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的思考
2020-09-02周丽萍兰春红
周丽萍 兰春红
关键词:教育教学 疫情期间 家校共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家校互动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启动了“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线上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因疫情防控而不能出行、聚集的问题,但是教育是需要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的,线上教学期间学校教师的指导、引导、鼓励、激励,家长的督促和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疫情期间,如何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学校——架构线上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要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学校就要组织教师切实抓好备课、授课、作业、质量检测等环节。
精心备课: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尤其是制作教学课件,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仔细地研究,不断地推敲和打磨采用何种形式为学生展示和讲解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无论是色彩、形式还是思路,每节课制作的课件都有新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
线上授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授课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担任主角、担任老师,答疑课上学生们提出问题,不是老师解答,而是由受邀的“小老师”为其解惑。可采取分组任务型教学,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小组群内探讨,课上为同学们讲解,课后分享到群中学习交流,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阶段测试:线上教学的效果显现不如学校中课堂教学直观,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下一步教学方向和进度,任课教师每周或隔周至少组织一次阶段小测试,考试结束后批阅学生们的试卷,讲解点评,以考促学。
主题教育:疫情当前,学校要组织开展好线上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电话、班级群和孩子们沟通学习和生活,讲解疫情防护常识,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减轻学生的线上教学压力,消除学生疫情恐慌,树立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
二、家长——架设亲子心灵之桥
在疫情期间,家长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帮助是否及时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督促到位,按照教师要求落实学习任务,家校紧密合作,网上学习效果才会更显成效。
家长要与孩子和谐相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次疫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这样陪伴的机会。但是家长的陪伴应该是有效的,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深入感受,要建立在读懂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渴望,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这样才能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有效的陪伴。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孩子在家上网课期间,缺少了教师的教和育,在学习上难免存在惰性,尤其一些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自律意识差的学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正确引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孩子利用班级群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孩子分析学习失利的原因,调整学习策略,建立信心;引导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激励孩子主动地发掘自身的潜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查尔斯王子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要想让孩子走向成功,就需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家长要利用疫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医护人员的无私和担当,感受中国人的团结与坚强,感受祖国的强大和温暖。同时还需要家长在生活上、学习上做学生的表率,也可以把“责任”、“担当”“付出”,具象为一个个真实的事件、一个个能够感知的行为,让孩子能“看见”、“听见”。
三、家校——携手助力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养育”,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只有雙方携起手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成才成人。
构建家校共建平台。学校要创设契机,让家长了解学校在疫情期间的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学校防疫控疫决策,为学校防疫工作献计献策。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线上家校共建活动,引导家长掌握必要的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组织召开班级家长会,增进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居家表现,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
推进家校共同发展。家校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举措,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可以在家长中组织开展“四进”活动,即家长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家长进考场、家长进会场等活动,让家长全方位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推进家校共同发展。
特殊时期,特殊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和家长携手共同面对。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教书育人. 2019-02-01
(2)牛纪明. 互联网+家校互动模式研究. 教育现代化. 2018-08-06