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听说整合教学

2020-09-02金烨

关键词:主题意义育人功能

金烨

摘    要:听说教学是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关键课型。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听说教学的界限,适切地融合听说,带领学生运用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沿着主线,深化主题意义探究,发展高阶思维,达到提升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主题意义;听说整合;育人功能

聽说教学是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关键课型。听是输入环节,为学生习得语言提供语料和建构意义的机会;说是输出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联系生活体验进行迁移的表达。真正有效的听说教学是将听和说相融合,在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并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表达[1]。这个语境必须具有主题,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2]14。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2]16。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整合教学,打破听说教学的界限,适切地融合听说,深化主题意义探究,达到提升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第七单元Section A 1a-2c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听说整合教学。

该部分内容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涉及的话题是规章制度,并通过两个语篇呈现主要内容:初中生对规则的认识与态度。课前,笔者梳理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根据话题Rules整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八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内容,确定本课以对规则的讨论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哪些事情是允许青少年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允许做的,并探讨对这些规则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体悟主题意义下的话题内涵,即学生对于规则所应承担的责任及该享有的权利,了解基于此话题不同对象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语言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一、深度解读语篇   引入主题语境

该部分内容的主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为激活学生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助力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把握主题,笔者课前结合七年级及八年级所学相关内容,在学生已经具备对家校及社交中一些规则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两个听力语篇及课本的相关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语篇之间的关联,从而把握指导课堂活动的主题意义,再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贯穿于课堂活动始终。以下为笔者对语篇的解读。

听力语篇1的主要内容为Anna与母亲讨论16岁的青少年该不该做的一些事,以及各自给出的理由,旨在使学生学会谈论对于规则的看法,学习有关规则的表达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正常表达诉求应掌握的谈话原则。其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探究的主题意义为如何看待规则,语篇为口语会话,语篇中目标语言重点突出,语调和情感到位,反映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特点。主题配图为对话中的母女,通过图片可以预测听力内容,根据图片中自然的人物表情可以推断出对话氛围和谐。主题图中文字直接突出主题,谈论规则及理由。1c基于1b听力活动的控制性口头操练,围绕规则展开对话,既表达了观点,也表达了意见及理由。

听力语篇2的内容为同学或朋友之间对同龄人穿着、外貌、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的评价及看法,表达了对话双方各自的观点。其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探究的主题意义是对于规则的看法因人而异,在与人沟通中,应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语篇为口语会话,插图中对话者及被谈论对象皆入画,配图有一定预测价值。2c口语练习开放性较大,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并表达观点,是两篇听力语篇输入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开展的一次运用目标语言的输出任务。

基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主题意义贯穿其中,通过不同情境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对于规则的讨论,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出与运用,同时对话中通过语调、语气体现出的情感刻画引发读者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对规则意识保留自己的看法,对他人进行客观评价。这也是本课主题意义探究的焦点。

二、以主题为主线   整体设计听说活动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是以语篇为基本学习材料,以语篇的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聚焦于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3]在对语篇进行了深度解读、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该课的听说活动设计要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将听说活动进行整合。以下是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步骤。

(一)课前问卷热身,唤醒背景知识

课前,笔者通过班级钉钉群发起“关于家规与校规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整合学生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以及本课即将学习的关于规则的相关内容,通过多选题及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选出家中或学校是否有类似的规则,写出他们最为赞同和最不赞同的规则并简述理由。问卷中的问题如下(其中,前三题为多选题,后三题为问答题):

1. What rules do you have to follow at school?

2. What rules do you have to follow at home?

3. What do you think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4. What rul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unfair? And why?

5. What other rules do you think teenagers must follow?

6.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ave to follow the rules?

学生带着指向本课主题的真实问卷任务,通过选项的勾选,复习了关于规则的旧知,通过问答题的理由简述,唤醒对于这一主题的初步认知,激活背景知识,为新课内容学习搭建起了支架,从而开启本堂听说课对于主题意义的探究。而这一主线将贯穿教学始终,串接起各项教学活动设计。“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并探究主题意义的源泉,课前热身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符合学生认知和语言水平的话题、视频、图片、游戏等导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4]

(二)立足问卷结果导入,直击主题内容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课前问卷结果,大部分学生家中、学校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少数学生提出自己认为最不公平的规则,教师借机向全班学生谈论看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教师提问:If there werent any rules in a school, a family or a nation, what would happen?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规则的重要性,导入本课讨论的核心话题——规则,直击主题。

(三)整合听说设计,关注主题意义

1.听力语篇1

(1)听前

呈现涵盖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则校规与家规的两张图片以及七年级课本中“Parents and schools are sometimes strict, but remember, they make rules to help us”的句子,在进入新课环节,整合旧知作为铺垫。随后引出本课Section A 1a图片,请学生预测图片中对话者的人物关系,教师提问: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请学生回答。根据图中气泡内文字,请学生预测对话者谈论的话题,教师提问: What might b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让学生通过主题图中的对话内容及三幅小图片内容做出预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should be allowed to do”句型表达,也可以提示学生通过课本1a的句子帮助表达,进而过渡至1a活动。1a活动基于语境,在鼓励学生强化对目标语言及重点句型的运用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表达理由。教师追问:Do you agree with her/him? And why? 让学生关注听,同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及时输出。这样利用课堂生成,聚焦主题,将听说相融合。

(2)听中

播放听力语篇全文录音,学生听后判断三个句子的正误。然后再次播放全文录音,学生提取文中母女各自的观点与理由,同时引导学生捕捉对话者表达情绪的词句所传递的信息,并进行模仿跟读,体会与人沟通时的语调或用词可反映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图。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与人沟通时,应控制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有倾听与采纳他人意见的心态,才能达成沟通的目的。

(3)听后

学生结合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女两人观点的评价。立足于听力语篇,教师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提问:Do you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drive/get their ears pierced/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And why?学生回答:I (dont)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drive because ...教师追问:What else do you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生回答。随后教师请学生选择其中一条规则进行讨论。

2.听力语篇2

(1)听前

学生结合本课的主题意义解读课本配图,预测说话者的身份及可能听到的内容。这样可以降低听力的难度,并让学生提前进入听力语境。教师提问: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What are they probably talking about? 教师引导学生读2a文本内容,提前熟悉听力材料,明确听力任务。这样从知识层面与心理层面为学生做好听力准备。

(2)听中

播放听力语篇全文录音,完成2a、2b听力任务,以师生问答式进行听力任务的校对。例如,教师提问:What does Molly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work at night? 学生回答:She disagrees with it.在对听力任务答案校对过程中,师生重复运用目标语言,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认识,提高与语言内容相关知识的运用频率,提升学生对目标语言使用的能力,为后续的输出任务做好铺垫。

(3)听后

教师引导学生重读2a中Kathy的五个观点及2b的五条理由,并以两人讨论的形式,以2c对话为语言支架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升华主题意义   挖掘思维深度

本课听后的开放性输出活动为请学生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置课前的问卷,以开展对整个年级的调查。活动形式为将纸质问卷发放至学生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最终得出需要替换及新增的内容并完成一份更加合理的问卷。听后活动在主题语境下回归问卷调查这一学生已经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改进问卷内容,真实且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创新,在探索、比较与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情感。

对于主题的升华,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因此与主题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很好的挖掘思维深度的抓手。笔者为学生补充了一篇题为“Rules of wearing uniforms”的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作业的补充,丰富学生对于本课主题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对于事物更加客观的判断。

在本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听说整合教学中,笔者依托“规则”主题,整合了听说教学,带领学生运用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沿着主线,深化主题意义探究,发展了高阶思维;通过关联性的对话、讨论,丰富了学生的文化體验,拓宽了学生关于规则这一焦点的主题视野。

参考文献:

[1]陈春晖,张景顺.提升初中英语听说课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11):6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程晓堂.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1-7.

[4]温培培.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2):28-33.

猜你喜欢

主题意义育人功能
汉译英中释译策略应用试探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下)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上)
挖掘音乐育人功能,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劳娜古迪荪诗歌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