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Vlog开辟“两会”媒体融合报道新途径

2020-09-02陈晖

传媒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内容为王两会

陈晖

摘 要:每年的“两会”,也是各地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的重要展示舞台。这两年,不少媒体把Vlog作为媒体融合的突破口,通过引入Vlog使得“两会”报道更加生动。本文以2020年泉州广播电视台“两会”报道中的Vlog应用为案例,通过对Vlog自身优劣势分析,探析“两会”报道媒体融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两会”;Vlog;沉浸式体验;内容为王;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每年的“两会”,也是各地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的“阅兵场”。图表、直播不再独领风骚,H5、AR、全景相机、短视频百花齐放。这两年,不少媒体把Vlog作为媒体融合的突破口,引入Vlog使得各地“两会”报道更加生动。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也就是视频日志,时长通常在1至10分钟之间,强调主观视角,拥有个性化表达传播特征,成为不少80、90后、95后观众了解社会的新镜像。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日报等媒体和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发布550多个Vlog,从不同视角记录“两会”。在2020年泉州市“两会”期间,笔者所在的泉州广播电视台以记者手记形式,策划了一系列“两会Vlog”报道:《(两会vlog)之你分得清“提案”和“建议”吗?》,出境记者以第一人称视频日志形式,直奔市“两会”幕后,通过大量主观镜头记录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收集、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不忘满足观众好奇心,科普了人大“建議”和政协“提案”的不同;而《(两会vlog)之代表驻地酒店大家都在忙什么?》则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记录从早上代表报道、代表证件分发,到代表关注的各类话题,夜幕降临时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准备材料,为第二天会议提供保障等内容。为了打通“两会”媒体融合报道的新途径,“两会vlog”系列在《泉州新闻联播》关注“两会”栏目播出后,通过“两微一端”平台立体化传播,在市“两会”期间收获众多网友的关注、点赞,不少视频网络浏览量超过8万。部分80、90后观众在微信客户端留言:“两会vlog”增加了大家对“两会”的好奇心,也补充了不少知识盲点。

一、以Vlog作为媒体融合突破口带来的积极作用

以Vlog为媒体融合探索的新途径,让“两会”报道变得“时髦”而“活泼”起来,笔者认为这得益于Vlog与新闻视频传播存在的契合点:

(一)“浸入式”体验让“两会”报道更具“亲和力”

在“两会”报道中,会议、各类代表和委员的参政议政占据大部分内容,但这类报道往往“高、大、上”正式感较强,容易和观众产生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同质化报道也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增加报道的“亲和力”,这几年各级媒体在增加体验感上积极探索:例如将VR、AR等技术运用到会议报道中。而Vlog则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而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去拍摄讲述全程体验,相比VR、AR等技术带来的“在场”感,Vlog在“沉浸式”体验感更强,也更能拉近新闻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容易建立起受众与拍摄者的情感共鸣。

(二)让娱乐至上的短视频装上“内容为王”的“硬核”

“2019年,短视频行业持续增长,独立用户数达到6.4亿,而Vlog成为了短视频行业新的风口,各大平台纷纷上线Vlog频道。”以Vlog为代表的短视频重在分享,内容轻松、随意性强,但部分视频缺乏深度内涵,容易变成记流水账。内容,是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将Vlog引入“两会”新闻实事报道中,在保留Vlog轻松、接地气的优势同时,把百姓关注的各种民生热点话题,例如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网络点餐食品安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探讨,以记者体验式报道形式引入两会Vlog报道中,弱化了Vlog娱乐性,加深了思想内涵,实现优势互补,让娱乐至上的短视频装上“内容为王”的“硬核”。

(三)开辟年轻受众关注时事政治新途径

从受众年龄来看,Vlog以80、90后用户为主,根据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达2.49亿人,预计未来中国Vlog用户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目前vlog的用户主要为21~40岁的男性用户,且vlog用户的文化水平较高。此外一二线城市为vlog用户的主要聚集地。”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关注“两会”这样的时政大事,通过媒体融合创新,选择合适的媒体语言尤为重要,Vlog活泼、轻松的叙述方式,让“两会”报道卸下了沉重感,拉近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传播方式上,主要通过“两微一端”等移动客户端传播,也适合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自然成为了“两会”报道开辟年轻受众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Vlog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诚然,以Vlog打通“两会”报道媒体融合渠道新途径属于探索阶段,但让这样的探索行稳致远,还必须克服Vlog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

(一)克服Vlog叙事碎片化缺陷

Vlog来源于短视频,因为重点关注时尚、美食、旅游,以主观视角展示拍摄者身处的场景以及社交活动等日常生活,内容节奏平缓直白,由多个片段拼接剪辑而成,容易因为缺乏核心内容,成为记流水账,需要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表现力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二)权威性、影响力有待提升

追求受众年轻化表达,限制了这类报道题材的选择。从目前看,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各类省级、地方媒体,“两会”Vlog新闻报道的内容依然集中于会议前后的探营、幕后花絮等,如果说权威报道是“红花”,Vlog报道更多扮演“绿叶”的角色,成为核心事件的衬托和补充。

尽管如此,通过扬长避短,Vlog这个“轻骑兵”在未来“两会”媒体融合报道中仍然大有可为。

三、针对Vlog新闻报道问题的改善途径

(一)以内容为核心,在“深度”“广度”和“温度”上持续发力

纵观这几年“两会”媒体融合,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但“内容为王”是不变的原则。这需要各类媒体在报道的“深度”上发力,提高站位,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前介入、展开策划,推出一系列重磅报道,在电视、PC端、移动端同步推送,彰显在重大时政活动中的主流媒体的担当,以此提升Vlog报道的权威性;在“广度”上发力,拓宽视角,把镜头对准基层,关注一线代表、委员和百姓,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报道,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媒体融合传播;要在“温度”上发力,通过与代表、委员互动,反映当下百姓所急所盼所想的民生问题,从推动一个问题向推动一类问题解决,在汇聚正能量同时收获更多关注度。

(二)塑造个性化Vlog,避免千篇一律

Vlog擁有个性、共享、开放的特点。从这几年走红的Vlog博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个性十足。例如,李子柒的Vlog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式田园生活;徒手制作鲁班凳在国外网站走红的阿木爷爷关注中式传统技艺。因此,Vlog对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积极塑造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避免同质化、千篇一律,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建立起个性与人格魅力,同时线上线下积极与受众互动,以此获得更多关注与共鸣。

(三)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意识的“全能型”记者

作为传播链条关键一环的记者,能否转变观念、转型成功,决定着融媒变革能否成功。好记者不仅要写得了稿、扛得了机器、剪得了视频,更需具备媒体融合意识,跳出固有模式,树立拍摄、出境、摄像和编辑意识,对同一题材,按照电视新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特质,生产出视频、音频、文字、图画、H5等多样的新闻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播发的“一菜多吃”媒体融合效果。在全面提升记者个人素质同时,各级媒体也要积极打造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队伍。

四、结语

媒体融合势在必行,需要顺势而为、依势而动,做好“变”和“融”的文章。“变”就是在思维方式、传播方式、创新方式上不断求突破,“融”就是在传播渠道、记者职能融合方面求融合,“变”与“融”无时不在,但永远不变的,是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和坚守职业操守,提升传播效果,投身媒体融合大潮中。

参考文章:

[1]吴琳媛.从两会报道看主题新闻报道的VLOG应用[J].视听纵横, 2019-10-10.

[2]史茜.纸媒在全媒体融合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9(22).

[3]毛俊连.从两会报道探索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J].新闻潮, 2019(04).

[4]张祖名.从两会报道看省级媒体融合新趋势[J].新闻战线,2018-06-08.

[5]徐进军.传媒服务力: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J].新闻战线, 2018(13).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内容为王两会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