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9-02罗翊谭远周宇
罗翊 谭远 周宇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8年度立项课题成果;项目名称:民族地区高效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态模式——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qnsy2018sz01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其高校发展的境遇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原因的滞后,使得高层次人才难得“引进来”,引进来后又由于平台、制度、待遇等的差距,而难得“留下来”。这样的境遇,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需要高层次人才合力完成,而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人才资源匮乏,致使发展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多为本地的学生,思想保守和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也跟随大学生就读带入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好现实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十分重要。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时代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它不仅包括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还包括了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更是有形与无形、科学加艺术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及引导、规范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方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新时代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在现实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发展而言,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之历史、地形交通、社会发展、人文素质等缘由造成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上极为有限。虽说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政策大力引进硕士、博士,但也由于发展平台相对狭小,相关制度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致使高校人才存在难得“引进来”和“留下来”人才资源匮乏的境遇,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真正能够从事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有限,大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发展。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急需“量身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都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都会因家庭成长环境问题影响其认知、行为和个性,也会因为现实社会中一些好的或不好的因素影响着他们三观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大多为本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或者省内县城乡镇的学生,他们更多地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长环境以及经济滞后带来的其它问题影响,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认知自身和事物,处理自身和现实社会中事物的关系,存在更多的迷惑和困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是致力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目标的地方,学生们急需“量身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式中,缺乏有效、动态的互动机制,大多体现为宣讲式或被动接受的形式,较少出现“教学相长”互动效应和生态模式。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加上近年来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的变革,人才匮乏、经费紧缺、机制制度待完善,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问题的复杂性,都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量的符合、质难保障的情况,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出现以教师宣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成效不高,教与学的关系中较少出现有效、动态的互动机制,缺乏生态模式的构建。
“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优化“立德树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需要解释、分析问题,更需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这种境况,通过“实事求是”优化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去达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活”发展思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性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地方支持高校发展的能力有限,高校人才难得“引进来”和“留下来”人才资源匮乏的境遇,也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便不能直接借鉴于发达地区的发展思路,而是需要结合“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相互结合,通过转换发展思路,寻找新的资金途径、引进适用性人才打牢教育教学的根基、协调改善好人才的政策让其“引得进”、“留得下”,以改革创新推动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解决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基础性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强化,“因地制宜”地“量身定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也加强了辅导员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强化,很多高校都满足了教育部师生比的要求,但是如何调动好老师们的积极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们的状况,因地制宜进行与新时代俱进,进行与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确是各大高校正在研讨探索的新课题。
“集合”有效、实践的思政教育方式,构建有效、动态的“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和生态模式。理论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也能指导实践。当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教师队伍,通过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相互结合,探索出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出科研成果和教育成效后,再将它们进行有效地“集合”,借助于其它学科和本学科的理论工具,尝试构建一个有效、动态的生态模式,使得“教学相长”成为一种有效的互动,落实好“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不断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适应好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新论[M].人民出版社,2015
[2]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及其本源意义[J]哲学动态. 2019(12)
[3]盧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20(03)
[4]黄伟,刘维民.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9(10)
[5]黄燕婷.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