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历程及基本经验

2020-09-02燕传林

世纪桥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

燕传林

摘 要:基于执政规律的视角,提出执政党建设的一般逻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自身建设中相向而行。根据此逻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与战略举措进行梳理和归纳,从中可以看出,党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破解新问题中愈发成熟。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取得的最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执政规律;人民至上;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2-065-04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程,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现实问题,善于从不断熟悉和把握执政规律中找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适道路。

本课题以此逻辑,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与战略举措,探讨其中遵循和揭示的执政规律,总结执政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为党更好地执政、长期执政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执政党建设的一般逻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自身建设中相向而行

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其建设绝不仅仅只是自身建设,也必然包括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是执政党与在野党在政党建设方面一个根本不同之处。执政党要实现执政地位稳固,长期得到人民的拥戴,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自身建设中相向而行。如果执政党在执政期间政绩乏善可陈,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改善,即使执政党内部建设搞得再好,由于失去人民的继续支持也会面临执政危机甚至直接喪失执政权;另一方面,如果执政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内部不团结,缺乏组织力和凝聚力,即使执政期间政绩不错,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也会由于内部问题而自毁长城,最终不仅执政权保不住,政党自身也会土崩瓦解。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历程——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破解新问题中愈发成熟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1.执政党建设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1953年中央提出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1958年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立志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雄心壮志。为此,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也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非凡成就,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2.把作风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可能给党员干部带来的变化,特别强调和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早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P.143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并付诸于实践,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1950、1957-1958年)、“三反”运动(1952年)和整党(1951-1954年),从快从重对刘青山、张子善等贪污腐化分子进行了严惩,保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清正廉洁、党群关系密切的良好形象。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1.作出工作中心转移的伟大决策。把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创造出“包干到户”新做法,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1982 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思路愈发清晰。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坚定。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党的自身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是提出了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新思路。在党的建设上,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指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2](P.333)在此思想指导下,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党的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党内制度法规逐渐建立和完善。二是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3](P.379),“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P.313)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由实行了30多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国家建设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所有制、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上作出新的阐述。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原定20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完成。

2.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聚精会神抓好自身建设,维护了党的团结稳定,稳固了党的执政地位。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并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P.6)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1.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民生活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我国已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的一段时期,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更加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题的党建新思路。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部署。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性质决定了先进性建设是党始终要抓的根本。2005年,胡锦涛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今后党的建设的主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执政建设的探索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分别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完成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总体上实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2.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依规治党、制度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主线,并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命题,并把它摆在首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新修订或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90多部党内法规,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规范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经验——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无论是领导国家建设还是推进自身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始终不变的政治本色,“规律”和“人民”是两大关键词,自觉遵循执政党建设的一般逻辑和基本规律,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

(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此规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有:

1.善于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学习强党,学习强国,重视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学习,重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科学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基本经验。

2.勇于革新,努力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吸取历史上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教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渐进式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机制,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勇立潮头取得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关键。

(二)坚持执政为民、执政靠民的人民至上理念,回应最广大人民现实关切,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5] 执政为民、执政靠民,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遵循此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有:

1.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能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70多年执政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基本经验。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注历史发展的逻辑
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