空”与“宇宙密码”的混成[J].中州学刊, 2000(2).
[2]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