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0-09-02郎平珍
郎平珍
【摘要】在我国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建设对人才需求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实践能力已经悄然成为现阶段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当前阶段众多一线教师除了要完成文化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有意识地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以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期望能够给众位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90-02
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将学生综合素养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与核心,旨在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素养的目的。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知识的特征挖掘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继而就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行提升的同时强化其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1.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其实践性相对较强,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绝对优势。就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其在培养学生学科实践能力时应回归至语文实践本身,而不是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系统与完整。所以说,语文教师要由备课开始就语文知识中包含的思想性、趣味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深入挖掘,利用好文本的同时不囿于文本,做到既可进得去又可出得来。教师要就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和细致分析,进而明确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需求,然后以此为依据就听、说、读、写等实践训练方案进行制定,并将此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使得初中生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实践知识最终掌握知识。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进情景教学法、任务导学法,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促使他们在任务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索知识内涵,有利于在此期间促进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语文老师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读写练习活动和绘画等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和感悟,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更为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促进其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稳定提升,有利于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教学。
2.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传统教学模式证明,严厉的课堂教学态度、呆板的课堂教学方法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好似傀儡一般依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开展学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依赖性,其个性主见将不复存在,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尽最大努力就轻松、愉悦且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构建,为学生发展及张扬自身个性搭建平台,使其可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实践意识并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可由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首先,转变角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面的伙伴,需要利用自身影响力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领导角色,降低身份与学生成为学习方面的朋友。教学过程中以亲和的语气、幽默的态度与学生就知识开展交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可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主动开动思维、探索知识,同时要注重将“教学”转化为“导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有利于提升其实践能力,并强化他们的学科素养。其次,尊重学生。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師要做到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允许学生犯错的情况,不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意见、发出不同声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教师即对其进行挖苦、讽刺等,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大幅度削减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允许学生出错并允许学生发出不同声音表达不同意见,使得学生可以自主、自由且自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将学生分层,了解不同个体的优势和缺陷,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分层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进步,不断发展自身个性,并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久而久之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地跟着教师的节奏来思考来学习,课堂氛围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永远是教师在操控。最后,合理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指导学生扬长避短,比如语文老师可以使用激励评价策略,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正面点评使他们发扬个人优势,还可以借助分层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通过纵向对比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然后树立明确的目标,在不断进取中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仅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其需要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知识特征作为依据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充分激发,倡导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开展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由此,可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部分教师在预习课阶段会习惯性选择朗读配音给学生读完就进入正课教学。此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就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提升。教师可以改变实践模式,让学生于课前单纯进行朗读欣赏,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分配角色或者依顺序开展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揣摩语调、语气、语速的科学合理性,教师从旁指导和引导,反复训练直至达成理想阅读目的。此种实践模式中学生可真正参与其中,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加扎实、有效。
教师需要注意在開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其只需要制定方案、把控流程即可,实践活动的落实和推进均需要学生的自主完成。教师可就全体学生进行学习互助小组的划分,每个小组内分别由优秀学生、中等学生、较差学生组成,由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布置实践活动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时刻把控各个小组自主探索的进度以及方向,必要时拨乱反正或者提供帮助,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实践学习活动中,同时可以自由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并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更多启发和灵感,还能及时积累各种优质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最后,初中语文教师要让每个小组内推选一人就本组的探索结果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针对存在差异的观点再次进行深入探讨,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知识结构,当学生讨论完之后,语文教师负责最后的归纳和查漏补缺,以便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成果更加完整。此种实践方式将以往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剩余学生事不关己的弊端进行改善,绝大多数学生均可积极主动地参与至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稳步增长。
4.拓展实践活动广度与深度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应当将有意识的培养贯穿教学始末。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中一切机会为学生制造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的条件,使得实践能力逐渐渗透至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他们的进步。当然,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将其进行延伸,由此锻炼学生对不同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把控能力,并以此开拓其思维,辅助他们储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为其实践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严禁出现“填鸭式满堂灌”现象,要为学生预留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一节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那么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提炼答案,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总结能力。
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教师可由此文章的描写延伸至其他名家的季节描写或者景色描写作品,并让学生开展背诵同类文章的实践活动,辅助他们积累更多好词佳句,同时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期间教师不规定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景色描写也可以是季节描写,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可避免降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将此篇《春》与古诗词进行联系,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等,引导学生探索两首古诗分别由什么角度描写春,各有什么优势等。初中语文老师还可以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实践,比如使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春》有关的现代文片段或是古诗词,再结合课内阅读文的主题设计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片段、古诗词内容分析作者描写“春”所用的手法以及最终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针对重点语句做赏析,还可以对比不同文章片段所用写法的异同点,由此使学生自觉使用学习过的阅读技巧来完成任务,进而在拓展延伸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通过此类延伸实践帮助学生拓展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成语文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目的,为其后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由上述所言可以得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教师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关乎学生学习质量与个体素养水平的提升,所以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能力,进而从整体上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老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顺利提升其实践能力,最终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总之,本文由几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或者帮助。
参考文献:
[1]齐永慧.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4):92-93.
[2]王婷.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08.
[3]左安俊. 初中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略谈[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4):85.
[4]李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7(09).
[5]王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