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0-09-02燕玲贾兴飞刘素坤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7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制造业

燕玲 贾兴飞 刘素坤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国际贸易可以对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使得中美不断产生贸易摩擦。本文梳理了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相关文献,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美贸易争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断,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随后,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目前,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我国处在第三梯队,关键共性技术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高精尖产品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关键难题。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8年3月23日,特朗普签署了对华贸易备忘录,预示着中美贸易争端正式开始。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过程中,中美贸易争端会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何种影响?中美贸易争端会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四个方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即遏制效应。同时还会从改革意愿、创新投资、对外开放度三个方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即倒逼效应。因此,在中美贸易争端情景下,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以及如何优化和提升转型升级效率,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特朗普于2018年3月签署的对华贸易备忘录,不仅涉及中美两国贸易,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并购业务,由此可见此次中美贸易争端上不仅涉及中美贸易领域,同时涉及到中美两国的投资领域。文献梳理情况如下:

1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便是国际贸易,但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分歧(何兴强等,2014)。现有研究存在正反两种结论:Coe and Helpman(1997)通过研究发现贸易对欠发达国家具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后,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谢建国等,2009;陈爱贞、刘志彪,2015)。但对此结论,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赖明勇(2005)认为,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变得不显著,或对本国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符宁,2007;高凌云等,2008)。谢建国(2006)认为,进口贸易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有关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技术能力进步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两种结论:Aitken and Harrison(1999)以委内瑞拉为研究对象,认为该国从OFI中获得了技术外溢。姜瑾(2007)以全球价值链(GVC)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FDI对中国不仅具有正的前向行业间溢出效应,同时也具有负的后向行业间溢出效应(Ozawa,2005;刘仕国等,2015)。刘伟全(2008)聚焦于我国特定行业进行研究,发现相较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计算机、电子等技术更迭較快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并没有从FDI中获得明显的行业间技术溢出。刘伟全(2011)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者驱动型GVC与购买者驱动型GVC转型升级的方式存在差异,前者可通过跨国并购或绿地投资的方式获得其转型升级所需技术,而后者仅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其升级所需品牌及营销技能。何青松和左锋(2012)认为我国实现技术进步和GVC地位提升的关键因素即为FDI技术溢出效应。叶红雨和杨清(2013)则认为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也可通过OFDI逆向技术溢出加以实现(郭飞和黄雅金,2012)。王荣和王英(2017)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虽然会对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产生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随着区域的不同,体现出显著的差异。而陈爱贞和刘志彪(2008)认为吸引FDI会面临发达国家“低端锁定”的风险,阻碍发展中国家实现价值链的升级(金碚等,2011;梁运文和张帅,2011;唐东波,2012;谢钰敏等,2014;申俊喜和鞠颖,2016)。郝凤霞(2016)分析了FDI的流入对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发现FDI的流入和价值链位置变动上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

2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特朗普上台后不断升温的中美贸易争端,其实质是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博弈(屠新泉,2018),也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冲突的外在体现。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展开。

就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并未达成一致。赵彦云等(2012)将中国与美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以全球产业价值链为切入点,就国际市场竞争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由于美国在专业科学技术转化方面比中国有优势,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推进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同时,王俊(2011)也认为美国为了占据经济制高点,不仅会进一步加强对本国制造业的贸易保护力度,同时还可能通过加强对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封锁,切断我国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路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实现技术升级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李丹(2013)认为,美国为了实现其高端制造业回归而对我国所进行的技术封锁,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上下夹击态势,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李俊江和孟勐(2016)认为美国“再工业化”会通过阻碍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和国际并购的方式,阻碍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盛垒,2014;韩永彩,2016)。唐志良和刘建江(2017)的研究也提出,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与美国“再工业化”政策方向上大体一致,会加重在产品、能源市场上的竞争,从而加剧中美之间的竞争。

也有学者的研究发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机遇(罗凯和刘金伟,2010)。沈坤荣和徐礼伯(2013)以不同行业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切入点,发现相较于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受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冲击更为突出。但他们同时也认为在“再工业化”战略刺激下,我国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走出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式予以应对(王庭东,2013;郭进,2014)。

关于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周院花(201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主品牌、实施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最大限度开拓国内市场的方式,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冲击。李大元等(2011)认为,制造业企业需要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唐志良和刘建江(2012)的研究发现,“再工业化”战略着眼于技术改造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聚焦于投入,也重视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在此启示下,我国也应注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结合,搭建合理的制度平台,实现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左世全(2012)认为,现阶段我国产业面临“低端锁定”的问题,制造产业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小结

通过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尽管诸多学者针对中美贸易争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做了可贵探索,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现有文献集中于技术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两方面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但由于未考虑产权性质、区域差别等因素,使得研究结论分歧较大。其次,目前针对中美贸易争端经济后果的文献,大多聚焦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而針对某一特定时期中美两国实施的特定贸易政策进行前后对比研究的文献较为稀缺。第三,大部分文献强调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即使提到可以“倒逼”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也仅限于理论阐述,而对该结论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检验文献较为匮乏。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建立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跟踪评估中美贸易政策的经济后果,识别中美贸易争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的因素,明确中美贸易争端通过遏制效应和倒逼效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而提出有助于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和提升转型升级效率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02):76-85.

[2]韩永彩.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6(04):51-62.

[3]陈爱贞,刘志彪.FDI制约本土设备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重视角[J].财贸经济,2008(01):121-126.

[4]李俊江,孟勐.基于创新驱动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5):51-55.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