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在气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02朱小龙
朱小龙
【关键词】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气胸
气胸为胸心外科常见急症,若治疗不及时肺脏可能持续受压萎陷,气管、纵隔发生移位,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外科手术等,其中胸腔闭式引流效果显著,但切口较大,术后疼痛强烈,影响治疗效果。随着微创技术发展,临床研究发现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缺点,患者接受度高[1]。本研究中气胸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73例,均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肺组织压缩>30%,未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8例,男女构成为26/12,年龄20~68岁,平均(42.53±6.48)岁;气胸部位:左侧17例,右侧21例;气胸诱因:先天性肺发育不良14例,肺癌4例,肺结核5例,哮喘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对照组35例,男女构成为24/11,年龄19~70岁,平均(43.21±5.62)岁;气胸部位:左侧18例,右侧17例;气胸诱因:先天性肺发育不良12例,肺癌2例,肺结核3例,哮喘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应用28、32号硅橡胶管,参考影像学资料确定置管位置,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麻醉,置管位置位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做长约1~2cm切口,采用止血钳对肋间肌进行钝性分离,置入导管后缝合伤口,并用缝线固定导管,远端连接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
观察组: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管,参考影像学资料确定置管位置,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麻醉。置管位置位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用穿刺针垂直刺入,以回抽有空气为准停止进针,自针心置入导丝并退出穿刺针,将导管沿导丝置入胸腔,拔出导丝并留置导管,将导管与接头相连接,导管接头连接水封瓶。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设为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23.0处理。
2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后胸痛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胸痛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气胸患者由于胸腔压力增加,会产生不同程度心肺功能障碍,因此应尽快将胸腔内气体排出以恢复肺呼吸功能。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虽然临床效果较好,但易出现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且由于创伤大,硅胶管管径大,且弹性差,术后疼痛严重[2],影响肺复张。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在气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本研究中气胸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胸痛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可提高临床疗效,创伤较小,可有效缩短术后胸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原因可能在于,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不会对心肺造成强烈刺激,组织相容性良好,同时引流较通畅,发生堵塞的可能性低。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穿刺损伤小,疼痛轻微,术后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有助于术后恢复[3]。微创引流操作不会遗留较大疤痕,无需缝合,术后愈合快,感染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效果较佳,且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但本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少,未对患者长期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后期可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观察,以减少偏倚。
【参考文献】
[1]向军,何玲,刘艳,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7,43(04):268-270.
[2]羅毅,王健屹.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行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6,35(21):82-83+86.
[3]张东旭.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