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新闻报道如何与时俱进
2020-09-02梅剑飞
梅剑飞
摘 要:自有春运起,便有春运新闻报道。随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公、铁、水、空等丰富的出行方式基本上解决了前些年的春运出行难。笔者践行“四力”,深入一线,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描述了若干春运一线新场景,由此探讨当下的春运新闻报道如何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缩影。
关键词:春运报道;四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02
“十三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处于突飞猛进时期,既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也对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和提质增效升级起了巨大作用。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交通运输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到了更好满足多元、舒适、便捷等客运需求。
一、捕捉变化:发现背后细节
春运报道,本质上关注的是“行”。改革开放以来,每隔一个时间段,人们的出行方式会发生一次质的变化。二十年前、十年前,我们经历的春运以及看到的春运报道截然不同。春运出行方式的报道折射出的是时代发展的脉动。
2018年春运前,根据大数据预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报告称,此次春运,江苏发送长途旅客预计约1.129亿人次,和上年同期相比,首次出现下降,降幅是3.1%。
以往,江苏春运发送量逐年递增,“首次”下降出于何因?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随后展开调查发现:
第一,高铁和航空发展迅猛。虽然春运发送量在下降,但是民航客运量增长了11%,铁路客运量增长了9.5%。运输方式不同,客运量有减有增,这种变动或趋势的另一面,表明了交通运输结构产生了积极变化。
理论上,铁路运输更适宜长途出行,现实情况正在向好,高铁建设历经多年,正逐渐成网,铁路运力摆脱了过去的局限,高铁在满足出行快捷舒适的同时有效替代了本来的公路客運,还吸引了更多出行需求。航空发展加速,机票越来越接地气,“飞来飞去”被更多群体接受和选择。笔者分析认为,与其说出行行为在市场环境中转移,不如说是因为综合运输结构完善,乃至日趋合理,群众出行工具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二,私家车增多,回家过年模式改变。近三年来,江苏春运公路运输逐年下降,不过,春运期间,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出口流量继续提升。这在于随着经济发展,千家万户拥有小汽车成为普遍现象。以江苏为例,相关统计显示,大约每两户家庭就有一辆私家车(包括农村),大量人家拥有小汽车成为平常事。私家车呈现普及化状态,开车返乡、出游过节,轻轻松松就能成行,群众的公共客运交通需求必然下降,这也是改变春运运输结构的元素。
第三,曾经的流动人口逐步就近务工。笔者在江苏淮安采访了解到,以前,淮安乃至苏北区域很多劳动力习惯于流动到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打工,而今,因为家乡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多,引得许多人返乡后不再“南下”。每年春节前,苏北不少地方和企业广泛展开宣传,动员地方劳动力不要再“背井离乡”,可以直接回乡在家门口就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众不再离乡,这种“归雁经济”渐渐影响到春运旅客发送量。
近年来,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北地区包括河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大量就业人员跟着转移,回到家乡的群体增多,一定程度上对长途交通运输不再依赖。这可理解成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从春运出行数据变化中挖掘,人的出行轨迹后面,是时代发展的生动画卷。
二、体验变化:感受发展成果
连续三年奔赴在春运一线,笔者看到,群众出行获得感与日俱增。
特别是火车站最为典型。尽管春运期间人流量远高于平时,但是,从火车站广场,到售票厅,基本上看不到密集的人群,而在过去,甚至十年前,经历过春运的人都深有体会,火车站广场肯定有密密麻麻的人。
车站环境的变化,不只是旅客感受深刻,笔者近距离接触到火车司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南京东机务段杨俊,跟他参与春运。听其介绍,2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开的是货运蒸汽机,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后来发展到开客运内燃机,速度依旧很慢,开火车的过程也非常辛苦。如今,走进和谐号、复兴号驾驶室,完全是天翻地覆!不只是驾驶室环境好,开火车几乎成为一种享受。
笔者采访的瞿俊杰,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一名90后高铁司机,他祖孙三代都是火车司机,他的爷爷开了26年火车,跑了200万公里,他的爸爸开了27年火车跑了300万公里,而他只开了4年火车,就跑了330万公里。在他爷爷的理解范畴之内,过去不敢想象,如今的火车司机能够驾驶“复兴号”列车以时速350公里跑春运,能够用和以前相同的时间送更多人返乡。
细节无处不在,笔者发现,火车司机们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翻开历史的照片,工作服从以前的绿色卡其布劳保服,历经岁月换成绿色劳保衣,再到今日着装商务化。老司机感受最深,以前上车前哪怕穿得再整洁,下车后都会大变样,现在,美观的服装穿在身上舒服,下车后可以保持得和上车前一样干净,鲜见汗渍和灰尘。可谓今非昔比。
2003年前后几年,笔者每年春运期间乘火车,亲历过一些画面:火车进站后,乘客蜂拥而至,车门挤不进去,就从车窗往里爬。如今的高铁车厢里,乘客们坐着玩手机、聊天、睡觉。
列车上的环境日新月异,乘坐舒适,看到乘客出行轻松,火车司机、乘务员在车上工作同样心情愉悦,也跟着感到轻松。
现在虽然有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但票价低廉的“绿皮车”仍受欢迎。绿皮车厢里,弥漫着旅客回家的欢乐气氛。笔者上车体验,看到旅客们或在闭目养神,或在玩手游,或是三五一伙打牌。过去,行李架上也会躺着旅客的画面一去不复返。
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等,通过车厢变美,车速变快,旅客变欢得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落地成无数个生动的细节。
三、发现新鲜:关注前沿未来
每年春运来临,天南海北的人来往于团聚之路。笔者观察,因为今天的交通工具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缓慢,说走就走的便利出行让很多人平日就有不少机会返乡,这也就导致很多人对“回家”的理解有了变化。
在铁路南京站售票厅,笔者注意到“反向购票专窗”,深挖发现,“反向”出行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与其往老家赶,何不把亲人从老家接到城市来团圆呢?现在,春节经济火热,比如从事餐饮业的人员,可能舍不得放弃春节期间的餐饮生意。那么多人对饭店除夕年夜饭青睐有加,餐饮业总要有人来干,这时候,把亲人接到身边来,既解决了团聚,又不耽误赚钱。再者,在城市立足后的年轻群体,也开始改变观念,把亲人接到城市采用“春节游”过年。
“反向春运”在现实中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说明人们对团圆概念的认识在变化,一方面,春节回乡的传统习惯主旨是团聚,另一方面,家人在哪里,哪里就能团聚,无需一味强调回故乡。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画面也变了,过去回乡之旅来去匆匆,现在可以中途要上一杯咖啡稍稍小憩。
连续三年春运,笔者到G40沪陕高速仪征服务区,看到的是旅客返乡行程的轻松和惬意。其一,喝咖啡的人在增多,吃方便面的在减少。服务区饭菜可口,物美价廉。在“猫屎咖啡”馆里,不时有旅客进来悠闲地喝咖啡,最贵的一款咖啡268元一杯,每天都能卖出几十杯。笔者分析认为,高速公路出行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很多,供给侧结构在变化。今天的人民群众对服务区的期望,早就超越了过去简单的加油、如厕,必须有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满足人的需求。
其二,商品琳琅满目,买特产人在增多。江苏高速服务区里典雅精致的布局、丰富的经营业态让旅客找到逛商场的感觉。服务区里商品品类齐全,有进口食品以及各类高端商品,并且做到同城同价,不少返乡过年的旅客直接选择在服务区采购年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20年,完成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纲要建设总目标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李璐.框架理论视角下的铁路春运报道分析——以2009—2013年《人民日报》为例[J].新闻世界,000(12):P.133-135.
[2]吉曼.读图时代"春运"题材新闻图片的特色分析——以《南方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春运图片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12 (3):61-63.
[3]李楸.春运新媒体报道的亮点与创新扫描[J].记者摇篮,2019, 578(02):42-43.
[4]陈瑶.框架视角下People's Daily与CNN春运报道研究——以2010年~2018年间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