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2020-09-02滑秀伟

世纪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滑秀伟

摘 要: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形成的关于海洋的系统理论和思想,其体现在马克思有关海洋的一系列论述和理论中,是马克思关于海洋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3-071-0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马克思形成的关于海洋的系统的理论和思想,其体现在马克思一系列论述和理论中,是马克思关于海洋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呈现。

一、海洋观的涵义及我国早期的海洋观

从本质上来说,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的根本看法的集合,反映的是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海洋观从内容上来说,应当包括海洋的本质含义、海洋的基本特征、海洋的发展规律和海洋与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等。海洋观是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体现,是人类对海洋不断探索、实践、认识、总结和提升的理性认识成果的结晶,是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经验的总结。海洋观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海洋的有机统一,也是人类海洋认识和海洋价值观的统一。

海洋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水体的总称,由大洋和海组成,大洋一般处于海洋的中心位置,而海一般在海洋的边缘地带。大洋和海组成的海洋是一个统一的水体,海洋围绕大陆占据着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海洋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地球生命的源泉也是支撑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为人类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人类借助海洋得以走向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得以交流互鉴。海洋观是人类的能动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观念,是人类长期在和海洋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海洋观是一个民族和群体海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民族和群体具体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一个缺乏海洋觀、海洋文化的群体和民族不可能拥有长远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

海洋观受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中的表现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开发的程度不同。在西方文明中,海洋文明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文明发端于地中海希腊、雅典地区,而希腊和雅典地区的文明就是依托于爱琴海向整个地中海地区扩展的。西方文明从希腊、雅典时代到后来的古罗马和罗马帝国时代。这一时期,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西方文明环绕地中海地区的扩展和扩张史。从西方的早期文明史可以看出,西方文明的发展和海洋密切相关,海洋文明在西方早期文明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正是在西方文明和海洋的交融发展中,形成了西方早期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的极具自身特色的海洋观。西方文明在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中形成的海洋观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西方文明将海洋视为无穷的财富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西方文明的诞生地靠近海洋,特殊的自然禀赋使得西方文明向陆地腹地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因此,海洋成为了西方人赖以维持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近代以来,海洋在西方文明发展中起的作用愈发明显,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开启了西方大航海时代,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将世界连为了一体。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也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海洋观,中国人民对于海洋的利用源远流长。据说早在夏代时,东部沿海地区就向中原地区进贡海产品。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便在山东沿海地区“通鱼盐之利”,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专门管理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唐代时,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渔民征税分两种,一种是海产品,一种是根据渔民的数量还有渔具、船只等的大小、多少征收的赋税。那时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有了海上贸易的往来。宋代时,中国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在沿海地区港口专门设立了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市舶司,管理中国的对外贸易,商人出海贸易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市舶司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征收赋税。元代时,中国沿海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福建泉州港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的港口。明清时代,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除了面对传统的海洋渔业和海外贸易的问题还必须面对新出现的海洋安全问题。明清两代为了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全都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了海禁政策,但也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做出一些调整。像明代后期,当倭寇之患缓解后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则再度繁荣起来。海禁政策对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渔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明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永乐、宣德年间,官员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达到16万海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航行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活动。郑和下西洋更多地是和平的活动,这和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海洋观。中国海洋观更多是对海洋的和平利用,并没有把海洋看作一种扩张的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海洋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马克思形成的关于海洋的系统的理论和思想,其体现在马克思一系列论述和理论中,是马克思关于海洋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世界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已经连为了一个整体,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被列入了一个世界体系。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形成于这一时期,所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建立在一种整体世界视野下的海洋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呈现,也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海洋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类开始和海洋接触,展开实践活动时,海洋便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就是建立在人类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而海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没有对海洋的利用就没有后来的资本主义,地理大发现为资本主义发展发现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的财富,海外贸易运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对海洋的利用和开发,西方才得以发展了资本主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海洋观。

海洋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总结出问题的关键是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问题。首先,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本身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应该遵从这样的规律。如果人类罔顾海洋本身存在的规律,则必然会危及到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及人类本身。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天然存在着尊重和保护海洋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呈现。

人类在认识海洋的过程中,利用海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西方人通过海洋走向了扩张的道路。地理大发现后,西方人通过海洋得以遍布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资源,同时也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市场。同时,大量殖民地人民也充当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劳动力。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本性通过海洋得以充分展现,通过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的积累,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实现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1](P.861)海上贸易的繁荣也大大助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业生产得以进步,工业的繁荣使得资产阶级力量得以快速地产生和壮大。

海上力量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早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扩张大多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海上力量的强弱和对海洋的控制力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海洋殖民扩张的先行者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后来的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在早期都有着很强的海上力量或者是海洋控制力。后来居上的英国更是如此,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实现了全球的扩张,英国殖民者的对外扩张和英国的海上力量密切相关,英国之所以成为海上霸主,就是通过海上力量击败荷兰,后来又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海上强国法国实现的。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欧洲殖民者在世界畅行无阻,以武力为后盾,欧洲殖民者得以在世界上掠夺资源、建立殖民地和开拓市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上力量的强大对于殖民主义国家的崛起十分重要。海上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殖民地的获取和开拓,在欧洲国家争夺全球殖民地的激烈态势下,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无疑是获得殖民地的最直接的保证,而殖民地的大小和当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就意味着更广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海上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是马克思基于其所生活的时代,从哲学的高度和世界历史演进的角度,对海洋与人类关系作出的宏观分析和概括,这对当下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P.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些成就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3]。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关于海洋强国的讲话和论述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了总体规划,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呈现。

海洋强国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中国化的具体呈现。马克思主义只有结合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国情和社情才会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也是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要坚持“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建设海洋强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建设海洋强国不是目的,建设海洋强国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让人民从建设海洋强国中得到实惠、得到好处。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然不会走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侵略擴张的道路。和平是中国的文化,和平是中国融入血液的基因,正如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侵略,也不是为了掠夺那样。中国当前建设海洋强国是为了和平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资源,进一步发展海洋事业,使中国人民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海洋强国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时代化的具体呈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当今时代为建设海洋强国提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海洋观认为,人和海洋的关系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要尊重其本身的规律,合理利用海洋。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在当今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而马克思主义海洋观鲜明地指出了人和海洋的这种关系,并指出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合理的利用海洋。

海洋强国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大众化的具体呈现。海洋强国的前提是认识海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探索永无止境。全面、准确地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把握其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的前提与保证。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责,一个海洋意识淡薄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海洋强国,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才能为国家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3]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0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意义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