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背景下“三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9-02杨超

社会与公益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杨超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其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和实践经验探索,提出“三重整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将专业知识、价值与技能核心元素整合到课程中,进而将社会工作课程整合到整体的项目课程与实践中,最终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整合到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这一模式助力培养学生多层次能力,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推进地方社会工作制度探索与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三重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使命在于为社会治理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参与和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也正是依托于人才,社会工作才能体现以服务创新治理、促进分配正义、推进公共福利的专业价值,才能担当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工程师角色。基于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被置于重要地位。

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输出与社会需求错位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输出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型通才类型,与当前社会治理背景下项目治理、精细治理的社会需求错位。首先,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兴起。自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方开始探索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已在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全面铺开。不仅如此,基金会、市场主体对于社会工作的支持也逐渐开始采用项目形式。制度化的社会工作项目实务成为当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形式。我们看到,传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注重社会工作各个方法的独立训练,缺乏不同方法整合性运用的训练,这无法有效回应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换言之,培养整合性的项目式人才是实践的需要。其次,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分化,治理技术的精细化,迫切需要长于精细治理的人才。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高校的社会工作培养主要是大而全的通才教育,特色或者专长人才培养取向不足。

(二)社会资源的分割与整合不足

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环境不同,专业社会工作被引入之前,我国已经存在行政性社会工作,包括传统的群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福利服务等。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有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并未充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由于两种社会工作的并存与分轨,行政性社会工作主要依赖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等体制内资源;而专业社会工作更多在体制外生成,依赖体制外资源,并嵌入体制,表现为嵌入式发展。大多数学者主张,中国未来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并非是二者排斥的过程,而是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合的过程。然而,由于传统资源的制度性分割,专业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以及公民社会的弱小,专业社会工作发展遭遇资源不足的困境。这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基地,未来就业面狭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推进多元资源的流动、整合成为重要问题。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价值注入的淡化

现代社会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强调专业价值与素养的提升。价值注入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它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使命。这种专业使命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总体来说,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课程被置于常见的职业伦理教育地位,相应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甚至不设置此类课程。这种认知与做法淡化了社会工作的价值注入,甚至实践中有人借用社会工作职业的外壳敛财,严重背离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性矮化

国际上,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已有百年历史,逐渐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三大方法常常作为传统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标志,但新时代尤其是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三大方法只是部分内容,而专业干预的需求发现、目标设定、服务模式的选择、资源整合、干预技术等愈发重要。当前,社会对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诟病亦不少。比如:學习了大量理解性的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而注重实践干预的社会工作理论不足。再如:社会工作方法的选择充满随意性,简单堆砌游戏或活动,以专业术语包装非专业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在整体上矮化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广东省为例,政府过去十年累计投入70亿元发展社会工作,但是政府强力推进的背后也有人在质疑其专业效应。若不能充分回答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性何在这一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生存将受到挑战。

二、“三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基于现实问题与理论基础分析,本文认为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三重整合,形成“三重整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社会工作金三角:一重整合

科学研究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首先要厘清这一专门人才的核心元素以及内在逻辑。诚如夏学銮所言,知识、价值和技能的金三角代表当代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最高成果,其也正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要素。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性之所以较弱,从内在来说是知识、价值与技能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发挥整体效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评判并不局限于上述任何一个核心要素,而在于三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正是三者的内在流动与交织,才形成稳定的三角,具有金三角的稳固特质。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格外强调综融视角,以“人在环境中”为独特理念,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去解释和干预服务对象的问题。单纯的技术理性抑或理论分析都不足以支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而通过汇聚价值、知识与技能才能成为应对复杂问题的力量之源。由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既有“分”,也应注重“合”。

临沂大学早在2002年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在十余年的探索中逐渐将“知识”要素扩展到社会科学理论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理论;将“价值”方面的教育课程提升到核心课程地位,并在本科一年级授课;在“技能”训练方面,设置了专门的《社会工作技能实验课》进行系统化技能训练。为推进三要素的整合,临沂大学社会工作系通过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交流,推进知识、价值与技能的整合;在課堂教学设计上,一堂课要求贯通知识讲授、育人教育与案例技能训练三部分。

(二)项目课程与实践:二重整合

基于上述“一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核心元素得以清晰,但偏于微观要素的集合。由于实践的复杂性,通过项目式实践展开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实际上,当前社会工作相关机构与岗位更需要的是项目管理人才。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已经被整合进入项目制工作,通过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执行等完成社会工作服务。然而,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未充分重视这种项目化趋势,面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社会工作课程一般包括知识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虽然在逻辑上存在内在联系,但要真正促进各个独立课程的整合还缺乏载体。社会工作项目课程则可以充当整合者角色。项目是围绕特定目标设计的相关活动与资源的有机体。对于一个社会工作实践项目来说,往往需要用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等知识、技能。比如,经过多年的探索,临沂大学社会工作系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项目课程的重要性,并于2014年开设《社会福利项目管理与评估》课程。社会福利项目课程为学生讲授福利项目的设计,指导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跟随优秀的社会组织学习项目设计,进而独立开展调查,设计符合本地需求的福利项目。该课程与学生毕业实习衔接,在毕业实习中实施设计的项目内容。在其他课程的设计上各有侧重,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聚焦于项目中的需求发现环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着眼于项目中服务对象需求分析部分,《社会工作理论》课程主要针对设计项目的干预框架,等等。同时,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评估等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展现。这使得学生明确了各门课程学之所用何处,在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学习锻炼,最终成为项目式人才。

(三)人才供需平台:三重整合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最终是输向社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必然接纳。背后的原因既可能是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也可能是社会对于识别人才存在盲区。为此,需要进行第三重整合,重心在于地方资源的整合。

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等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高的区域,中国大多数地方的专业社会工作资源较为匮乏。临沂大学社会工作系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跳出专业社会工作领域进入公益领域,以“大社会工作”为理念,寻求更多的就业资源。由此,我们创建了公益项目评审与拍卖平台。这一平台整合了地方不同层级政府、社区、高校、企业等资源,设置了种子资金。每年定期开展公益项目评审,评审专家由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并广泛邀请可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单位观摩。通过对学生设计的公益项目进行评审,确定可以资助的项目目录,并进行项目拍卖。以2017年的公益项目评审为例,现场评审的14个项目在短短几分钟内分别被10家社会组织认领,并签订了拍卖协议。多名学生优异的现场表现也被单位看中,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了用人单位。

除一般性地方资源整合外,挖掘、整合地方特色资源,进而培养适合地方的社会工作特色人才是第三重整合的另一涵义。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特殊单位等优势资源的凝聚,某一方向或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往往是本地更为需要的人才类型。以临沂大学为例,由于地处山东,距离韩国较近,与韩国的高校一直保持合作关系。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社会急需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回应养老问题。临沂大学社会工作系在2015年与韩国江南大学合作,共同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以养老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为培养方向,为本地新兴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等输送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三、“三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三重整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的核心元素整合到每门课程中,将社会工作课程整合到整体的项目课程与实践中,又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整合到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在逻辑上,通过三重整合层层递进,实现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重整合”促进学生多层次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工作行业全链条。通过将社会工作课程内知识、价值与技能整合,以及不同课程的项目化无缝衔接,有效培养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能力。这些能力建设遵循从直接实务能力到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逻辑展开。以项目课程与实践为核心,推进了校内外课程体系的整合、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训练的整体性。

“三重整合”为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赢得了人才培养与输送的空间。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不发达、职业发展不足、学生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三重整合”中,中轴是项目式整合。通过社会工作金三角的整合,为项目式整合奠定了基础,而项目本身也是沟通供需、实现第三重整合的媒介。项目式人才,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式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三重整合”对建构地方社会工作制度、促进社会领域的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在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社会问题凸显,社会工作大有可为。高校层面以项目式人才为中轴,通过项目联结社会需求与专业问题,沟通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发挥示范作用,进而输送专业项目式人才,逐渐改变了地方社会建设生态,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