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02栾凤舞

世纪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商企业家习近平

栾凤舞

摘 要:政商关系自古微妙复杂。新时代政商关系更关乎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构建良性健康的政商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商之间出现了异化和复杂化的倾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当前构建健康良性政商关系提供了遵循。

关键词:“亲”“清”;政商关系;思路

中图分类号 D6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2-080-04

政商关系是否健康良性发展,对国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的政商关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不正常的政商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官商交往要有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用“亲”“清”对健康政商关系加以概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商关系的论述,为今后如何构建良性政商关系定下了原则性指导方针。

一、“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政商两方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进入新时代,正确处理政商两方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纪人士健康成长。[2]”所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不能刻意与企业疏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往要时刻保持法治思维,不能将“清”作为政府懒政怠政的理由。政与商的交往要在界限明晰、权责分明、监督有序、协作共赢的特点下进行。“亲”“清”是对新时代政商关系新的精准提炼概括,即政商交往要秉持坦诚、纯洁、清白的原则。所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是对以往被权力和资本异化的政商关系的重新理顺,又是我国营造健康政治生态、公平有序法治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

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必要性

(一)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破解少数干部“为官不为”的手段

政治生态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环境和状态的集中反映,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对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3]政与商双方是一个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生体,并且通过一定的关系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健康的政商关系既能够净化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塑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同时能够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反之,如果出现政商关系异化的情况,官员以“权”逐“利”,商人以“利”围“权”,就会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二)营造公平有序法治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求公平、有序、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只有市场真正地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才能更好营造公平有序法治的市场环境。“亲”“清”型的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都必须恪守契约精神,厘清三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的边界,使三方都能各司其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规范政府权力部门的行政权力。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政商關系的核心是“亲”和“清”,“亲”要做到“亲不逾矩”,“清”要做到“清不远疏”。异化的政商关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无论是官商勾结还是为官不为都终将损伤社会道德、破坏社会风气。“亲”“清”政商关系有利于培育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更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思路

(一)用法治明确政商交往边界

1.法治规范政府行为。边界清晰、权责明确是构建健康政商关系的基本。要界定清楚政府和市场的活动范围,尤其是政府的职责权限。对于政府来说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用法明确政府与企业间“亲”的范围,“清”的界限,让政商关系不越界、不疏远。同时也要明确企业的活动领域,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2.运用法治充分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首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要素公平竞争、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其次,用制度约束来确保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通过设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方式,制约政府权限,确保政府有效行政。通过“责任清单”对政府权力进行评估、激励和有效约束。

3.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5]现代社会管理错综复杂,无形中扩张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增多了行政裁量机会,滥用权力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但行政裁量权并非意味着完全的行为自由,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权衡与选择。所以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政府行政裁量权的自我控制。在有制度保障条件下充分发挥监督职责,对权力进行约束,能够抑制不良政商关系的发展。 政商关系一旦缺少监督制约,在经济人本性和资本逐利性驱使之下,必然会造成政商关系的异化。

(二)创新政商关系的实践方式

1.提高政商关系的透明度。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务公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通过政务透明倒逼行政体制改革提升。”[5]政府通过信息公开的形式将信息对外公布,既提高了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又能够拓宽群众监督政府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的发生。因此,在涉企服务事项、办事流程等方面要实行全面公开,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全面标准化,涉及企业重大利益的决策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企业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全程公开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财政扶持资金的申报、审批和拨付过程。

2.通过大数据扩展政商沟通渠道。数据、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经济资源。利用好数据和信息的战略资源作用既对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政府工作也具有启发作用。2014年,大数据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利用好和发挥好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促进政府间跨部门合作,政府与企业间跨领域信息共享,使政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更加高效和更深层次沟通。所以利用好大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共享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既减少资源浪费,又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3.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市场擅长资源配置,所以资源的配置权应该交由市场来决定。但是市场有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所以需要发挥政府守夜人的作用。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将服务理念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减少直接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自主调节作用,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其次,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搭建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平台,让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有效聚集。再次,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主动当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改变以往企业单方面主动向政府靠拢,要政策、要服务的行为,政府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三)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对政商关系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廉洁的文化环境能够涵养健康的政商关系,反之则会破坏良性政商关系的养成。所以,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建立健康的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政府官员是公权力的使用者和社会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其社会影响力更大更强。所以,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平要求更高。只有当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抵制拜金主义等各种消极、错误社会思潮。首先,要筑牢理想信念,面对诱惑立场坚定,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的意识和党的宗旨以及党章党规意识,时刻牢记党员干部身份;面对重大政治问题和敏感问题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和诱惑时要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斗争意识,并且注重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其次,要强化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意识。党员干部要将敬畏人民、尊重人民,践行群众路线贯穿到思想、工作和作风中;自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再次,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言行对社会道德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所以,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正己修身、尚俭戒奢、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严格教育、管理、监督配偶、子女、亲属及身边人,提升自我管控能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放纵、不越线、不逾矩。

2.塑造企业家精神,构建现代商人理念。企业家精神是重要生产要素,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时期,发挥企业家精神对提升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作用意义重大。首先,教育引导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机制,政府要积极主动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成长需求,并且真正做到信守承诺,增强政府公信力。再次,引导企业家树立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大国工匠、敢于担当的精神。鼓励引导企业家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干事创业。

(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新生态

1.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实践证明“放管服”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基础、核心和关键。首先,深化简政放权。大力优化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改变传统的以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体制上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边界,政府充分放權给市场和社会。其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再次,政府要优化服务职能。采取“前台接待,统一服务”的行政工作模式改革。即“先由前台负责接待民营企业家并收取相关材料,然后按照明确的类别将材料发送到对应的部门统一办理,最后由前台将结果统一汇总,并将相关执照、证件等材料统一发给企业”的行政工作模式。

2.打造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官员要经常性地与企业家进行沟通交流,每年与企业家至少开展一次关于企业发展的座谈会,倾听企业发展的诉求和意见、建议。政府部门和各级官员要定期向企业家解读政府相关政策,弥补企业家们在政府政策方面的短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完善企业家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有效交流平台。推进公务员队伍内部廉政建设。政府公务人员要充分认识、理解“公权民授”的思想,即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和公共资源是民众授予的,政府官员只是替民行使公共权力,要以滥用权力为耻,减少官员滥用私权,非法牟利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http://baike.baidu.com/item/%E6%94%BF%E6%B2%BB%E7%94%9F%E6%80%81/636799?fr=aladdin.

[4]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R].北京:2013-11-12.

[5]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R].北京:2014-10-20.

[6] 习近平.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EB/OL]. 2018-08-26.

[7] 李文博.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政商关系论述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15-19.

[8] 李永胜.构建新时代政商关系的路径选择[J].国家治理,2018(32):11-1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政商企业家习近平
政商关系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影响机制与理论进路
政商亲清,行稳致远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崇“亲”尚“清”两相宜
标题党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