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路径探索

2020-09-02李辉

中国民商 2020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李辉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公共就业服务行业也不例外。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把全国人民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融入,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改革。比如,互联网带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的创新,促进就业创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和就业率提高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样也为就业服务效益的提升和就业增长的着力点,提供了促进作用。基于此,下文从“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路径探索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些许问题,首先,体现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未全面细致的推动工作,由此就阻碍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必须将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新的层次,愈发受到政府和组织的重视,国务院也积极的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标志着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已经渗透着我国政策方针之中。基于“互联网+”技术能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优化整个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提高各部门的职能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优化的服务。由此可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公共就业部门,能够使得服务性就业性增加。由此,下文从公共服务就业现状入手分析,简要分析公共就业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新思路。

一、公共服务就业现状分析

(一)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就业服务职能制度不完善,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我国的就业服务职能太过单一,以此使得岗位匹配、职业指导都存在不足,大多数失业者的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对职业能力缺乏了解,而服务水平未革新就难以满足他们真正的要求。其次,服务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区域差异,农村地域的服务体系已经逐渐体现出多层次、多元化,能够满足許多群体的需求,但是农村地区,存在政府垄断,农民工下岗职工较多,难以满足其求职需求。其三,体现为目前我国就业服务部门的治理僵化,难以交叉,难以有效的协调,就业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密集性较大,所以在短期内往往要体现其兼容性,就必须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规划、城建、卫生、税务、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各个部分要相互配合与支持,才能够使得就业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二)营利性服务存在

就业服务部门因其本身的性质,所以可以是公益性,也可以是可营利性的。但是目前这些由于没有得到科学的规范,致使许多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各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循环治理体系。首先,是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下,免费为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求职服务。另外一方面,许多机制趁此机会开展营利性的劳务市场业务。更偏好于提供收费服务,而对难获利的产品不愿意提供,尽管政府在大力打击此类现状,但大部分就业服务机制仍然在形式上增加公益性,而实质上很难保证真正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新时代概述

“互联网+”的核心表现在其,能够为经济活动和业务创建汇聚平台,“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作为工具的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生活,经济运行就业必须围绕互联网这一平台展开。“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它能够促进信息的互动性,使得各行各业跨界互联,如此,能够推动各类数据的集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撑。对于个体服务而言,它能够使得小数据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机具和参考,使得公共就业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公共就业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优化、整合各部门的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为公民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就业服务、就业管理的信息共享性、数据交流性,所以它是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它以数据获取、整合、共享为核心,包括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人员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建设,涵盖了公共就业服务的各个部门,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优化,能够为社会公众提高规范性、透明化的就业服务。

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可行性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包括业务服务终端、网络平台、电话咨询平台,能够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直接对接,使得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就业问题解决方案,改善以往实际工作当中,只能够局限于被动寻找服务对象的特征。信息服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整合各种资源,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政策规范性,市场需要性。由此可见,“互联网+”与公共就业具有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就业发展新思路

目前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是提供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已经从传统浪费资源、不专业、不高效性的服务体制中走了出来,但目前,是否能够有效的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获得高成效仍需讨论。将“互联网+”工具引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之后,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实现公共与就业信息的多维连接,这正是“互联网+”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信息化的体现。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效应的平台建立,并催生新的服务业态,实现“就业+”为首的民生改善经济提升的双赢目标。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就业发展新思路的核心在于推动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以推动语音程序控制、数字化传输系统、数据终端库等多平台的建立,使得“互联网+”技术能够走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例如,截至目前为止,在栾川县人力资源在线上服务模式的推动下,其已经实现与中钛集团、丰瑞氟业、老君山文旅集团、伊水湾在内的32家县内企业发出464条招聘信息,实现了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对接,构建了信息网络平台。栾川县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经陆续开展线上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18个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590个,接收劳动者求职信息428人,初步达成用工意向370人。

(二)“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模式

“互联网+”公共就业发展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首先,要创新培训方式,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使得范围更广、时间与地域不受限制,让求职者足不出户,也不需要被动的接受指导,可以完全自由的选择地点、时间和岗位需求来接受指导与培训。其次,还要构建生活需求分析发展模式,通过收集信息,自动生成所需要的服务项目,经过本人确认公共服务机构就可上门为用户提供专门化的服务,实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此外,必须要基于“互联网+”形势的引导,顺应培训内容的更新,将传统的电脑打字培训创新为电子商务培训,注重开店营销、智能管理、新媒体使用等新技能的操作,提高创业就业的成功率,由此为社会带来效益。其三,要利用互联网的跨地域性拓展服务,在信息平台设立人才市场专栏,为求职者提供电子简历,求职档案通过招聘网、劳务输出、猎头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就业信息的推广。其四,面对就业困难群体可以优先提供服务,通过发展跨区域劳务合作,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解决生存之忧。例如,栾川县已经开展了贫困劳动力专项行动,基于“互联网+”技术对全县的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据统计,全县贫困劳动力共有20001人,为了能够为其提供真切的帮助,栾川县推进了劳动力帮扶平台,通过各乡镇等联合实现了劳动力的全部实现就业;而且对全县688名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开展“点对点”的转移就业服务,目前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已全面实现就业。其次,还加大了线上培训力度,栾川县人社局利用线上平台积极开展服务。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结构同样对我国经济和政府形象的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新时代的到来竞争力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方针,利用互联网+,为其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现代化服务水平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范旭超.“互联网+”时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04):37-38.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