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
2020-09-02何亚东
何亚东
【摘要】生物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它在高考当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看待问题,实现思维拓展与延伸。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学工作的关键,这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理念,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点位置,促进其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批准号:GS[2019]GHB1009)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119-02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应该使其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包含了多项能力与素质,是当前衡量一个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指标。较强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特点,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不仅是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师应该对过往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了解高中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实验教学策略。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教学工作水平。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在生命观念的培养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命过程进行观察与思考,加强对生命世界的情感认知。理性思维则主要是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探究能力则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当中了解生物的内在本质[1]。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从社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跳出课堂与书本的限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生物实验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构建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分析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总结其特性。构建正确的生命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现象,学习从生物角度解释意识形态和观念、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并对总结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得到感悟和体会,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在进行叶绿素相关实验时,通过对叶绿素内在结构的观察,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生命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主要是指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思维认知客观事物,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学生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观察,总结事实和证据,利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途径,解释生命现象和客观规律。例如在进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细胞越小运输效率就越高吗?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引导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对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进行观察、假设、分析、证实,并对结论进行讨论。主要是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究交流”的过程。通过生物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对得出结论展开讨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作为引导者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探究和讨论,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提升社会责任
学生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认知,加入相关问题的讨论,并利用生物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做出理性判断和解释。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升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生物实验,认知生命的可贵,对生命更加尊重和敬畏,增强同理心,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实验设计方案往往照搬教材的固有模式,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未能得到有效激发,限制了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对于实验过程全权把控,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与操作空间,也会对其实践应用能力形成一定限制。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通过示范、讲解和布置任务等方式开展工作,单一化的教学流程与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在实验当中出现无聊之感[2]。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在课堂当中,教师未能通过明确的实验主题与目标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其学习效率较为低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衔接不足。由此可见,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阻碍了学生生物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树立生命观念意识
生命观念意识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这也是高中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加深对生命观念的认知,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生物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和单一,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在实验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是树立生命观念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室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方式,使其能够从微观角度重新认识自然界的生物[3]。同时,应该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通过验证实验等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相较于单一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现代化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能够使学生进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当中,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情境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增强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等,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组成[4]。比如在光合作用相关内容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资源,对光合作用的环境加以模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用于探究实验的自主设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过往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唤醒,使其能够在熟知的情境当中锻炼理性思维。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为形象化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实验的原理和作用,促进学生想象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此外,合理的教学情境,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熟悉的场景更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加以创新,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全权掌控实验过程,导致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较低。为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实验当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突破教材的实验思路限制,创新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实验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当中,还可以拓展到整个社会生活当中,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当中充满了生物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社会调查、家庭实验等形式,构建趣味性实验探究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很多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其能够在团结合作当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分配学习小组时,教师应该重视组间的均衡性与组内的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在小组内部,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6]。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派合适的任务,确保能够发挥其个人特长,实现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拓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推进小组共同进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争取团队荣誉投以更大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过程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精益求进的精神,对于促进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物实验的研究,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观察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贴合,提升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例如,在进行“泡菜的制作”相关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针对“能不能长期食用泡菜?”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不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并提出观点的原因。最终得出讨论结果:不能长期食用泡菜。因为泡菜中还有高浓度的亚硝酸鹽,能够引发癌症。由此可见,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生物实验的研究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六)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科学化教学评价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实验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帮助他们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传统评价模式中对于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忽视了其内在能力的评价,导致其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纳入到考核标准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应该融合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保障评价的科学化。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教学实践当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师应该通过树立生命观念意识、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等途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理念与要求,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其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3):9.
[2]彭桂兰,陈嘉慧,唐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9(13):47-48.
[3]高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技风,2019(10):51.
[4]蒋家容.生物学核心素养融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A].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5]吝娜.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信息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172.
[6]林佳.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9(0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